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鹧鸪天·亭子》</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六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垄上泥行稻熟天,乘风有兴我家园。</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林气脉无穷树,流水光阴不老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亭子北,武岐连,山山秋色共人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时相忘江湖否?一种乡思两处牵。</h3> <h3> </h3><h3><br></h3><h3> 亭子,位于句容北部,距句容城22公里,距下蜀集镇7公里,南北窄而东西长,东枕空青、武岐山,西倚宝华、小九华山,南临北山水库,因在山之南、水之阳而翠微绵延,青峰环抱。</h3> <h3> 时值深秋时节,山浮佳气,水漾秋波,山的气息和水的灵动将亭子编排的自然而生动。</h3> <h3> 放眼望去,稻熟垄黄,金风萦怀,如同铺在人间的一幅油画,又恰似细腻而精致的村姑,热情欢迎你的到来。</h3> <h3> </h3><h3><b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h3><h3><b style="text-align: center;"><br></b></h3><h3 style="text-align: star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b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古道边的凉亭――亭子</b></h3><h3> 亭子,取自此处曾经建的一座凉亭。据《光绪续篆句容县志》记载:“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6),商旅渴乏,在句容通道掘井,建亭十五个”。<br></h3><h3> 下蜀镇古时是长江边上的重要码头和商贸集散之地。句容与下蜀来往之间经过亭子,山路崎岖,行走艰难,此处建有凉亭以便于行人歇脚解渴,也是句容城到下蜀一路上的15座凉亭之一。</h3> <h3> 相传清康熙皇帝下江南,回头从杭州、苏州、丹阳经句容去宝华山,曾在此凉亭上休息。之后此处建村以亭得名为亭子,后来村子由南向北、从低到高慢慢发展成“下亭子、中亭子、上亭子”,总的都叫亭子。</h3><h3> 人事变迁,凉亭虽早不见了踪影,但距今算来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h3> <h3> 亭子大舞台,村民的好去处,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场文艺节目,吸引着村民们前来观看。</h3> <h3> 座落在中亭子的原亭子中心小学旧址,建于1957年,四合院式共18间校舍。当时叫亭子完全小学,1979年更名为亭子中心小学。1985年9月,整体搬迁至上亭子北,共有3排36间校舍。</h3> <h3> 亭子老街,很是干净整洁。</h3> <h3> 上世纪80年代的亭子供销社。</h3> <h3> 远处是新建的北山澜庭小区。</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被淹没的街铺——普渡桥</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普渡桥村以桥得名。普渡桥原是一个三孔大石桥,又称铺头桥。从句容去下蜀,须经大卓、亭子,普渡桥处是必经之路。</h3> <h3> 普渡桥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几被水毁,几次修复。民国七年(1918年) ,再次修造。桥高三丈,长三十丈,宽一丈;桥的两侧桥墩上各有石刻龙头一对,桥身全系千斤以上巨石。</h3> <h3> 桥的两头各建牌坊一座,牌坊立柱上各题对联一副。一副题为:“句曲名区留胜迹;东头古道架长虹。” 一副题为:“ 隔水无须分南北;问津从此识铺西。”引桥拱门上刻有“曲阿古迹”四个大字。可见,普渡桥在当时很是蔚为壮观的。</h3> <h3> 普渡桥村当时较为繁华,行人、商客来往其间,有一条石板铺砌的街道,两侧有商店、饭铺、理发店、茶水炉、作坊和住户。每逢集期或庙会,农副产品沿街销售。</h3> <h3></h3><h3> 1958年建北山水库,普渡桥也淹没在水库深处,同时被淹没的还有里巷、上下张培、东解、解家、大小山宕、刘家凹、下亭子等自然村。</h3><h3> 人们因句蜀公路中断,交通均由水库渡船连接,直至1965年句蜀公路方才贯通。假若有一天库水变浅,人们或能见到当年的普渡桥。