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我们来了!》记50周年老友聚会之二

竹影

<h3>《如梦令·元旦》 毛泽东</h3><h3>宁化、清流、归化,</h3><h3>路隘林深苔滑。</h3><h3>今日向何方,</h3><h3>直指武夷山下。</h3><h3>山下山下,</h3><h3>风展红旗如画。</h3><h3>这是毛泽东于1929年底在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了胜利后,依古律如梦令填的一首词。诗中所提及的三个地方“宁化、清流、归化”都是三明市所辖的县城,其中的归化现改名为明溪,这里是我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在这片热土上,我和我的同伴们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一生中最青春的年华,用激情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h3> <h3>记得1969年10月份,我们396名来自福建省各军兵种大院和省市委大院的子女,应征内招“入伍”,并集中到福州仓山积兴里(原公安干校)集训。这群人中大多是14至16岁的少男少女,最小的年仅13岁,从小生长在大院的环境里,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脾气。也许是为了让我们这群“皮猴”学会收敛,所以才将我们关进积兴里这座“炼丹炉”里熔炼。经过一个月的军训和纪律教育,我们像变了个人似的,令行禁止、遵章守纪,严然像个真正的军人!</h3><h3>当年11月份,我们在连长指导员(军代表)的带领下,从积兴里出发,自背行李步行数公里至福州火车站,而后乘火车前往一个不知名的小站(后来才知道叫荆西站)。当时大家都在瞎猜,有道听途说的,也有传小道消息的,当时带队的房杰庆连长严肃地警告大家:不要瞎猜乱传,你传对了是泄密,传错了就是造谣!得了,两头都违纪,管住嘴迈开腿,跟着走就是了。</h3><h3>那天后半夜,火车到达了三明荆西站,借着小站上昏暗的灯光,各连清点人数整好队伍,在几个军代表催促和“押”送下,我们这群近400人的“童子军”,开始徒步行军,翻越荆西岭向明溪县进发,沙石公路一直在大山中盘绕,谁也不知道路有多远?谁也不知道要走多久?谁也不知道要走到哪儿去?……就这样一直走啊,走啊,直到天亮了,才陆续来了几辆解放牌敞篷卡车,把大家分批接上车,又开了三个多小时,才把大家送到了距明溪县城8公里以外的一个名叫龙湖的村子里(后来才知道从荆西到龙湖有90多公里)。带队的连长告诉大家,要在这个村住上一段时间……</h3><h3>厂呢?厂呢?我们不是被招到军工厂的吗?!怎么住到村子里啊?连长这才告诉我们:招你们来,是参加建设这个厂的。别看眼下什么也没有,但几年后,这里将在我们的手中建起大工厂……</h3><h3>顿时五味杂陈,各种不同地感受瞬间在我们中间泛起,有的人认为是上当受骗、屈辱无助;也有的人认为正好陶冶情操、磨练意志;还有的人抱着平常心,即来之、则安之……</h3><h3>总之,无论何种想法,这段难忘的岁月仍然就此坚定地拉开了帷幕……住老乡家、睡礼堂,白天上山砍柴搭建草棚,晚上挤在一起望着星星,天南地北瞎唠。早出操晚点名,站岗巡逻,帮老乡家干活,打扫卫生等等,就像当年的红军进村一样,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是一群没有领章帽徽的兵!</h3><h3>五十年后的今天,重返明溪龙湖去看看,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当我们的车驶入明溪收费站时,大家像打了鸡血似的,扒着车窗向外看,一切都那么亲切。当年的沙石土路,如今已换成宽敞笔直的双向四车道柏油公路……</h3> <h1><b>龙湖村</b></h1><h3></h3><h3>进入明溪后,我们的座驾直奔龙湖村,从公路上望去,龙湖村已不是当年的旧模样了。紧挨着省道的村口建起了一座用青石打造的牌坊,上面凿刻着“杨龟山先生故里”一行大字。</h3> <h3>在路旁的一座亭子里,有一对夫妇带着孙子在亭内休息,见到一群突然到访的“疯老头疯老太”,围着一尊刻有“龙湖”二字的大石头不停的拍照,从他们的眼神中流露不解的目光,“这帮是何许人也?怎么会对这块石头那么感兴趣?”。我主动上前与他们攀谈,得知他们就是龙湖村的村民,当我告诉他们,五十年前我们曾在龙湖村住过时,他们惊讶地合不上嘴:“啊,你们就是当年的那群高干子弟啊?!”而后,他侥有兴趣的向我们述说起当年的故事:“你们来的那年我才10岁,那时我每天都上山捡椎子,回来炒熟后坐在家门口卖,用毛竹做的罐子当量具,一小罐5分线,一大罐1毛线,每天都能卖光,第二天再去捡。那时候能捡椎赚钱,真是开心啊!”哈哈,能说出这段情景的人,绝对不是冒牌货,在7781厂工作过的人可能有很多明溪的土特产没吃到过,但说起“椎子”,绝对都吃过,没吃过椎子的人,真不好意思称自己是7781厂的人。