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绸之路走天山,中原西域一线牽,

国政

<h3>哈密地区给人第一印象,不是如茵的草场,也不是远方顶部银光闪闪的雪山,而是密林一般的风电立柱。莫非这里风力资源格外丰富?正是。2007年2月,运行在兰新铁路上的5807次列车曾在小草湖站附近被剧风吹翻十一节车箱,三位旅客遇难。被风沙击碎双层玻璃的列车更是屡见不鲜,这里就是著名的“百里风区”,瞬间最大风力曾达十七级!</h3> <h3>天山横亘在新疆中部,将全境分割为南疆、北疆。由阿尔泰山南下的强冷空气,被天山阻挡。而恰在哈密至吐鲁番一线,存在一个百里缺口,冷空气从此处蜂拥而入,形成三十公里“风口”,且天山此段为斜波,风顺流而下,势不可挡,风电场设在此地正是化害为利之举!</h3> <h3>再向西行,气候干燥、温度升高。高速路旁闪过一座座内地罕见的“晾房”,新疆特产葡萄干就是在这些遍布方型孔洞的晾房中“风干”吹制出来的</h3> <h3>晾房和钻天杨构成新疆的独特一景。</h3> <h3>越近吐鲁番,气温越高。《西游记》一书提到的火焰山临近了。</h3> <h3>看看巨型温度计的刻度表吧,已升至50摄氏度了。</h3> <h3>火焰山基岩裸露,赤褐色的山体绵延98公里,在骄阳烈日照射下,热浪滚滚上升,宛如烈焰腾空而起。一絲风也没有,却没有令人汗流浃背,皆因空气干燥,汗水蒸发快,贴近皮肤处能保持在37摄氏度,只要保持饮水充足,人也不会有热不可耐的感觉。</h3> <h3>火焰山前空旷无物,以火焰山为背景,骑骆驼照张标准像则成为旅游者的首选。</h3> <h3>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就是高昌故城遗址。高昌自汉代高昌壁始至元代高昌回鹘,历经一千四百年兵火战乱,于元代废圯,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h3> <h3>高昌故城博物馆为仿夯土建筑物,前塑唐玄奘立像,后部即是200万平方米的故城遗迹。</h3> <h3>唐玄奘赴西天(天竺)取经的故事被明代作家吴承恩写成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玄奘取经途中路过高昌,受到高昌王隆重礼遇,二人结为兄弟,並开坛讲经说法。后高昌王助其取回真经,功德圆满。</h3> <h3>高昌故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墙,曾被誉为西域长安。</h3> <h3>城内凸凹不平,一条木栈道通向故城深处。</h3> <h3>城内游客极少,突起在地面的形状各异的夯土墙在两千年前也是繁华市集的店堂、居室吧!</h3> <h3>栈道前方的建筑物曾是佛寺所在。</h3> <h3>远处的高台被称为“可汗宫”,只能在想象中描绘当年的辉煌了。</h3> <h3>内城残余在多次攻防战中几次损毁,又被胜利者修复,至今仍可看出昔日的雄姿。</h3> <h3>高昌城背依的火焰山寸草不生。但由于地壳断裂、河水切割,山体的四周不远处却沟壑纵横,形成数条浓荫蔽日,清水流淌、瓜果飘香的沟谷,葡萄沟就是最富盛名的一条。</h3> <h3>沟口是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上书“吐鲁番葡萄沟”。</h3> <h3>葡萄沟内葡萄架枝叶茂密、遮天蔽日。葡萄品种繁多,能叫上名来的主要有红香妃,黄香妃,黑加仑,绿马奶……,其共同点是含糖量极高,甜得齁人。</h3> <h3>位于吐鲁番的另一座“交河故城”是世界上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城。</h3> <h3>交河故城位于高高的台地之上,四周是陡峭的崖壁,因此不必构筑城墙。城内大大小小的一建筑多为“减地留墙”法“雕刻”出来的,寺院、官署、商铺、民居都是生土而非夯土建成。</h3> <h3>交河故城是西域三十六国车师前国的都城。占地47万平方米,两端窄而中部宽,整体形如柳叶。</h3> <h3>内城的一段默默地守护着城池两千年。</h3> <h3>自唐代始这里就是西域军政总管安西都护府所在地。</h3> <h3>城东主要为民居聚集地。</h3> <h3>城西大多为各种手工作坊,从大量遗存可以想见昔日繁华。</h3> <h3>大道也是如战壕一样“挖”出来的,北向尽头是高僧圆寂后的塔林。</h3> <h3>这座方正威严的建筑或许是一处佛寺。</h3> <h3>近观塔林至今仍能窥探其鼎盛时期的规模。</h3> <h3>这是一处官署所在。</h3> <h3>高高在上的佛寺(两侧空空的洞窟应是佛龛)是当时人们为信奉的诸佛所建的拜谒之所。</h3> <h3>城内东南角有着巨大天井的府邸正是安西都护府。</h3> <h3>在佛塔前双手合十祈祷国泰民安的姿态亘古未变!</h3> <h3>在旅途中,时空不断转换。