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根据中小教导处工作安排,十月份有一次对新入职教师和新调入教师的推门听课活动。这既是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成长的跟踪指导,也是对日常教学中常规课堂的模式探索。本工作室的两位新秀刘颖和齐丹丹也在本次推门课的承担者之中。只有深入其课堂,才能更好地为这些后学前行之辈铺垫路石,因此,在县教育局和人社部门忙完一些学校事务后,我匆匆赶回学校吃完午餐,便和本校的数学首席教师田晓芳一起,赶到了她们的课堂。</h3><h3> 两位年轻教师本期分别任教于黄大小学和车河小学,都是承担着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根据各自的教学进度,给我们呈现的是第四单元——“小说是虚构的”主题单元的课文《桥》(刘颖执教)和第五单元——“围绕中心写习作”主题单元的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齐丹丹执教)。作为两节常态课,作为年轻教师教学入门之时的首次课堂展示,不管是从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是学科的专业素养来看,都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可以说,给了我一份打动内心的欢喜。“凡所机遇,绝非偶然”。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种获得纯系偶然,今天的精彩,必定是一个个勤勉踏实、艰辛付出的昨天换来的。这也是两位年轻人身上的难得可贵之处。当然,踏进教学的门,如何走进去探出究竟来,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今天交流,也是为了大家的共同成长。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以足够的自信在以后的教师生<span style="line-height: 1.8;">涯中,面对教学中一次次的困惑,同样重要。因此,我总结出两堂课的三处精彩点。</span></h3> <h3> 1,解读文本,注重单元整合。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一句话:“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都说语文要简单,但这份简单一定是在复杂中提炼出来的简单。这份“简单”,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的删繁就简。齐丹丹老师在《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找出瓜藤、竹林、高粱等有生命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河流、高山、柏油路等没有生命的物质也生长这一现象,选取事例来真实地体现中心,很好地落实了单元主题“围绕中心写习作”的教学目标。刘颖老师的《桥》的教学流程中,始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情节的发展、洪水来临之时的凶猛和人们的恐慌,从而更好地感受老汉高大的人物形象。课后作业安排的是发挥想象创编故事。这与第五单元的“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创编生活故事”等语文要素也是高度契合的。紧密联系单元主题,于恰当处适时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拓展、补充,在两节课上也时有体现。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两位教者将此范例置身于一个单元框架中去深入解读,提炼出更好的教学思路。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渗透,这种文本整合意识,带给学生的将不仅仅是字词句知识点的获取,必定会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h3> <h3> 2,板块清朗,聚焦重难突破。《桥》的教学中,重点研读了三个“点”——洪水、人们、老<span style="line-height: 1.8;">汉。从词语学习环节开始,教者就进行了有意识的铺垫,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将词语有规律地分成三组出示,学生在反复朗读后很自然地概括出三组词语对应的物或人,即洪水、人们和老汉。在感受洪水肆虐如猛兽时,补充视频播放,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切身体会洪水咆哮之时人们的恐慌。对文中一句句短句的反复品读中,再现洪水如野马,势不可挡;人们如惊鸟,慌不择路的惊心画面,这也是本文特色——短句渲情的最好体现。从而为文本主角——党员老汉的出现营造了一个适宜的场。在这个场中,可指导学生惶恐失措地读、惊心动魄地读,读出老汉助人为乐的高大形象、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于情感升华之处,教师及时总结回归课题,品悟“桥”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教学,从实物展示、浅谈收获导入,然后教师用范读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夏天万物生长、充满活力的场景,接着,引领学生分别体会那些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在夏天是怎样迅速成长。教学层次清晰,着力于文本的中心内涵处,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实效。</span></h3> <h3> 3,方式多样,关注语感获得。两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都注重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采用的方式多样。齐丹丹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学生潜心品文的默读;刘颖老师及时点拨的情感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等等,此处就不一一赘举。这些手段的运用,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培养语感,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入门教师的教学课堂上,就欣喜地看到了师生在相互的语言交流中,彼<span style="line-height: 1.8;">此获取言语的生长,这真是夏季里最具活力的成长,亦会是秋季里最厚重的收获。</span></h3> <h3> 其实,每一堂公开课的呈现,成就了执教者,亦是成就了听课人。基于和青年教师一起成长的目的,交流以下几点思考:</h3><h3> 1.立足学生,立足课堂。课堂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要交到学生的手中。课前在研读文本相关资料、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和学习状况出发。如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此句出自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序》,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时应以确立意旨为宗旨,而不以擅长文采为根本。对于行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引领学生去一次次的读,如范读、引读、创设情境读、合作读等。毫无基础对此句古文的解读,只能是囫囵吞枣。如果在单元系列课文学完之后,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围绕中心表达意思”的习作结构后,再结合相关篇段来理解此句,或许会产生一点共鸣。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的所得所获,都应是在充分的读书、思考、交流、碰撞中生发,而不应是教师主角戏的讲解。</h3> <h3>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span style="line-height: 1.8;">阅读课,读是主旋律。这个“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全班齐读的基础上。课堂上,只有学生个性的读,才会有深刻的悟,课堂才因此有生命力。“夏天里,有生命的动植物是怎样飞快的生长?”、“河流、山坡、铁轨等没有生命的物质也在生长,这是为什么?”,这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学习中的重难点。可能在孩子的世界里,这都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充分有效的读书基础上去寻找答案。在将课文读出意、读出形、读出神和味之后,学生很有可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呈现出一句句充满童趣、溢满生命的语言,而教师逐层的分析讲解则大大地降低了这种可能性。同样,《桥》一文的学习中,当洪水肆虐时,人们恐慌万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一一找到了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此处,我们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读与悟的时间和空间。场面的失控,将危急的气氛推上了一个至高点。这是一场生死抢夺战,党员老汉的高大形象在对比中愈加突显,这也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显然,此处仅仅安排全班齐读是很难领悟到这种写法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3.精准提问,有效生成。<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能有随意性。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就是要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而教师在师生学习中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而言,就是最直接的教材。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特别是课堂提问。课堂教学的逐步深入就是依据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有效疑问来展开。太过浅显的问题,全班不假思索便可作答,这样的提问就可忽略。而太过笼统模糊,或远远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的提问,则会让学生无从答起,教学也就会因此受阻而不能展</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开。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是要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如散文体裁的语言特点和行文结构,如果让小学生思考其意义何在,在我看来,就有点为难孩子们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4.抓住文眼,品悟内涵。<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课堂学习中,为深入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对重点段落的研读中,我们往往可以采用抓关键词句的讲读方法。《夏天里的成长》学习中,教师关注到了文中的中心句,其实课题中的“成长”,它就是本文的文眼。《桥》中老汉临危不乱,为惶恐失措的乡亲们搭建了一条“生命桥”。文中对老汉一言一行、一“盯”一“揪”的描写,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于危难前大公无私的担当。扣准这些重点词语,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span></h3> <h3> 以上几点思考,也是结合了本工作室成员叶翠老师的展示课《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作为引领全镇青年教师的示范课,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现出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调控课堂、习得方法等方面,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引发启迪。</h3> <h3> 课堂,是我们学习成长的主阵地。写下这些,为我们一路同行的年轻教师们,欣喜着、感动着、思考着、期许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