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你已经听过朱红甫老师的课,你很幸福;如果你还没听过朱红甫老师的课,你一定要去听听。朱红甫老师一开口,他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旁征博引的谈吐,就会让你深深沉醉。听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讲课,仿佛在读一本精妙而深奥的书。</h3> <h3> 朱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简洁明了,简明扼要,指导朗读的层次丰富。从指名学生读课文开始,指导学生朗读,他做的是给建议: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再次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读起来什么感觉?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自豪、热血沸腾、豪气冲天、慷慨激昂……老师随即抛出另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当学生找不到角度切入问题时,朱老师适时引出课文第一节,调整了文本的格式,学生们迅速就发现了关键。前半句是“少年”后半句是“国家”,用“则”字连接起来。而如果用其他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只要……就”也可以表达句子的意思,但是比较起来“则”更加简洁、坚定。同时它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方法,递进的排比更增强了气势。梁启超希望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找到了“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强于地球”这正是梁启超心中热切的期盼啊!带着期盼,朱老师和孩子们把情感融入到师生配合的朗读中去。</h3> <h3> 再看第二节、第三节,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一筹莫展之时,朱老师指出诀窍,看看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孩子们发现“都是由四字词语组成的”“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朱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说出了押韵的好处读起来朗朗上口,于是一起齐读感受。读毕,朱老师意犹未尽,请求道“可以让我读一读吗?”“老师读的怎么样?”“老师为什么读的好?”这两个问题一出,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要点评一下老师。朱老师又说出了他读文的诀窍:我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这时候朱老师巧妙地过渡到请你们画出喜欢的句子,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写下你的批注。孩子们为了读得跟老师一样好,立刻沉浸在课文中,美滋滋地读起来。</h3> <h3> 交流反馈的环节,朱老师指名学生来说,他时机恰当地点拨,总能给学生在迷茫中指点一条路径。他归结到字字句句都包含着梁启超的热切期盼啊!他希望少年中国是一个————的中国。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把美好的词语送给希望中的祖国。</h3> <h3> 朱老师声音一沉,但是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中国吗?他插入了一则他整合后的历史资料: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大清帝国贫穷、落后、不堪一击。不断地割地赔款,不断地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读到这些,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每一个孩子都激动得攥紧了拳头,愤怒、不服气、愤恨、屈辱,这些词语萦绕心间。朱老师抛出新的问题:读完这段历史背景,想想为什么梁启超会写出《少年中国说》?孩子们心中的呐喊如山呼海啸“鼓励中国少年为中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唤醒沉睡的中国,唤醒中国的少年”……所以梁启超写下这段文字,一起齐读课文。</h3> <h3> 如今的中国,还是像一百多年前那样贫穷落后、老大帝国、一盘散沙吗?学生都充满自豪地说出自己对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国家富强、民主自由、人民幸福。所以让我们告诉全世界人民,今天的中国……全班同学群情鼎沸、慷慨激昂地跟老师再读了一遍课文。</h3><h3> 这时候,朱老师又插入了一条新闻,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这是强国的声音,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声音“谈,敞开大门;打,奉陪到底!”</h3> <h3> 朱老师再一次把孩子们的情绪推向了最高潮,未来的中国靠谁?孩子们齐声回答“靠少年”。我们要牢牢记住梁启超先生的教诲。师:故今日之责任,生: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师:不在他人,生:而全在我少年。师:不在他人,生:而全在我少年。整个会场发出孩子们振聋发聩的呐喊,爱国的热情喷涌而出,灼痛了每一个在场听课的老师爱国之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