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老家的四合院,坐落在太行山脚下,革命老区八路军驻地山西省武乡县石门村西头。相传祖上在清乾隆年间从外地迁居到这里后,历经200多年的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在一块不毛之地上逐步打造出了一个颇具规模四合院落。这座跨越几个世纪饱经风霜的老宅,经历抗日战争的摧残和十年文革的浩劫,在我记事的时候它已显得有些破败不堪。老家的四合院,是祖先留下的基业,是生我养我的摇篮,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h1> <h1> 老家的故址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但实际上我老家的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街门和房屋为封闭的院落。一进街门就是前院,前院是由街门,倒座房组成的窄院,中间有长长的游廊,小石头铺满整个走廊。倒座房其实就是东房,是我老爷爷老奶奶居住的。这些房屋当时都是我老爷爷亲自凿石头,垒石墙一手儿盖起来的,记忆中我的老爷爷是勤劳俭朴的石匠人!</h1> <h1> 二进院就是由西房、南房、正房座落成的小庭院。从庭院西沿九层台阶走上去的五大间西房和西北小耳房和南方是我爷爷辈们修建的土木结构房,但后来我爷爷把五大间房分给我二叔、三叔成家立业居住的,南方分给我父亲成家居住。随后在我父亲的带领下弟兄三个人重新又翻新了一下老房子,改成灰砖灰瓦木质结构房,为了上下台阶方便时把原来的九层台阶改为五层台阶,台阶全是石头凿成型垒制的。庭院的正房也是我石匠老爷爷盖起来的砖瓦房,是我近院的爷爷奶奶居住的房间。</h1> <h1> 小庭院的南北后侧通透走廊是堆放杂物、柴禾麦杆、煤焦等,同时也是各家喂养鸡禽猪羊的场所。</h1> <h1> 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小四合院满足了一大家人的居住,养育了几代人的老房子。我们辈十多个孩子们都是在四合院里出生长大的。</h1> <h1> 老家的四合院让我回忆最多的还是我生活在那里似水年华,我珍贵的童年时光和我最爱的亲人们……</h1> <h1> <font color="#ed2308"><i><b><u>过 年</u></b></i></font></h1><h1><br> 关于过年的记忆总是与老屋的四合院连在一起的,因为那里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最快乐时光。记忆中,四合院里的家家户户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快过年了,在外工作的男人们都陆续回来,接着一家人便开始为过年忙活,这时的四合院打破了以往的平静,顿时显得热闹起来。年龄大的爷爷奶奶们早早起来喂饱毛驴儿,在四合院的大门前的小磨坊里推碾拉磨筹备过年口粮,磨坊里"喀噔、喀噔"不停转动着,白面、黄面拉磨下来准备蒸馍馍。母亲和婶婶们一大早忙于大扫除,打扫庭院、拆洗晾晒被褥,把家里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全搬到庭院里,各家不足二十平米的大土坯房从上到下边角旮旯都要彻底清除,这时的四合院简直堆成了大杂货摊了!父亲和叔叔们负责挑水、彻煤、赶集购买年货等,四合院里的大人们都是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嘴里时常掐算着“蒸一天,煮一天,打打扫扫又一天”还有好多活儿没干呢,唯恐年来得迟些!可我们这些上下相差几岁的孩子们眼里的过年就如同在"游乐园"玩耍、嬉戏一样。东家进,西家出,时不时的大人们还要悄悄塞给我们为过年准备的糖吃。我们就这样在四合院蹦跳着掰手指头数日子,盘算着年的到来!</h1><h1> 傍晚的四合院安静下来了,吃完饭,孩子们都准备睡觉了,但各家的大人们还要利用空余时间做零碎活儿。在电灯泡下,我母亲飞针走线的急赶着给我们兄妹三人缝新衣裳,而父亲在认真的为各家写春联,我时不时的还要在旁边为父亲磨墨汁,很难入睡……隐隐约约能听到西房我婶婶家哧拉哧拉的扯布声、还有正房我奶奶家缝纫机“噔噔噔”飞转声,似乎从这些 声音中已嗅到了年的气息,觉察到年的端倪了!</h1> <h1> 忙碌中不知不觉已到年跟儿,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儿时的年款款向我们走来……听着西房里二婶、三婶家热气腾腾的馍馍摆放在席子上,召唤着大人们看看馍馍的色泽、味道怎么样?我爷爷蹒跚着把白花花的豆腐也端出来,一个劲儿让大伙儿瞅瞅、还有东房老奶奶家油锅里炸出的油糕香味扑鼻而来、炖了一宿的猪肉味也弥漫着整个四合院。我们这些孩子们高兴的像小老鼠一样上窜下跳,这儿嗅嗅,那儿闻闻,时不时还悄悄偷吃上几口呢!因为我们的父母亲告诉我们不准先吃,要先祭奉祖先,然后是长辈吃,最后才让我们这些小辈儿吃。</h1> <h1> 最激动的是除夕当天,我们庭院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我父亲的指导下把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大街门上、各自家门上。各家窗户上张帖着红艳艳的窗花剪纸,墙壁上也帖上年画。大街门上倒贴着红红的大福字,预示着四合院幸福生活的到来,更让人兴奋的是庭院中央的笼年火🔥也红彤彤地燃烧起来,整个四合院装扮的火火红红,焕然一新。随后,我们在长辈们带领下拿上祭品去上坟祭奉我们的先人,各家把自己家做的好吃的、稀罕的东西都要拿出来让长辈们先尝尝,剩下的糖果、花生、核桃等,才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吃。</h1><h1> 年初一,天还没亮,小小的四合院已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叮叮咚咚的做饭声、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嬉戏声、劈呖啪啦的鞭炮声、汇成动听的交响乐。顿时整个四合院沸腾起来……年就这样热气腾腾的扑息而来!</h1> <h1> 科技提速的今天,时间也像插上翅膀一样飞逝。