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爱与痛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末之未央

<h3>已经忘了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某位老师推荐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位老师说:这部作品可以学到写作技巧。语文老师的我把这句话放在了心里,一直想找来读一读。因为这种心理的驱使,学期初读书会开始制定共读书目的时候,便将它放进来了。</h3> <h3>进入十月,特意去三年级的图书角找了这本书来,翻看了序言和前面的几页,感觉好普通啊!心里有些自责:是不是自己选的这本书不够好?但是转念一想,这是一本获得国际大奖的小说,不应该读不下去啊!为此,特意百度了国际大奖,原来世界上有两大著名儿童文学奖项,一个是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一个是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其中,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是颁给儿童文学作家的,有时作家的作品不见得是本本精彩;而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则是颁给作品的,作品的品质都属上乘。《亲爱的汉修先生》是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肯定有其独特之处。</h3> <h3>正午,阳光正好!我再次拿起了这本书,我想用周末的时间读完。谁知拿起便一口气读完了!</h3> <h3>作品最大的独特之处是采用书信和日记的方式安排故事,叙述角度独特,和其他作品直接讲述故事情节相比,更加显得精巧。</h3> <h3>主人公鲍雷伊,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普通的男孩子。因为父母离异,身处单亲家庭的他,从书信和日记中倾诉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爱。他是善良的,转学后,班里面总有人欺负他,例如偷走他的午餐,当他研制出午餐报警器之后却又没有使用,他说“我只是觉得,很庆幸我不知道那个小偷是谁?因为我还得跟他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他是善解人意的,父母的离异,让她感觉不到完整的家庭幸福,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敌视自己的父母,而是试图从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他是一个心中充满爱,十分敏感的孩子,他看了《乞丐熊》之后,因为母熊,小熊无法冬眠,他就想到自己的妈妈会不会生病……他也是聪慧的,在汉修先生的鼓励下,他从不爱说到不会说,到会说,会写,到最后作品拿下荣誉入围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进步!作品用十一二岁的孩子的口吻 和笔触,写出了对世界上爱和痛的感受,写出了成长过程中意外的收获和必然的遗憾!告诉孩子:这就是成长!</h3><h3>全书没有反面人物,作家并没有简单地去判断某个人的行为,而是从每个人的合理行为中引出他们的冲突。如鲍雷伊的妈妈和爸爸这两个人物,鲍雷伊多次提到他们两个离婚的原因,甚至一度对爸爸很失望,但是那种父子亲情却始终连接着他们,到最后父亲来看他,让读者感觉到人物的真实性。<br></h3><h3>细心的我们会发现:鲍雷伊给汉修先生写的第一封信只有一句话,还有错别字,到后来虽然写得长一些,但仍然是大白话居多,再到后来,鲍雷伊能进行很好的风景描写和场面描写,如对“蝴蝶树林”的描写,读起来让人动容,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的逐渐成长。我在想,日记是一个自我倾诉的过程,书信是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我们的写作教学很多时候让学生难以下笔,是因为学生觉得找不到确定的阅读对象,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这本书中的写作形式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