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同学纯粹是一种缘分</h1><h1> 相聚得月楼</h1><h1>初二(6)班同学聚会侧记 </h1><h1> 杨翔平 </h1><h1> 10月19日中午,文昌路上的得月楼饭店4楼B区,扬州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初二(6)班大部分同学在这里再次相聚小酌。</h1><h1> 关于为什么我们班被定格在初二(6),而不是初三(6)? 一个很少有人思考的问题,发起聚会的东道主孙忠浩在开篇讲话中给出了答案。</h1><h1> 他说.:由于党和国家在艰难探求,我们并没有完成初中教育,而被笼而统之地冠名为知识青年,不得不在16、7岁左右,步入了社会。幸运儿或穿上军装,或跻身新高中,踏上了人生的绿色通道;大部份同学上山下乡,在农村栉风沫雨,随波逐流……</h1><h1> 但是,扬中的底蕴还是造就了大家的成功,虽然奋斗在各行各业,但最后可谓殊途同归。”作为南京知识产权领域内的一位知名律师,孙忠浩对同学关系有一种独到的理解。“夫妻之间可以离婚,父子可以解除关系,邻里可以搬迁脱离,同事关系若即若离,但同学关系纯粹是一种天然的缘份,不分立场,不分贫富、不分智商、不分性格,永远客观存在。当年的黄浦军校,许多学生分成国共两党,在战场真刀真枪,拼个你死我活,但几十年后坐在一起,却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他如是说。</h1><h1> 都说“士隔三日,别当刮目相看”,孙忠浩作为我们班第一名,也是唯一的共青团员,原来似乎并非能言善辩,律师生涯的唇枪舌剑,把他磨炼得口才几乎炉火纯青了。</h1><h1> 这番“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即席发言激起了老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和一致认同。</h1><h1> 我们荣幸地请来了原来的班主任郑万钟老师,他已年近八旬,但看上去比我们还有朝气,特别是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与过人的记忆力。郑老师儿子在香港工作,他亲眼目睹了香港风波的来龙去脉,谈到街头的各种事件,他都能娓娓道来,尽知详情。做为老人,既要活得健康,又要活得明白,郑老师堪称理想状态的经典楷模。</h1><h1> 同学聚会,相互敬酒是免不了的。一番番你来我往说不完当年的风华正茂;一次次推杯问盏道不尽心头的真情厚谊……</h1><h1> 最后,大家在得月楼饭店门前合影,让镜头永远聚集着你我晚年肩并肩,天荒地老结同心。</h1><h1> 本人有感赋《七律》一首。 </h1><h1> 同学相聚得月楼, </h1><h1> 历经五十春与秋。 </h1><h1> 丝丝缕缕扯不断, </h1><h1> 点点滴滴刻心头; </h1><h1> 记得青春健步跨,</h1><h1> 情系桑榆精神抖。 </h1><h1> 此番缘份贵如金, </h1><h1> 陪伴天长与地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