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14期中华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10月21日小记 二〇一九,岁在乙亥,季秋之时,会于鹿城雁荡之响铃。学习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贤贤益师,授业解惑。又有拳拳学子,孜孜不倦。虽无流觞曲水之盛,切磋琢磨,亦足以受益无穷。 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诗词是声音的艺术。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今天,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骆锤炼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与诵读》的讲座。 骆老师从多音字说起,对《夜书所见》中的“挑”字读音提出疑问,引出“格律”这一概念,在实践中探求古音、古声调的演变,带领学员们开启了一趟穿越时空的古典之旅。 <br> 曾经的五胡乱华使得北方汉语方言的混化、北方汉语的南下和南北汉语的接触交融。以今声调来分,可以参照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推出: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的规律。而语音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以科学的观念看待语音变化,破除神秘主义色彩,诵读时,可以掌握规律、把握原则的前提下作艺术处理。<br> 接着,骆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诗的种类和押韵。诗的种类复杂,古人写诗,是严格按照韵书来押韵的。<br> 声音有意义,山川有意,草木多情,我们的声音,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律诗的平仄也有粘对的规则,他使声调多样化。长哦慢咏,与书中人打成一片,岂不快哉?<br> 下午,温州市朗诵艺术学会理事、温州市瓯海区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州市瓯海区潘桥第一小学教师伊圣鸽给我们带来了《朗诵拓展课程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br> 伊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如何开设拓展课程、如何招生、如何开展课堂教学。<br> 接着,伊老师亲身实践示范,教给我们口部操、气息训练等日常训练课程。<br> 伊老师提出“N倍课堂”的概念,或利用语文课本将拓展课程的教材作品进行改造;或利用“网络+”,分解模块,努力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br> 学员们积极地与老师互动,认真地参与训练,老师们耐心地指导大家。<br> 以经典为教,可带领孩子们重返传统文化之源,领悟诗词中的感动。为人师者,我们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且行且歌。<br> 第九组学员:盛 霞、陈碧英、叶天乐合作编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