</h3> <h3> 北山水库原以普渡桥命名,为普渡桥水库。因建库后,桥被淹没,库址在城北山区,故于1963年更名为北山水库。<br></h3><h3> 2018年,在普渡桥的北面、下亭子淹没的地方修建了一处湿地公园,名字就叫“普渡桥湿地公园”。</h3> <h3> 湿地里芦花摇曳,白鹭翻飞,湖水清莹,仿佛沉积着、激荡着一段古老悠长的山水情思吧。</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坐落在船地上的村子——西岔</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b> 西岔村在亭子西边,因以前村前有关帝庙,人们来此祭拜时都要从亭子向西岔行,故得名西岔。</h3> <h3>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个东岔村,不知何年何故,东岔村却销声匿迹,变成了现在的东沟村。</h3> <h3> 西岔村据传由大卓仇家边巫姓来此开创。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子如同坐落在船地上,而巫氏院落便坐落在船舱间。据说发达时,淘米洗菜都不用走雨路。</h3> <h3><b> </b></h3><h3><b><br></b></h3><h3><b><br></b></h3><h3><b> (四)好听的村名——芙蓉</b></h3><h3> 芙蓉村的名字听起来就如出水般特别清秀。</h3> <h3> 芙蓉村不大,大都是北山水库搬迁而来的。</h3> <h3> 村边有芙蓉山,站在村西头的山高处,可清楚见到宝华山。据传,芙蓉山中有山头七座,犹如北斗七星。</h3> <h3> </h3><h3><br></h3><h3><br></h3><h3><b> (五)八百年的古村——东谢</b><br></h3><h3> 据《谢氏家谱》记载:谢家先祖谢庭秀,在宋朝任吏部尚书。南宋时,为避战乱,由徽州祁门县阳源村迁至句曲县(句容县)北门外华山以东地块。在那里建造别墅,故名谢墅。后人口繁衍,分建二村,在东边的叫东谢墅,在西边的叫西谢墅,简称东谢、西谢。</h3> <h3> 东谢人谢璘字彦奎(一作彦珪),明代句容古凤坛乡谢墅村(今亭子东谢村)人,为明永乐十三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h3><h3>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句容同期登科的进士有三人,曹义,官至吏部尚书;高志,官至提学佥事;谢璘,官至刑部郎中。</h3> <h3> 东谢村自南宋至今历时八百余年,繁衍生息,燕燕翼翼已有27代子孙。</h3> <h3> 东谢村上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宅。</h3> <h3> 东谢小学旧址。</h3> <h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h3> <h3><br></h3><h3><br></h3><h3><br></h3><h3><b> (六)有色彩的小山村——石墨</b></h3><h3> 石墨村村前山中有白、黑、红三种矿石,尤以产有石墨矿而著名,村因此而得名。</h3> <h3> 石墨村四周环山,进出只有一条山路连接东谢村,仿佛《桃花源记》中与外界相通的小山口,故,名为一人巷。1973年冬,村里组织专业队伍,经过一个冬季的努力,才在“一人巷”开了一个山口有了第一条土路。</h3> <h3> 石墨村靠山吃山曾经开了不少石矿,近几年因环保,宕口全部予以关闭,形成了清澈见底的宕口湖泊。</h3> <h3><b> </b></h3><h3><b><br></b></h3><h3><b><br></b></h3><h3><b> (七)西部干线上的神秘山村——胄王</b></h3><h3> 西部干线边上有个胄王村,因以村前胄王山而得名。据村里79岁老人程庭州介绍,胄王山实际上是一山两名,山的东北边叫胄王山,山的西南面叫小九华山。传说胄王山的中间处有胄王坟,当地人一直口口流传 “找到胄王坟,发死江南人”,也曾组织挖掘过,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h3> <h3> 胄王村以前是前后两村,前村叫俞家村,后村是胄王村,随着发展,都统一叫做胄王村。胄王村曾经有棵老银杏树,老人介绍,那棵树六七人都抱不过来,1957年,两个人用锯子剧了一个星期才锯掉。</h3> <h3> 村上还流传达姬的故事,也还有达姬庙旧址。达姬庙的菩萨是用檀香木雕刻的,文革被火烧掉时,满村子都是檀香;庙前面还有口大钟,大炼钢铁时也被炼掉了。至于有人说,胄王是琅琊郡衣甲所留处,即王胄,世人因误称为胄王,则不知有何具体考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常色出品</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