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园林162卢梓浩201621524220

好名字呀

<h3>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h3> <h1><b>1.图文结合列举说明园中造景手法5种</b></h1> <h3>这几处采用了框景的造景手法,这也是拙政园用得最多的手法。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h3> <h3>这几处采用了对景的造景手法。当我们登上亭、台、楼、阁,可以观赏对面的堂、山、桥、树木;在对面的堂、桥、廊等处又可观赏这面的亭、台、楼、阁,这种构景方法叫对景。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h3> <h3>这两处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园林外之景引入到园内来,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h3> <h3>此处我认为采用了点景的造景手法,根据景物特点,采用题咏等手法画龙点睛地点明风景,即用点缀的方法装饰景点或者景物,使景点更加丰富,生动。</h3><h3>此处的鸳鸯鸭正是点睛之笔,丰富了景色,它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点出了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还有宣传装饰和导游的作用。</h3> <h3>这两处采用了障景的造景手法。障景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现代园林源于古代园林的一部分理论,结合了西方理念,理论构造上比较杂糅,但是基本上是对古代理念的阐述和丰富。使观者跳脱,虽在景中,但处处是景。</h3> <h1><b>2.结合平面图对园中的主要视线关系进行分析</b></h1> <h3>从拙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奠定了拙政园以水为主疏朗平淡的整体风格而且将批政园<br></h3><h3>设计成中、西三部分园林在主题和特色方面各具特色却又相互补充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利文特征完美的再现于园林之中。在园林空间上东、中、西三部园林相互转承、互为因借空间特点:包罗万象、小巾见大、内敛含蓄、循序渐近</h3> <h3>竖向空间:上层空间有山体、树木、建筑相互掩映,中层空间有门洞、漏窗等相互借景、</h3><h3>透,下层空间又有水系相互贯通。</h3><h3>园墙一一方形的漏窗一一彼此分离却又相互联系。</h3><h3>园墙西部一一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一一水系上的贯通感。</h3> <h3>批政园在空间布局上由景点、视廊、庭园、景区四部分组成<br></h3><h3>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将格局。<br></h3><h3>点: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组成的基本空间单元面:一系列的景点组合成庭园或景区形成结构中的,庭院或景区在空间构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系列的庭园或景区构成了园林空间格局"园中园"的特色。<br></h3><h3>线:在空间结构中"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之间通过线的方式使其构成统一的整体,反映在园林空间结构中贝是在景点与景点、景点与庭园(景区)、庭园(景区)与庭园(景区)之间,往往借助轴线形成巧妙的视廊,将众多的景点、庭园<br></h3><h3>组织成和谐统一的园林整体。<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