白天在交河故城发思古之悠情,当晚即到了新疆首府烏鲁木齐市。</h3> <h3>烏鲁木齐市的国际大巴扎(维吾尔语集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贸市场。夜间各种灯光五颜六色,映射在刚下过一场小雨的地面上煞是好看。</h3> <h3>光怪陆离的商城各放异彩,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面面五星红旗高挂在店铺门头!</h3> <h3>新疆国际大巴扎已被评为国家四星级景区,成为必到的网红打卡地。</h3> <h3>高大的观光塔满雕菱形纹饰,极具伊斯兰风格。</h3> <h3>巴扎广场充满浓郁的中亚和伊斯兰风情,向游人展示维吾尔和伊斯兰文化的精华。</h3> <h3>大巴扎清真寺的造型很经典:中央的半球穹顶、四角的三层宣礼塔、窄长的拱形窗。</h3> <h3>仿照中亚古典式城堡建筑。</h3> <p>巴扎里商品琳瑯满目,但最吸睛的还是新疆特产葡萄干、无花果、巴旦木、杏干……各色干果。</p> <h3>大巴扎里现场制售风味食品:烤羊肉串、烤鱼、各色酸奶和乳制品。店堂装修、装饰设计也同内地大相径庭。</h3> <h3>巴扎外部通道旁白天会有商品展示因一场小雨早早收场了,但仍不失为夜间一景。</h3> <h3>新疆各族人民沒有忘记谁为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在市中心树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纪念碑”,碑文由王震将军提写。</h3> <h3>要深刻了解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必去当地博物馆。在新疆博物馆,记载着高昌回鹘的简史。西域与中央政权自汉唐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往来,並成为絲绸之路的主要结点之一。</h3> <h3>彩陶烧制的各种驼、马、人首镇墓兽与中原出土的文物毫无二致。</h3> <h3>这尊天王镇鬼彩塑将天王的威武与小鬼的可憎表现得淋漓尽致,乃是镇馆之宝。</h3> <h3>尤其是这幅织锦上清晰的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表明汉文化对西域文化的直接影响。</h3> <h3>离开烏鲁木齐市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克拉玛依。路经曾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石河子。</h3> <h3>奎屯南接石河子,北连克拉玛依,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经过之处。</h3> <h3>进入克(拉玛依)南服务区。已能遥望克拉玛依市容了。</h3> <h3>烏尔禾在蒙语中为“套子”之意,系猎人下套捕捉野兽之地,现为克拉玛依市的一个区,距克拉玛依市仅90公里。此处为典型雅丹地貌。“世界魔鬼城”是名闻遐迩的景点。</h3> <h3>魔鬼城山丘高低错落,风蚀雕刻出各种怪异的形状,如楼阁、如亭台、似人、似兽、如鱼、如禽……,任凭你去联想。</h3> <h3>正襟危坐的书生。</h3> <h3>展翅欲飞的山鹰。</h3> <h3>遥遥相望的一对海狮。</h3> <h3>印弟安武士的侧面头像。</h3> <h3>严阵以待的城堡、碉楼。</h3> <h3>峭壁断崖上的宫殿。</h3> <h3>魔鬼城的魅影尚未隐去,我们已进入一个现代的石油采区。”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是“黑油”的意思。</h3> <h3>在同样的雅丹地貌环绕中,炼油塔、磕头机、采油树比比皆是,一幅繁忙的生产景象。</h3> <h3>磕头机学名是游梁式抽油机。由于机头不停地抬起落下,遂得名磕头机。</h3> <h3>由于原油长年外溢形成群沥青丘,人称黑油山。在市区东北部,距市中心仅两公里。是发现油田的油苗。</h3> <h3>今日的黑油山已成为矿区的一处景区。</h3> <h3>浅油层露出地表形成石油池。</h3> <h3>油池内都是优质的低凝油,光可鉴人。</h3> <h3>黑油山前留个影!</h3> <h3>1955年勘探开发的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也是西部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级的大油田。</h3> <h3>1957年,随着吕文科演唱的《克拉玛依之歌》在全国流行,这座新兴的石油城市成为全国人民的一代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