</h3><h3>有了共同的话题和经历,自然越聊越投机,感情也更加拉近。这时我提议大家合张影留念,立刻得到众人响应,在欢愉的气氛中,我们留下了快乐的瞬间。</h3> <h3>当年站在公路的这个位置,就可以看到龙湖村中一堵墙上写着“扩大红军”四个红色醒目的大字,如今那堵墙早已拆掉重新建房子了。</h3> <h3>金秋的季节满目秋黄,望着金黄的稻田,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毛主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h3><h3>曾记得当年每逢双抢季节,各车间总会组织大家到就近的村里帮助农民抢收抢种,这种无偿助农的行动,使得工厂与当地村民的关系十分友善融洽,至今当地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见到7781厂的人,仍然还会主动热情的接待,拉你到他家里作客,当你遇上这一幕时,相信一定会让你非常感动。</h3> <h3>记得当年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炎热,村边的那一条小河都是我们起床洗脸刷牙,收工洗澡解乏的天然浴场。这里曾发生过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会让你忍俊不禁……</h3><h3>如今这里的村道正在修缮,岔路口的一块功德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石碑刻满了捐款修路人的名字,朴实无华的中国老百姓,他们会用最直接的方法,褒奖那些为自已谋幸福的人,并让他们千古留名,世代不忘……</h3> <h3>龙湖花前留个影</h3> <h1><b>杨时公园</b></h1><h3></h3><h3>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祖籍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h3><h3>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h3><h3>杨时故里始建于宋,后毁于火。目前,仅存的证据棂星门石牌坊,为明崇祯年间所建;德配天地石碑,为清康熙年间所建。</h3> <h3>村里还有部分当年留下的老房子,据村民讲这些房子的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和做生意去了,至今这些房子都闲置空关着。</h3> <h3>当年龙湖村里的小卖部,那是大家的最爱,在这里可以找到一点缓解嘴馋和聊以“胃”藉的食品……</h3> <h3>正在小卖部前晒稻子的一位村民,听说我们是原7781厂的人,立即放下了手里的农活,滔滔不绝地与我们攀谈起来,那阵式就像阔别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毫无拘束。</h3> <h3>胡鹭慧和张杰在村里四处打听原赤脚医生的家,经人指路她们终于找到了当年住的地方,这里现在已盖起了漂亮的外墙瓷砖贴面的小楼。当见到当年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也是房东时,二人高兴的竟语无伦次。房东见到她们也是欣喜万分,不住地重复着一句话:谢谢你们!隔了五十年了还记的我们,还来看望我们!房东再三留我们在他们家吃饭,实在是团队行动不便长留,只能深表歉意,婉言谢绝。</h3> <h3>女主人陪着我们游览了村子,并高兴的与我们合影留念。她告诉我们,这些牌坊后面就是原来的大礼堂的位置,礼堂早已拆掉了,如今那块地方已夷为平地了。</h3> <h3>我和刘边疆也找到了当年住过的小木楼,只是主人已出远门做生意,人去楼空无法进去看看。记得当年我们十一班10个人住在这座二楼上的一间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晚上睡觉时,十几双臭鞋堵在门口,冬天睡觉由于太挤连被子都无法做到一人盖一床,只好大家先躺下,而后一层一层的将被子往身上摞。出早操时经常天还没大亮,黑灯瞎火地找自己的鞋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以此当作资本和趣事,与朋友分享。</h3> <h3>王苒和刘广新也在村头找到了当年入住的木楼,两人以此楼为背景,留下了念想……</h3> <h3>龙湖村通往哨所的路已浇筑成了水泥路面,再也不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跳跃行进了……</h3> <h3>哨所的小礼堂已经夷为平地,只有小平房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但房子的主人早已更新。