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聆听窗外声音

美友56456370

<h3>  水光潋滟晴方好,秋高气爽硕果丰。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栾川小数人在小学数学教研员曾素玲的带领下,走出校门,来到郑州,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共同聆听8位教育大咖的精彩讲授。两天的学习培训,我们结伴同行,收获满满……</h3> <h1> 《认识方程》黄爱华</h1><h3></h3> <h3>  培训第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是由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通过对教材文本中四幅“连环画”的深度解读,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将实物操作转化为学生语言再转化为数学符号,并通过“左手和右手”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深刻理解等式的特点就是等号左右两边大小相等。让方程的意义在故事的讲解中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妙趣横生。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了相等关系,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使孩子们由浅入深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h3><h3> </h3> <h3>  黄老师的课,让我们惊喜,他那幽默有趣的语言,时时吸引学生,也时时吸引着我们;轻松地将我们带入了奇妙而快乐的数学王国。整节课老师上得投入,学生玩得投入,我们听得投入。而且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落实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h3> <h3>  能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始终要让有问题的孩子保持有问题。<br></h3><h3> ——黄爱华</h3><h3> 黄老师《方程的意义》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方程?怎么列方程?整节课围绕这两个问题缓缓展开,通过解读“连环画”来揭示找平衡解方程。课中特别强调等号的内涵,原来的等号表示得数是多少,今天开始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对于等号的认识,有一个新的跨越,新的提升。课堂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让孩子们肢体参与,体会平衡。从而由浅入深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h3><h3> </h3> <h3>  课堂应以大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出的问题不能是封闭式问题,问题要指向知识本质,具有探究性,开放性。黄老师的课堂源于问题,忠于问题,终于问题,以问题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正是“大问题”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特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理解决问题》刘延革</h1> <h3>  短暂休息后的第二节课,是刘延革老师执教的《推理解决问题》,课堂经历五个问题:“老师的年龄”“公交车方向”“求职者工资”“赛车的次序”“谈话者的座位”,这五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们参与了推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要得到想要的答案,需要从“已知”入手,还需要经历“寻找—理解—选择—整理”这样一个过程,抓住“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推理得出未知的结果。<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  这样的课堂,似乎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课并不一样,刘老师不是在完成课本中的概念或范例,而是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获得思考的经验,也就是借“事”说“事”,把数学当成载体,注重学生的思考、思维和思想,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h3><h3>&nbsp;&nbsp;</h3> <h3>  与刘老师说的一样,这节课虽然是给学生上的课,更是给老师们上的一节课,老师们只是一味地“教书”,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推理能力不仅是贯穿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乘法分配律》徐长青</h1> <h3> “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唤醒每一个心灵,启迪每一个智慧,实现每一个人的成长”。19日下午第一节课《乘法分配律》由徐长青老师执教,徐老师的课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返璞归真的简约教学。</h3> <h3>  课堂中徐老师通过“握手”这个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原型来讲解《乘法分配律》,学生的理解更为直观,印象更为深刻,摆脱了死记硬背公式的方法,在游戏中,理解并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整节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h3> <h3>  徐老师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运用。在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掘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原型,让本来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平易近人”,学生乐于接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强震球<br></h1> <h3>  下午的第二节课是强震球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中,强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复习以前所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给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h3> <h3>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模片,让他们自己先观察再剪一剪、拼一拼,然后比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拼剪环节,使其课堂充满了实效性,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h3> <h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老师多次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了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贲友林<br></h1> <h3>  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贲友林老师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堂从师生“研究学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单出发,从聊天中接触情感,尊重真实,整堂课重在学生自悟自得,自我建构。</h3> <h3>  在课堂实践中采用对话式教学,重引导,重情感交流,重方法总结,重沟通反馈,真诚地欣赏课堂中学生各种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平等交流的平台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灵性,把握自己课堂学习的节奏。</h3> <h3>  贲老师的课没有游戏,没有太多的活动,有的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贲老师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开放的课堂,“以学为中心”是贲老师课堂的准确概括。</h3> <h3>  回顾整堂课,贲老师尊重孩子对知识点的原生态认识,引领着孩子慢慢澄清“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意义。在贲老师课堂上,可以发现他完全把学生推到前面,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忙着代替他解决,时而全班进行冷思考,时而把疑问回抛给学生,偶尔学生会有些吃力,但通过教师循循引导、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认知水平有了根本上的提升。</h3> <h3>  贲友林老师课后分享的《从日常理解转向数学概念》让我们懂得数学学习的四个阶段:1、个别想法阶段。2、多种想法阶段。3、关联想法阶段。4、拓展想法阶段。真正让我们明白在课堂中如何大胆放手,让孩子们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h3><h3> </h3> <h3>  作为教师该如何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处。这引起了所有教师的思考。最后贲友林老师以“课堂将是怎样的?”这个带有深度思考的问题结束了课后的分享。分享结束了,但教育之路还将继续,我们要带着思考行走在小数的路上!</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决问题》张宏伟</h1> <h3>  20日上午的第一节课是由张宏伟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在这堂课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演示问题,张老师始终能够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到最高档,让学生感受到高度的欢愉,在愉悦中轻松学习。</h3> <h3>  张老师用课程告诉老师们,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不是单调地学习知识点,而是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型、系统、结构……教的是数学的通用素养。数学要补上整体理解阶段,你们见过带着字典上数学课吗?没有,常识上是不会的。张老师的课却会,字典会告诉你正方形的正的意思是公正、相等、一样的意思;告诉你周长是什么……常识有时是有问题的,它会限制人们的思维。一节课的时间是多长,这是常识,但是一节课真正多长时间,孩子们说了算,老师只需要给与充分陪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计算复习课》吴正宪</h1> <h3>  短暂休息后我们终于迎来了吴正宪老师。如何做一个讲理的数学老师?吴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计算复习课》一课给了很好的示范。</h3> <h3>  这是一节非常朴实的课,吴老师没有用课件,用的只是写在几张小纸片上的“+” “-” “×” “÷”“一个整体”“关系”“若干个不同的部分”“若干个相同的部分”,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并梳理出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h3> <h3>  课堂中,吴老师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身探究学习中,真实地理解加减乘除计算的意义和算理。吴老师没有用讲代替学生的学,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知识增长。</h3> <h3>  吴老师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知识和能力二者之间的密切相联性,也充分感受到学生知识的存在与增长,都是其学习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整理应是复习课的主线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知道吗》罗鸣亮</h1> <h3>  最后一节课由罗鸣亮老师执教《你知道吗》。数学是讲道理的,而非只是外显化的公式、法则、概念等。在其背后,更多是需要我们去还原的知识的“理”。说理,就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你知道吗》一课教学,调动了说理之欲,始于“疑”;启发了说理之智,源于“辩”;传授了说理之法,织于“思”。</h3> <h3>  罗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要让学生自己追问,自己思考,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中,才能到达更远的地方,在深度地反思中才会超越自我。愿我们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也能做到:创造机会 ,让学生想讲道理;关注本质 ,让学生会讲道理;深刻思维 ,让学生讲清道理。</h3> <h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天的时间,我们奔着追寻教育“源头”的梦想,从“活水”中汲取着营养,努力充实着自己,丰盈着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坚信,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算数。我们也坚信,在小学数学教研员的带领下,在栾川全体小数人的努力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定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轻松高效。</h3>

学生

老师

课堂

数学

学习

问题

教学

我们

思维

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