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条驿道,布满苔藓,沉默的驿道,从山下到山顶再到山下,一条穿越了许多历史烟云的汀漳古道,忘记了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唯一片静谧无声在大山之中,岁月的沉淀,忘记了它的存在。<br></h3> <h3>驿道篇</h3> <h3> 驿道也被称为古驿道,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用于中央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各种信息传递,包含物资运输、军队调动、转运军用粮草物资,以及官员的调任和巡查,而驿站则是沿驿道设立的负责官方接待、信息传递、道路管理和军队供给的机构。古代的驿道,也称官道,就像今天的国道,由中央政府直接拨款按统一标准修建的通道。</h3> <h3> 适中位于市区西南方向,与南靖为邻,是古汀州乃至赣南通往闽南沿海地区的必经之地,也是联系沿海与内地主要的物资集散地。适中镇古称上坪,地处龙岩城与漳州城中间,明嘉靖年间在此设驿站,故取名适中驿,地名由此而来。和溪路就是明清时期,汀州通往漳州驿道,适中到和溪的一段,全程21公里,上下陡坡占了三分之二,路宽六尺,用鹅卵石铺就而成,陡峭的地方砌成台阶,在古代,官道和商道有些是合在一起的,那时从和溪到适中就只一条路线。因此,和溪古道也就成为一条民间运输物资的重要商道,古代和溪也是商业来往和货物集散地,“担和溪”便应运而生,勤劳的适中人,除了农业生产以外有了另一种谋生手段,他们把烟叶、石灰、松脂、土纸、茶叶等挑到和溪,返回时把食盐、洋油、布匹、日用百货挑回适中。 </h3> <h3>蓝田新村篇</h3> <h3>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村村道路硬化,驿道仅剩10来公里。我们从和溪的林中村开始徒步,来到尖峰山下的碧云岩,门前两棵古榕枝繁叶茂,碧云岩的上方百米高的巨石依山耸立,巨石下有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的“文昌阁”、“棣华书院”,经清康熙和光绪年间几经重建修复,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有致。岩中存有清乾隆年间漳州总兵单德漠石刻“凌云”,知县姚循义题诗及清道光十年知县马逢皋书“问渠”石刻。1932年4月,毛泽东、聂荣臻等率红军攻打漳州时在此休整,因此这里还是一条红色的道路。转过弯到达半山的菜园,翠竹绿意盎然,近观山下村庄似珍珠镶嵌在大山之中,眺望远方群山巍峨峰峦叠嶂,不时云雾飘来,正如文昌阁的对联:“白石岩边柴架阁,云山亭下岭连峦”,把周围的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h3> <h3> 虽然走在古驿道上,因拓荒种植视嘢开阔,只是脚下的青石还能看出古道,从菜地的右侧钻进尖峰山树林,才真正感觉行走在驿道上,路宽约2米,灌木丛林遮天蔽日,地面由大石头与鹅卵石砌成,枯枝落叶掉在路上,偶尔腐木倒下拦住我们前行的脚步。走在我边上的林大哥,地道的适中人,今年62岁,他告诉我们,10岁前后走过几趟,那时大人晚上就把要挑的东西装好,下半夜鸡鸣动身,也就是三点多出门,来回八十里路很辛苦,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到家,以前祖辈为了生计“担和溪”,在他描述的记忆中,这条古道注满了许多乡愁。古道一路向上拔高,还好林大哥一路讲着“担和溪”的往事,聊着聊着到了南靖与龙岩的分界线,大家纷纷在此一脚跨两地的界碑留下到此一走的记忆。</h3> <h3> 休息过后,按界碑指路往龙岩方向走出树林,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到适中啦!穿过茅草来到一片荒地,没有管护的茶树依然翠绿勃勃生机,但见青山隐隐,白云悠悠。蓝天下微风吹拂甚是凉爽,前面引路的 “片片居”大声说,这里就是“林田堡”。</h3> <h3>适中土楼篇</h3> <h3> 林田堡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登临山顶漳州和适中两边群山一览无遗,是龙岩的战略要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年间,龙岩知县邓潘锡在此设林田堡,作为扼守龙岩的重要兵防,立有“林田堡”花岗岩石碑,该碑除林田堡三个大字外,还刻有小字载明落款人以及落款年月,清朝顺治十一年重修林田堡,至嘉庆二年,设分防关塘汛,千总1名,配备马战兵、步战兵、守兵共46名,官兵战马7匹,在崇山峻岭配备如此齐全的兵力和装备,可见当时官府对林田堡的重视。