哨所公路对面的小树林,那是我们开大会和宣讲时事学习的“主会场”,王树海主任最精典的语录,就出自那片树林,他操着浓厚山东口音读报:“诺努敦 小圆点 西哈努克亲王”……哈哈哈!</h3><h3>在这片树林紧靠公路的地方,我们亲手用毛竹和茅草搭建了一个大棚,解决了当时露天吃饭的大问题。</h3> <h1><b>滴水岩</b></h1><h3></h3><h3></h3><h3>明溪县没有什么风景区,滴水岩的玉虚仙洞将就着算是一个,当年我曾与伙伴们拿着手电筒,打着火把到洞里钻了一次,感觉里面凉嗖嗖、黑呼呼的,没听人介绍,也不了解滴水岩的故事的,所以去了一次,权当是到洞中探了一次险。</h3> <h3>滴水岩景区位于明溪县城东北2公里的黄坡山下。传说古时洞内龙蛇作祟,被玉虚仙翁镇服,故名;因宏阔高爽的明洞顶端终年滴水,又称“滴水岩”。</h3><h3>玉虚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石色如白玉黄蜡。洞分明洞、暗洞。明洞明亮不燥,怪石嵯峨;暗洞阴暗不潮,洞穴深幽。洞前有明代人所撰“玉虚洞天”、“玉虚仙侗”和“玉宇天浆”等题刻。</h3><h3>明洞前为观音殿,面积约100平方米,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支撑,内有天泉、“斗狮”、龟石、“蜂窝”、步月台等10多个景观;后为桃花洞,可容千人,石色晶莹斑斓,有仙桥、佛头岩、祥云岩、隐鹊岩、晃石、跃鲤石等景观,其中“天鼓”和“虚鸣窍”最妙,用芦扫轻拍,即发出巨响,经久不绝。</h3><h3>暗洞因地因景安装各色彩灯照明投影,内有镇鲤石、“龟蛇入洞”、一线天、沉溪、天河、“仙人床”、“洞底日月”等景致。洞内外有宋以来摩崖石刻近百处,还残留着40多个碑座。洞内全部游程只要20分钟,是难得的景观集约型岩洞。</h3> <h3></h3><h1><b>红军战地医院旧址</b></h1><h3>滴水岩居高临下,利于防守,又拥有宽阔的岩洞,可容纳上千人,是红军长征途中设在明溪的一处战地医院。据记载: 1934年1月,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的东方军途经归化(明溪)县城,前往沙县攻打国民党五十二师卢兴帮部时,在滴水岩、城西、 陈家大厝等地设立临时医院,救助红军伤员有250多人。1月25日,红军在沙县俘获敌军伤病员540人,送到明溪,分配到城区各战地医院治疗。</h3><h3>这次前往游览,遇到玉虚洞后山修建高速公路,开山放炮导致玉虚洞部分悬石掉落。为保护游客安全,目前已封洞并谢绝参观。我们硬是钻过警戒标志线,进到洞前,简单地游览了十几分钟,便匆匆离开,实在是没有尽兴。<br></h3> <h3>新建的明溪县革命纪念园距滴水岩不足200米,目前工人们正在进行工程扫尾工作。该项目由纪念碑、纪念馆、红色文化长廊、纪念广场等组成。</h3> <h1><b>县府大院</b></h1><h3></h3><h3>县府大院还是当年的模样,大门永远向百姓敞开着,无需经过任何人同意,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自由地进入院内。我们一行进入大院时遇到了一位信访办的工作人员,经询问才知道县政府的办公楼还是原来的老楼,只是天花板和地面年久损坏较严重,今年刚重新修缮过。我们一座楼一座楼地把县府大院看了个遍,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二个字“俭朴”!就为这两个字给明溪县政府点个大大地赞!!!</h3> <h3>县府大门正对面原有一个灯光球场和一座露天舞台,厂男女篮球队都在那里打过比赛,厂宣传队也在露天舞台上演出过节目。如今球场和舞台都已不见了,改建了数座欧式风格的建筑。</h3><h3>记得1972年为缅怀奋不顾身救山火英勇牺牲的陈金香、陶述芬、李艳艳三位姐妹,厂宣传队创作赶排了《金香啊,你在哪里?》的集体诗朗诵,并在明溪县露天舞台公演。在该节目的排练中,大家的心情虽然沉重,但精神集中、情绪饱满,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完成了长诗的脱稿彩排。在正式演出时,大家真情投入,常常泪流哽咽地朗诵诗文,我们的演出感染了在场的观众,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共鸣。</h3> <h1><b>县府公务员住宅</b></h1><h3></h3><h3>当年县领导的住房如今依然居住着县府的工作人员,据说还有个别县领导依然住在这里。当年因同事的家住在这里,所以时常来此串门,对这里印象深刻。看着那七十年代的住宅楼和陈旧暗淡的旧墙破瓦,心中泛起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h3><h3><br></h3> <h3>县属部分部门</h3> <h1><b>欧侨广场</b></h1><h3></h3><h3>据悉现今许多明溪人远涉重洋出国到欧洲意大利、匈牙利等地做生意,且生意兴隆,买卖做的风生水起,很多人赚了钱都回乡投资,有些乡镇还建了欧式风格的侨村。