自驾游之红旗渠

Ellie

<h3>  出了安阳城,我们一路穿山越岭来到了红旗渠景区。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如今的红旗渠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正以她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着独具的特色和魅力。半个世纪前,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中外游客。而红旗渠也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h3> <h3>  “红旗渠纪念馆”几个字是赵朴初先生所书。展厅内人流如织,是我们近年从未遇见的火爆场景。雄壮有力的《定叫山河换新装》背景音乐在反复回荡。当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鼓舞过几代人的《红旗渠》主题歌响起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场景。“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展览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h3> <h3>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周总理生前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h3> <h3>  上世纪60年代初,红旗渠30万开山者,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据计算,如果把这些挖砌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石墙,其长度可纵贯祖国南北,将南国的广州与北国的哈尔滨连接起来。</h3> <h3>  总分水闸上方“红旗渠”三字为郭沫若所书。</h3> <h3>  参观期间邂逅了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因为初二的语文课本中有篇介绍《红旗渠》的文章,他们是作为教学实践来参观红旗渠的。</h3> <h3>总干渠长71.6公里</h3> <h3>俯瞰纪念碑</h3> <h3>  时任县委书记红旗渠总指挥杨贵书</h3> <h3>  为保证红旗渠质量,相隔几米就有一块责任界碑</h3> <h3>工作人员介绍走300级台阶就是平路一直走到青年洞就可以乘游览车返回了,如果坐游览车上去看不到沿途风景。我们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所以就走上去了。可是没想到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走就是十公里,因为只有走到青年洞才能乘车返回,真的是累惨了。</h3> <h3>劈开太行山</h3> <h3>风景这边独好</h3> <h3>  这坚毅的目光,这挥舞的大锤,它告诉后人,地跨豫冀晋三省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是30万大军历时10年在一纤一锤中建成的。</h3><h3> 感谢这些亲临施工现场的人们艺术家</h3> <h3>漳河穿山来</h3> <h3>随处可见艺术家们的足迹</h3> <h3>随处可见艺术家们的足迹</h3> <h3>为红旗渠点赞👍</h3> <h3>山碑-李先念书</h3> <h3>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h3> <h3></h3><h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红旗渠精神曾经响彻历史的岁月,也同样可以振奋时代的精神。“敬业、为民、踏实、奉献。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br></h3><h3><br></h3> <h3>参观完红旗渠,我们深有感触,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孕育了千古传诵的红旗渠精神和世界第八大水利奇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