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友谊地久天长

金眉玉

<h1>  沐浴着温熙的暖阳,我们华东师大中文系七三级五班的同学们重返母校,度过了美好的一天。</h1><h3></h3> <h1>  我班的冻龄美女,竟让人误认为陪伴哪位同学的女儿啦!</h1> <h1>  文史楼</h1><h1> 文史楼可以说是华东师大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所在 ,鲁迅、钱锺书、胡适、徐志摩等留迹于此。吕思勉、施蛰存等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这也是华东师大文脉之所在,文化气息最为浓烈。</h1><h1> 我们有幸在这幢教学楼里度过了大学学习生涯。</h1> <h1>  文史楼是原大夏大学的旧址。</h1><h1> 1924年,三百余名师生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初名大厦大学,“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抗战期间先后内迁至庐山、贵阳、赤水,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光复后迁回上海。1951年10月,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大夏大学文、理、教育学科与光华大学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h1> <h1>  文史楼的底楼大厅里,陈列着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的半身塑像。</h1> <h1>  同学们在文史楼前合影留念。</h1> <h1>  一组同学合影。</h1> <h1>  二组同学合影。</h1> <h1>  三组同学合影。</h1> <h1>  永远的老顽童,拍照也要搞怪一下。</h1> <h1>  晓芬、丽珍两位班级领导,她们的温婉理性,使得中文系五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持着平和的班风,维系着良好的师生关系。</h1> <h1>  美丽的校园景色依旧,丽娃河还是那么缠绵多情。</h1> <h1>  参观校史馆</h1><h1> 校史馆是华东师大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成为了师生开展爱校荣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h1><h1> 校史馆内还设有自动查询平台,所有华东师大的学生,只要输入自己当年的学号,系统立即显示出你的学籍基本信息和照片。</h1><h3><br></h3> <h1>  关怀</h1> <h1>  校训</h1> <h1>  历任校领导</h1> <h1>  师大名师</h1> <h1>  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校史</h1> <h1>  1952年,圣约翰大学停办,并入华东师范大学。</h1> <h1>  师大星空</h1> <h1>  校史馆前再留影。</h1> <h1>  宋大哥为这次聚会题写了“同学友谊,地久天长”,字迹苍劲有力,有独特的艺术美感。</h1> <h1>  活动的组织者晓芬姐介绍情况。</h1> <h1>  万军同学表演葫芦丝《山楂树》。六十岁学吹打,能有这样的演奏水平,其用功程度可想而知。</h1> <h1>  王炳良同学表演沪剧清唱《庵堂相会》选段,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足见其深厚的功力。</h1> <h1>  尹银香同学带领大家齐唱《我和我的祖国》,今年国庆70周年,这首歌的单曲循环程度当属首屈一指了。</h1> <h1>  43年前的毕业照,那个年代华师大、上师院、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第二教育学院等五校合并,称“上海师范大学”。</h1> <h1>  本次同学聚会,距我们大学毕业已有43年了,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弹指间朝古稀之年迈进。但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向坚强勇敢、乐观豁达的兄弟姐妹们学习,我们守望相助,活出绚丽多彩的人生。</h1><h3><br></h3> <h1>  本聚会的组织者是陈晓芬、张丽珍和方宇芬,照片与视频由张丽珍、郭玉萍、万军、王振初和金眉玉拍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