明溪县城入口处,也新建了一座欧侨广场,想必也是欧侨投的资。</h3> <h1><b>明崚寺</b></h1><h3></h3><h3>明崚禅寺位于明溪县城北,是城区最大的佛教寺院。据史料记载,明崚禅寺前身为滴水岩庵,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因年久失修而毁损。1989年选址八崚岗重建,距原寺址约百来米。</h3><h3>明崚禅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念佛堂,左右辅以厢房、廊庑,井然有序,构成一体。</h3> <h1><b>归化公园</b></h1><h3></h3><h3>归化公园就在明堎寺脚下,距滴水岩景区不到两公里。这是一处新建的公园,目前尚未全部完工。</h3> <h1><b>县总医院</b></h1><h3></h3><h3>县医院还在原来的位置,门诊大楼还是当年的老样子,只是后来又在大楼的后面盖了两座住院大楼。</h3><h3>1976年6月厂基干民兵手榴弹实弹训练,我意外受伤,与周兴邦一同住进了县医院,我在医院里住了七天,接受了外科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照顾,借此美篇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1><b>文化宣传中心(原县电影院)</b></h1><h3></h3><h3>当年厂里的的业余文化生活都比较单调,难得遇上一个好看的电影。记得当年县电影院放映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大家听说后,下了班成群结队地赶往县城观看,影片中主人翁苦难的生活情节,直看的大家泪眼朦胧、泣不成声。看完电影没有返厂的车辆了,许多人依然结伴步行10余公里走回厂里。现在想想当初的我们真是壮志凌云,不惧任何困难!</h3> <h1><b>县汽车站</b></h1><h3></h3><h3>县汽车站还在老位置上,只是周边的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孤伶伶的车站,现在已被楼群围了个结结实实。县汽车站是我们通向县外的必经之地,每次探亲出差,每逢春节回家过年,为了一张小小的班车票,挤破头地排队,绞尽脑汁的托人购票,现在想起来竟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那时我父母在宁德飞鸾工作,从厂里回一趟家,要转三四次车,最快也要两天才能到达。如遇上不顺,三天都到不了家。就这样,12天的假期,光来回的路上就得占去5--6天的时间,现在想起来,鼻子还会酸酸的。</h3> <h1><b>集贸自由市场</b></h1><h3></h3><h3>现在的集贸自由市场此原来大的多,但土特产品和山货好像不如当年丰富。记得那时集市上经常可以看到老乡们售卖打到的山鸡、山麂、野猪、熊等猪物,有一次看到一位老乡在卖熊掌,要价12元左右两个前掌,现在说给别人听,都不相信……</h3> <h3>城区老屋</h3><h3>县城的小巷中还有着不少上百年的老木屋,这些房子如今已是苟延残喘、摇摇欲坠,但不知为何房主仍然不舍得改造或放弃?……</h3> <h3>城内公交</h3><h3>小小的明溪县城如今也有了十几路公交车,这比起当年顺口溜唱的:小小明溪县,三家豆腐店。放个屁全城能听见,尿泡尿绕城走三圈……真不知要好了多少倍!</h3><h3><br></h3> <h1><b>县城河道</b></h1><h3></h3><h3>当年县城的这条河道的上游有几家造纸厂,生产产生大量费水污染了整条河流,那时的河水呈黑色,河西上漂着一层厚厚的棕色泡沫,数百米外都能闻到河水的恶臭。</h3><h3>如今的河道经过改造,河岸公园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漫步河堤令人心旷神怡。</h3> <h3>河岸的公园里矗立着许多明溪县历史名人的塑像</h3> <h1><b>明溪县城街景</b></h1><h3></h3><h3>当年明溪县城只有县府门前一条街道,县汽车站还在城外,如今汽车站的位置已是城中心了。目前县城东西走向的街道已有六条,从这些街景中可以看出明溪县的发展和进步。</h3> <h3>结束语</h3><h3>此美篇献给与我有着同样经历的兄弟姐妹们,因为你们深谙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愿本文中所涉的点滴故事,能唤起你的美好回忆。</h3><h3>仅此,欣慰无比!</h3><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