年匆匆来,急急去,年的形式越来越简捷,缩短了时间、淡化了亲情,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模样了。从此我心目中的年便永远定格在那小小的四合院里浓烈的、火红的、热腾腾的童年时代。</h1><h3> </h3><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侯年的过程中,居住在四合院里没受过高深教育的长辈们给我们上了一堂堂鲜活生动的课,他们用身体力行书写着人生信条:敬畏上苍、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懂得分享、邻里和睦、热爱生活、撒播善良。]</span></h1><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h3><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h1> <h1><font color="#ed2308"><i> 亲 情</i></font></h1> <h1><i><font color="#ed2308"> </font></i>小小的四合院是一个大家庭,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际关系纷杂窗口的缩影,但又像一个大暧炉温暖着我们院子里所有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正房的奶奶,奶奶是个明事理人,勤劳、善良、与人为善,身上有许多中国妇女所具备的优良品德。奶奶心灵手巧,四合院里大大小小的衣服都是她为我们裁剪,在她的房间里经常传来女人们穿针引线的说笑声。每到入冬时节,奶奶和母亲、二婶、三婶们早早为各家老小缝制棉袄、棉裤。而且每天一日三餐,起居饮食,奶奶都要悉心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她孝敬长辈,伺候老人,感染着我们四合院里的每一个人。四合院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家都喜欢和她商量,她总是热情相助。四合院里的大人们相处融洽,从来不闹口角。记忆中,我母亲身体不好,我放学回家经常见母亲犯头晕躺在坑上,每当这时,我奶奶忙里忙外,照顾我母亲,还让我们兄妹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还有就是每到农忙时节,院子里的大人们都要去地里干活,而院子里年龄小的孩子们就留在院内由我奶奶看照,各家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谁家没煤了,奶奶就主动添块煤,把炉火烧的旺旺的,等大人回到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就这些看似简单平淡的小事情,但现在想起来倍感亲切温暖……</h1><h1> 四合院一大家勤劳善良<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家风淳朴,大事小情,互帮互助,四五户人家将近三十口人,能和睦相处,是极让街坊邻居羡慕的。</span></h1> <h1> 崇尚教育是我们四合院的传统,每天,学校浑厚而悠扬的钟声划破黎明寂静,这时的四合院里各家灯光次第亮了起来,随着吱吱呀呀的开门声,跑出一个又一个孩子,我们上下相差几岁、各自找好自己的同伴相跟上学,四合院的一天就这样在背着书包,追逐打闹着孩子们说笑声开始了……那时我们学业负担少,上学路上玩,放学回到四合院里继续玩,男孩子们滚铁环、弹珠子、打纸包,女孩子们踢斗包、跳方格,中午不睡觉,晩上不到天黑不进家,没有人逼着我们读书做作业。</h1><h1> 记忆中,在我父亲的熏陶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四合院里比我年龄大的孩子们却不知不觉的拿起书本学习起来……在这四合院里我父亲是个有文化人,因为有文化,思想就不一样,眼界也不一样。听我爷爷说,我父亲从小聪明好学,只因家里贫穷,才把本来继续深造学业的机会放弃,后来考上垸校当了一名教师。父亲孝敬父母,扶携兄弟们成家立业。在我印象中,我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每当父亲放假回到四合院里,父亲总是喜欢给我们这些孩子们讲外面的故事,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给我们讲学知识的重要性,让我们长大后做社会有用人。虽然那时我似懂非懂,但渐渐的发现我上面的哥哥姐姐们都开始拿着书本一起学习。每到周末放假时,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在四合院里等我父亲回家给我们讲解不懂的问题。在父亲的引领下,似乎我们这些孩子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h1><h1> 八十年代那时最是四合院辉煌时刻,有同生哥哥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永红叔叔考入煤炭学院,应锋哥考入北京国防科指挥技术学院,爱芬姐、卫锋弟和永刚叔考入技术学校、我考入沁县师范学校,菊芬姐和姑姑们学校毕业都已参加工作。那时街坊邻居们都很羡慕我们这些从四合院里走岀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是四合院的骄傲。特别是我会峰大哥光荣参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更是我们四合院的光荣和自豪!</h1><h1> </h1> <h1> 如今,偌大的四合院里,只有我三叔在守护。曾经年轻力壮的三叔如今白发斑斑,步履蹒跚,曾经在四合院里调皮玩耍的孩子们都已离开……老家的四合院伴着岁月的变迁,多了几分沧桑,少了昔日的热闹,安静了许多。但在它沧桑容颜的背后,包裹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贮满着浓浓的亲情,是我一生永远的挂念。</h1><h1> 庭院深深,似水流年,四合院,记忆中永远的老家。</h1><h3> </h3><h3> </h3><h3> </h3><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