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独领风骚的“百”“千”“万”

清月

<h3><b><font color="#167efb" style="">毛泽东的诞生</font></b></h3><h3>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腐败的清王朝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灾难深重,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毛泽东的诞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势之下。</h3><h3>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局之中。</h3><h3> 他诞生后的第三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h3> <h3>  随后的1898年,中国发生了试图改变封建旧体制的戊戌变法。但正是这个时候,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变本加厉,而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与帝国主义者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偌大的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h3><h3> 从小,毛泽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受人压迫的环境之下,他创作的诗篇更是深受时代的影响。</h3> <h3><b><font color="#b04fbb">诗作中与众不同的数词</font></b></h3><h3> 毛泽东的诗作中,很喜欢用数词来放大所描写的事物。而他所用的数词,不是单单确切地表达出事物的数量,也不是“一”“二”这样的数字,而多是用“百”、“千”、“万”这样庞大的数词来描述事物,借以表达情感。</h3> <h3>  在《沁园春 长沙》中,毛泽东写道“万山红遍”“百舸争流”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用“万”来形容层林浸染的山,“百”来形容争相前进的船,并形象地描写出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活动的动态景象。几个庞大的数量,让读者的眼界瞬间开阔,仿佛真的看到这样一个浩大广阔的场面。同时,作者也借这些壮阔的景象,借助数词加以放大,以表达自己心中的豪情满怀。</h3> <h3>  同样,在《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在描写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时,毛泽东也运用了“百万”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来形容“雄狮”。在数词的衬托下,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同时“百万”这一数词中,更是表现出毛泽东发自心底的激动与骄傲之情。</h3> <h3>  而其他作者在诗作中运用的数词,则与毛泽东大不相同。</h3><h3> 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利用数词来衬托描绘当时凄凉寒冷的环境。</h3> <h3>  而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所写“一道残阳铺水上,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借数词从而更加形象地表现一个宁静的傍晚。</h3><h3> 他们对于数词的运用都是为了衬托生活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情景,从而使事物更形象,且所运用的数字数量级都较小。</h3><h3> 相比之下,毛泽东诗词中的数词就显得气吞山河,不仅数量级运用巨大,所描写的景物也是磅礴壮阔,满怀豪情。</h3> <h3>  再比如,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所描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用“万”和“千”来形容红军所战胜的赤水、雪山等困难之多,庞大的数量似乎让读者真的看到红军奋勇前进,不断路突破一个个艰难险阻时的势不可挡的气势,更加生动地衬托出红军不畏牺牲,九死一生的精神。<br></h3> <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为什么用如此巨大的数词</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毛泽东诗作中所运用的数词,数量级巨大,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体现,更是内心情感的流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一方面,这些数词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红军等战争时期中国人所克服的艰难险阻之多,以及战争时期壮阔磅礴的场景。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内在的表达。展现中国人不畏牺牲,奋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体现出毛泽东心中的豪情满怀,以及雄心壮志。</font></h3> <h3><b><font color="#39b54a">毛泽东的诗词是怎样做到“独领风骚”</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b> </b>毛泽东诗词中的数词之所以气吞山河,在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更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毛泽东诞生在一个战争时代,从小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响,使得他的见识与阅历和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大不相同。在这样一个受人压迫的环境之下,毛泽东很早便涌现出伟大的政治抱负,立志带领中国人民翻身,所以诗作中的数词多是为了体现战争中的磅礴气势,以及自身的壮志豪情。</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