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阿尔巴尼亚,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并不陌生,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那段牢不可破的中阿友谊我们还有深有记忆。尽管是在童年时代,我们就知道地拉那、恩维尔·霍查,会唱《中阿友谊之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还看过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h3><h3> 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几十年不相往来的原因国人也都知晓,只是偶尔想起那个快要被忘记了的国家现在怎样了?人民过得还好吗?</h3><h3> 恰遇此次巴尔干半岛之旅就有去阿尔巴尼亚的行程,朋友们都带着同样的疑问踏上了阿尔巴尼亚这片陌生的土地。</h3><h3> </h3> <h3> 阿尔巴尼亚几十年来一直是欧洲最不发达和低收入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有所好转,也与中国不断增加交往,特别是去年,阿政府决定对中国持护照者入境可以免签。</h3> <h3> 首都地拉那。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h3> <h3> 大清真寺披着夕阳的余晖</h3> <h3> 街头较为现代的建筑</h3> <h3> 地拉那象征之一的钟塔</h3> <h3> 复活大教堂</h3> <h3> 地拉那警察局办公楼</h3> <h3> 伫立在广场中央的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雕像。阿尔巴尼亚人敬仰的出自本国的三位英雄是:斯坎德培,恩维尔·霍查,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h3> <h3> 带有坡度的斯坎德培广场</h3> <h3> 地拉那文化宫</h3> <h3> 国家历史博物馆</h3> <h3> 这座建于19世纪的清真寺在地拉那有着很重要的地位</h3> <h3> 广场一角的舞台上,正在表演现代音乐,吸引着年轻人观看。</h3> <h3> 阿尔巴尼亚年轻的一代享受着现代生活,无忧无虑,悠闲自在。</h3> <h3> </h3> <h3> 地下碉堡博物馆。这里曾是阿尔巴尼亚前共产党人使用的地下掩体。</h3> <h3> 阿尔巴尼亚至今仍有几十万个用中国援助的资金修筑的钢筋水泥碉堡,由于过于坚固至今无法拆除。</h3> <h3> 地下掩体庞大,功能齐全,工事坚固,据说可以抵御原子弹。</h3> <h3> 这是恩维尔·霍查在地下掩体的房间</h3> <h3> 阿尔巴尼亚被称作山鹰之国,在他们的国旗上绘有一只双头鹰,它是源自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印章,雄鹰是民族英雄的象征。</h3> <h3> 这里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老家——克鲁亚</h3> <h3> 十五世纪时,斯坎德培领导人民在这里与土耳其侵略者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抗争。</h3> <h3> 克鲁亚古城堡依山而建,背山临水,城墙及城堡极为坚固,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h3> <h3> 一位坐在通向城堡路边的老人,见到亚洲面孔就用英语单词询问是否中国人,得到肯定后他就高兴地像老朋友一样与人握手,脸上透出热情真诚的友好之情。</h3> <h3> 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一个劲的说中国好,北京好……在这一代人的心中,中阿友谊是难以忘记、难以磨灭的。</h3> <h3> 用石头铺就的古集市小街路面,几经沧桑已经被磨得光滑难行。</h3> <h3> 当中国游客购物时,当地的店铺主人都会微笑着用汉语主动问好,还因为是中国人东西还能便宜卖。</h3> <h3> 在博物馆参观。这里曾是过去当地富人居住过的地方。</h3> <h3> 奥斯曼帝国入侵阿尔巴尼亚之后,同时也带来了土耳其的文化和宗教,其影响时至今日。</h3> <h3> 阿尔巴尼亚乐手在为游客热情献歌</h3> <h3> 地拉那酒店的房间</h3> <h3> 在地拉那短短一天的参观,还不能完全了解今日的阿尔巴尼亚,但是大体的感觉是,阿尔巴尼亚正在从过去僵化顽固的道路上走出来,逐步打开窗口和世界的大门,向着强国富民的道路上迈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