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项目的由来</b></h1> <h3></h3><h3> 如果我的眼睛里只有分数,如果不给孩子们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舞台,我就没有办法遇见更好的、更自信的、更有能力的他们。只要老师们给足空间和时间,为他们设计足够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他们是会成长为不一样的更好的人的。这就是项目化学习的意义。<br></h3> <h3><p></p><p></p><p></p></h3> ——特级教师 周群<br><h3> </h3> <h3> 二年级的孩子们天真活泼,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有着积极浓厚的探究欲,喜爱观察、想象和表达。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随着季节的更替,春雨、秋霜、晨雾、冬雪等各种自然现象有如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神奇而美好的礼物,转瞬即逝。我们匆忙的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想象。本册教材给了老师带着孩子欣赏和想象的契机,让他们的想象在自然中驰骋,让眼睛去发现节气变化中水的变化,让心灵去探寻水的奥妙,相信这个探寻、发现、想象、创造的过程妙不可言!</h3> <h1></h1> <h1><b>整合教材,提炼主题</b><br></h1> <h3> 9月25日,二年级组第一次集体教研,初步确定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向。将第一单元中课文《我是什么》同第七单元课文《雾在哪里》《雪孩子》进行重组整合,组成新的学习单元,梳理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炼出单元主题“我是什么”,该主题既指向学科核心知识,更指向学生的学习素养——想象。</h3> <h1><b>搜集素材 ,学科融合</b></h1> <h3></h3><h3></h3><h3> 周子敬老师找来了丰富有趣的儿童绘本。赵婧素老师搜集了和水有关的古诗、名言警句、广告语等。王怡苏老师仔细研读其它学科的教材,寻找研究学习“水”的融合点。王静、亓晶老师细化文本的知识点,梳理提炼单元学习的核心知识。在大家的共同研讨中提出了驱动性问题:水的变化千姿百态,妙不可言。走进自然,你仿佛就是由那颗奇妙的小水滴变化而来,那么你是什么?你怎样把自己介绍给我们认识呢?</h3><h3></h3><h3></h3> <h3></h3><h1><b>反复推敲,制定方案</b></h1> <h3> 10月9日,年级组进行了第二次组内教研,学校领导共同参与,在王晓虹校长、付军玲主任的指导下,全组老师有了新的思考,结合语文课内外学习中多个有关“水”的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呈现了富有智慧的设计方案。</h3> <h1><b>入项学习,精彩纷呈</b></h1> <h3> 10月17日,周老师执教《“我是什么”》入项课。课上,她化身成小水滴与孩子们融合得亲切自然,教者智慧轻松,学者快乐,听者亦然!周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我是什么》,引导孩子联系生活找寻“我”的身影,再走进文本,对比阅读《雾在哪里》《雪孩子》的精彩描写,借助生动的图片和影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科普童话的有趣,领悟想象的魅力。从而聚焦单元主题“奇妙的想象”——是想象让雾有了孩子的淘气,是想象让雪有了乐于助人的品质,只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身边的普通事物仿佛都被施了魔法,越发让人喜爱。</h3> <h3> 课堂最后,周老师用绘本《变了样子的水》来进一步启发孩子们的想象,提出驱动性问题:水的变化千姿百态,妙不可言。走进自然,你仿佛就是由那颗奇妙的小水滴变化而来,那么你是什么?你怎样把自己介绍给我们认识呢?</h3> <h3> 课后的集体教研氛围浓厚,同组的老师们中肯地指出了这节课的改进意见,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大家既为前期制定方案、辛苦磨课所付出的努力而倍受鼓舞,也更加明晰了下阶段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和方向。</h3> <h3>文字:付军玲、王静、周子敬</h3><h3>摄影:孙凯</h3><h3>美篇制作:周子敬</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