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襄城区历史秀课活动今天在三十三中如火如荼的进行~~上午有四位老师秀课,内容都是《新文化运动》,下午三位老师秀的都是《五四运动》。七仙过海,各显神通~~</h3> <h3>在此,根据教研员姚老师和各位评委的意见,集中做一个分享,以期通过听评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h3> <h3>首先上场的是祝玉梅老师。本节课教学结构完整,运用史料分析突出教学的难点~~</h3> <h3>其他地方运用材料也挺多~~</h3> <h3>建议:问题之间要有合适的衔接和过渡;材料要充分挖掘,根据学情设置问题;设置的学生活动要充分开展;尽量不使用口语~~</h3> <h3>吴西伟老师,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年纪比我们大一些,但依然奋战在秀课第一线!而且吴西伟老师备课非常用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新颖,独具匠心,把整节课分成三大板块~~</h3> <h3>授课中,吴老师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h3> <h3>还有多副漫画的使用,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h3> <h3>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h3> <h3>建议:请把握好课堂节奏;让学生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起来~~</h3> <h3>第三位郑明辉老师,教学过程简洁清晰流畅,注重及时鼓励学生,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语言亲和,整节课气氛轻松和谐~~</h3> <h3>建议:注意更深层次挖掘教材,通过层层分析从而更突出教学的重点~~</h3> <h3>年轻的才上岗的吴莹凤老师,以其情景模拟的场景开场,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本节课,教学过程体系明晰,能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突出了教材的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教师能以多种方式鼓励和肯定学生,注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h3> <h3>建议:更进一步精炼语言;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h3> <h3>下午,秀课继续~~由大气活泼的但庆华老师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激情开场~~但老师讲课很有气场,驾驭课堂能力强,能恰当充分的使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h3> <h3>建议:请尊重教材内容,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做进一步的剖析~~</h3> <h3>年轻的李莹老师,语言亲和,备课也比较充分,但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还需提升,首先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把握好重难点,精力要放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h3> <h3>沉稳谦和的张玉娥老师,导入简洁,教学结构完整,教学体系明晰,,大量运用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h3> <h3>建议:对本课重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分析可以更深入~~</h3> <h3>各位评委的总体建议:</h3><h3>1.史料的运用要充分、恰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分析的能力,不能简单的堆砌或者一带而过,要深入挖掘史料的内涵,要探究史料和所讲知识之间的联系;</h3><h3>2.要根据学情设计思考问题,设置的学生活动要充分开展,要让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真正的去做学习的、课堂的主人;</h3><h3>3.家国情怀教育要落到实处。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的学科教学,一定不要忽略~~</h3><h3><br></h3> <h3>最后,教研员姚老师也给出了极为中肯的建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h3><h3>历史是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的,这会常常让我们误以为学历史就是学那些已经成为定论的时间、地点、人物、影响等,如果我们仅仅这么去理解的话,历史就被窄化为“知识”,没有体现历史的价值。历史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是以史为鉴,用史明智。为什么历史能“为鉴”能“明智”?是因为我们能看历史上的某种现象导致了某种结果,这种现象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或逻辑)给了我们启迪。所以历史不仅要讲现象,更在讲联系(逻辑)。所以讲历史必须要讲逻辑、讲道理。这需要我们明白两个问题:</h3><h3>第一,什么是讲道理?首先要讲清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其次要讲课与课之间、课与子目这间的逻辑联系,更要讲子目与子目之间、子目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相对来说子目与子目之间、子目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最容易被忽略。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本课有两个子目,主要讲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但由于教材篇幅所限,历史的许多细节被“减去”或“隐藏”,背景、内容、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充分体现,如果我们简单照教材去讲,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个零散知识点,学生不能明白各部分之间的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起承转合。老师必须要有相应的史实、史料、观点补充才能把各部分勾连起来,学生得到的才是一个完整事件。学生得到的是完整事件才既理解又能记忆,也会用。因为讲道理本身也是一种因果、归纳、演绎等的思考方法。</h3><h3>第二,如何讲道理?讲道理不是老师单纯的长篇宏论,滔滔不绝,而是要用问题串起逻辑,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明白事件的内在联系。当然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是建立在史实和史料的基础上,这就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h3><h3>比如《新文化运动》,我们至少需要以下问题:
</h3><h3>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发生?
</h3><h3>2、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内容?
</h3><h3>3、《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发挥了哪些作用?(或者《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主阵地?)
</h3><h3>4、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这样的影响?
</h3><h3>这四个问题可以各自独立成块,是串起一节课逻辑的主问题。当然学生要能回答这些问题一是需要有足够的史料,二是也需要根据史料提出更具体的问题来铺垫,猛然把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也是难以理解。</h3> <h3>学习、教研永远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