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感谢汤老师一直在鼓励我把那么多年当班主任的经验和案列写出来。一是羞于文字的匮乏,二是觉得无从下手,三是我觉得应该有什么更科学的理论和依据来指导我的行为。虽然一直在摸索着前进,但总是觉得欠缺什么么却无从下手。去年学校派我东莞学习,非常感谢陈璐老师让我知道了“生涯规划”那么一说,突然之间感觉心里面的火种被点燃一样。不但是自己找到了放向,好像给我们这里的孩子也找到了一条出路。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是不知道学来干嘛,所以一天昏昏噩噩。在这段学习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工作经历,好像很多事都在开始明了起来。我想跟着这读书笔记整理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整理思路,坚持好的改进不足。非常感谢陈璐老师及几位老师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认真的思考。</h3> <h3> “霍兰德的生涯理论提供了一个智性的工具,统整了我们对职业意图、职业兴趣、人格与工作史的知识。他在职业心理学的杰出贡献,使得职业心理学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对霍兰德的量化表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加深了对它的理解。抱着这样的态度慢慢再体验和分析这份量表。从这章中了解到特质因素就是研究个人心理特质与职业因素相匹配的理论。我一直在工作中迷茫,孩子们所呈现出的种种状况,我应该如何解释,应该有什么理论来更加系统的让我了解他们,能够更加专业的把他们的行为和心理联系起来,以及接下来应该如何引导。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h3><h3> 书中指出“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象实现”。但我们很少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是活在“自我意象”(想象的自己)中,彻底迷失自己。活着活着就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来到这里干什么,所以很多孩子并不知道我来到这个世上干嘛,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我们也在有意无意的把这种意识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一代代的就这样相传下去。默默的我们都默认为这就是我,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偶尔当那个“真我”跳出来的时候只要与各种期待(性别期待,比如有的工作不适合女生。家族期待,比如一家人都是医生,所以你要传承。文化期待,你是某一族人的期望。)不一致的时候可能就会被一点点的吞噬,直至最后你变成他们眼里所期待的他。更要命的是,当我们跌跌撞撞达到那个他,肩负起了对应的职业,但主体是“工作”并非“我”。我们在报志愿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这个专业如何,更在乎的是这个前景怎么样,早就把“我”抛到九霄云外。在我教学那么多年中,很多孩子会很痛苦,其中有父母希望他学理科,因为理科专业多好选专业,坚决不允许读文科。可孩子呢,学起理科来痛不欲生,“乖”一点的孩子咬着牙学,“不乖”的孩子就只能睡觉,逃学。可“乖”的孩子最后也是悲哀的,他不爱,他爱不起来,当面临工作的时候也只有应付的命。从始至终都只有“痛苦”陪伴。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实则你早就把孩子抛到了九霄云外去,因为那个主体是工作不是你的孩子。是“人之所有”(主体不是人而是物或事)不是“人之所是”(主体是人,我是活动的主体)。从进入高中到填报志愿,家长比孩子更加操心,心心念念的想为孩子填一个好的学校好的专业。真实的情况却是孩子在玩着游戏,看着电视剧等着你的决定,你更多的考虑是哪一个专业将来更加好找工作,但却忘却了你的孩子喜欢么?我在读大学时一学妹,我们一间宿舍,每一次放学回来都是愁眉苦脸,痛苦不堪。特别是做物理实验回来一定要发一通脾气,抱怨一番。过后我们才了解到,在读高中时科科成绩都差不多而且成绩整体都好,到文理分科时候老师一再的强调理科有多么多么好,但在她的内心更喜欢的是文科,而且还被老师单独做思想工作读理科,就这样自己也把理科读下来,庆幸的是她是很会读书的人,所以大学也考起了,可问题是在大学中才把自己的这种不喜欢更加的暴露出来,虽然也没挂科但是相当的痛苦。我不知道现在工作了这份痛苦是否还在一直伴随着她,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她是被忽略的。老师达到了升学率的期望,家长达到了孩子考上大学的期望,可是自己呢?</h3><h3> </h3> <h3>
世界变化太快,昨天以为的冷门今天还冷么?昨天的热门今天又怎样了?那今天的热门明天又将如何呢?今天又派生出太多以前我们想都想不到的职业,甚至有的听都没有听说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职业也会随之消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与其给孩子操心,不如教会他如何“自我实现”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的璀璨和有意义。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一朵如其所是的玫瑰,才是玫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