一眼望去,昔日威严的兵营已经荡然无存,如今草木丛生芦苇飘絮,唯有2017年林天平、谢炎周、谢志杰等人,在吴氏祠堂后的草丛找到的“林田堡”石碑,见证过去的历史。</h3> <h3> 过了林田堡来到林田自然村(适中方言俗称溪仔滩),是适中与和溪交界的小山村,距离适中镇15公里,南靖县和溪镇6公里,原有居民20多户100多人。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造福工程”,村民陆续搬迁到适中或和溪洋底片居住,现村中只有几位老人留守,古时驿道就在村中经过,无论往那个方向,林田都是连续上陡坡后的最高点,接着就是另一方向的下陡坡,因此路人都会在此停留,聪明的林田人便建起了许多商铺客栈,供来往汀漳的客人在此过夜歇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已是一片菜地,伫立在当年繁华于世的菜园,依旧能看到一些残存的痕迹,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曾经喧闹的“集市”,岁月轮回变成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的边缘山村。</h3> <h3> 在路边一座宽敞的屋子我们走了进去,应该算是当地的“别墅”了,房子整洁清楚,淳朴的主人烧好开水,拿出适中绿茶招待我们,泡上一壶热茶,喝上一口清香甘甜,若是穿越时空回到从前,开个茶馆生意一定红火,谢谢您好客的主人。</h3> <h3> 转过几个弯,路过三夫人庙,庙的由来很少人知道,不过很远就能闻到香烛的气味,看来香火盛旺。据说此庙曽有一个镌刻乾隆35年的巨大青石香炉,早些年被盗,由此推算三夫人庙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h3> <h3>田园篇</h3> <h3> 一条云集了历史的古道,怎能让人不能用心来细细观赏。从三夫人庙一直到镇上都铺上了水泥路,我们还是选择走官道,沿着藏在小树林里的石阶而下,一步一步走着两腿有点哆嗦起来,原生态古树高耸藤条缠绕,光线从树梢折射进来,如同开在山野的小花,下到半山谷落叶厚积,踩在上面如海绵舒适,树林里鸟儿欢唱飞来飞去,再向前由远到近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来到一座石桥,只见山泉清澈见底,无论是路程、水质和数量,这里是最好的补给点了。过了小桥沿着山腰横向翻越,古道就像一条酣睡的银蛇在山间蜿蜒千年,“担和溪”的足迹,把一块块石头都磨得光滑蹭亮,途中出现一断残墙原来是个亭子,给过往行人遮风挡雨休息之用,联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一种长亭外,古道沧,青石叹息,芳草连天晚风扬的景象。</h3> <h3> 走过亭子,抬头望去路中有一道石门,那不就是建安关吗?建安关历经风雨牢固地把守着驿道,迎来送往路过的客人,特别是“担和溪”的适中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倚靠门框去体会“担和溪”的艰辛,担不动的忧愁。据说,建安关是汀漳驿道进入汀州府的第一道关卡,常年有官兵巡逻。这里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官兵一走土匪就在九車溪谷底出没,由此一来,那些外出经商以及“担和溪”的适中人,是如何躲过隐藏的土匪,至今都是众说纷纭。</h3> <h3> 穿过建安门,又是直线下行的石阶,下踏的脚步声,心情难以平静,可以想象适中的先辈要有多大的毅力,付出多大的劳累才能“担和溪”。来到九車溪谷底,古老的石拱桥因现代基础建设被掩埋的没有踪迹,九車溪也已异道,静静流淌的水声,仿佛在诉说自己和与它朝夕相处的伙伴,多么古老的石拱桥,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h3> <h3> 跨过九車溪,附坡上面就是厦龙高速,穿过涵洞爬上山顶,遥望拾阶而上的驿道,从此难以相忘。眼前的高速公路就像两条巨龙,腾飞在群山之中。是啊,今天的适中,早已结束了“担和溪”的驿道,交通四通八达,龙厦高速设有互通出口,厦成国道G319纵贯全镇,另有县道适峰线、适南线直达永定、南靖,龙厦快速铁路境内穿过,适中镇被列为第二批省历史文化名镇,“盂兰盆节”迄今历时近800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作为龙岩市的南大门,独特的区位优势,再一次成为贸易货物的集散地,吸引着外界的目光。</h3> <h3> 作者 编辑 制作 亮哥</h3><h3> 二0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