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当梨花开遍了天涯</h3><h3>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h3><h3>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h3><h3>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h3><h3>…………</h3> <h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首苏联歌曲在中国被广为传唱;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一种武器令德军士兵魂飞魄散。这首脍炙人口的爱情歌曲和这种威力巨大的恐怖武器,有着同一个名字——喀秋莎。</h3> <h3>1938年10月,苏联正式启动了火箭炮的车载试验。1939年3月,苏联真正意义上的火箭炮终于研制成功,型号为BM-13。BM-13以卡车为底盘,时速为每小时90千米。其有8条发射轨,即可单发发射,也可齐射,一次齐射,可在7到10秒内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6月28日,苏联第一个火箭炮连正式成立。连长为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弗列洛夫上尉,成员都是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挑选出来的。该连装备了7台BM-13火箭发射车,3000枚M-13火箭弹。很快,战士们就给火箭炮起了一个“喀秋莎”爱称。</h3> <h3>1941年7月1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刚刚占领的苏联战略重镇—奥尔莎的火车站一片繁忙景象,到处都是德军士兵和各种补给物资。下午2.30分,突然一种恐怖的咆哮声从天而降,紧接着密集的炮火覆盖了整个车站。短短不到10秒钟,一切又都限于死寂,硝烟散去,到处都是德军尸体和残碎的物资。幸存的德军没人能解释,是什么火炮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倾泻如此多的,威力又如此大的炮弹?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火箭炮第一次投入实战。费列洛夫连的7辆发射车在一次齐射中,向德军倾斜了112枚火箭弹。苏军使用恐怖新式火炮的报告被迅速上报,德军高层大为惊恐,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找到这种新式武器的发射阵地,并不惜一切代价缴获一门,以供研究。对于德国人来说,噩梦只是开始。紧接着在斯摩棱斯克,在叶尔尼亚......喀秋莎以其愤怒的咆哮,毫不留情地一次又一次教训了狂妄的德国法西斯侵略者。</h3> <h3>1941年10月初,德军发动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10月7日夜,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与德军浸透的先头部队遭遇。全连拼死抵抗,为火箭炮发射争取时间。最后,在打光了所有火箭弹后,将7门火箭炮彻底销毁。由于销毁火箭炮耽误了时间,全连被数倍于己的德军团团包围。在突围过程中,包括连长费列洛夫在内的绝大部分苏军官兵牺牲。苏军第一个火箭炮连就这样结束了其短暂但却辉煌的战斗历程。费列洛夫上尉后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他家乡里配斯特的一条街道和火箭炮连第一次投入战斗的奥尔莎的一条街道也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据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签署的619号总统令,费列洛夫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h3> <h3>被誉为炮兵之王的喀秋莎火箭炮自问世以来,可以说是子孙满堂,香火兴旺。而与其同名的那首爱情歌曲,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唱。</h3> <h5><b>备注: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网络</b></h5><h5><b>谢谢阅读</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