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13日,怀揣着梦与希望,我们一行百余人自华南奔赴华东,要在上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这次培训,是在习总书记“志智双扶先强师”的号召下,由上海均瑶集团为我们老区教师搭建的一个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br></h3> <h3> 学习的地点,安排在上师大。一入校园,一幅诱人的景致直逼眼眸:梧桐遍园,清阴满帘,红色的教学楼,一栋栋地在绿树浓荫之间若隐若现,幽美而恬静。于此求学,得之,我幸。</h3> <h3> 幽静的环境,确是求学的好所在,几日下来,在博学多识的专家们的讲授中,我竟也小有所得。稍作回顾如下:</h3><h3> 首先,成长需要不断地学习。我想,对于为师者而言,如斯;对于其他职业者来说,亦不例外。北宋理学家朱熹就这样评说了学习的重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修养,打开自己的眼界,才不会成为被时代所淘汰的“无源死水”,才能与时俱进,做习主席所提倡的“四有”好教师。</h3><h3> 王洁老师《PISA与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的主题讲座,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h3><h3> 其次,温良谦恭,是做人之德,亦为师之德。上师大王洁教授,就用其言其行诠释了这种高贵的品质。王老师的课上,最为频繁的词语是“不好意思”、“我没做好”等谦和之语,最常见的表情就是微笑,可谓“笑语盈盈暗香来”——笑,果然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三个小时的课堂上,王老师的言行让我们如沐春风,那份舒适直注骨髓。直至上午散学,我所记得的似乎就只是王老师那人格的魅力,而忘却了讲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主次不明了——其实想想,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果也能做到这般,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固守“师道尊严”的思想,那我们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该是多融洽多和谐啊。</h3> <h3> 再者,充满灵动诗意的活动,会让校园更具盎然生机,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活动又该如何开展呢?那就是有创意,换角度,会变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联系的能力,从而在普通平淡之中翻出独特新意。换角度,会变通的德育创意,相信会让我们体会到德育实践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的欣喜。</h3><h3> 姚瑜洁老师《创意,让主题教育更精彩》的主题讲座、郭宁伟老师《挖掘资源——做一名有创意的德育工作者》的经验分享,虽角度不同,做法不一,但却都在阐述着一样的道理。正所谓:大道三千而殊途同归。</h3><h3> </h3><h3> </h3> <h3> </h3> <h3> 求学几日,收获颇多,然欲言却难尽意。唯愿不负所托,尽力以求坦然。</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ul><li><font color="#ed2308" style=""><u>专注的眼神,刻苦的精神,详尽的笔记,可为模范乎?</u></font></li></ul></h5> <h3></h3><h1><b style=""><font color="#39b54a">附:临沪小感。</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沪行小感<br></font></b><font color="#b04fbb"><b style="">秋意渐浓赴魔都,<br></b><b style="">兰花期去香已无。<br></b><b style="">红烛别井因桃李,<br></b><b style="">均瑶献爱赠所需。<br></b><b style="">申城一月求真经,<br></b><b style="">异乡卅日惧独孤。<br></b><b style="">但使故土於菟笑,<br></b><b style="">不辞风雨奔征途。<br></b><b style=""> 2019.10.19.来来酒店<br></b><b style="">(上海,号申城,有魔都之誉,市花系玉兰,绽放于春夏之间;於菟,wū tú ,古人称虎为於菟,引为孩子)</b></font></h1> <h3><font color="#ed2308"><b>番外语:临沪,不打卡于外滩,非人哉。</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