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37年11月19日下午,日军入侵乌镇,乌镇沦陷后从辉煌开始走向了衰落,经济解体,使古镇逐渐丧失领先的优势,抗战时,日冠铁蹄长驱而入,无恶不作,侵略者大量掠夺人民生命财产,把辅币铜元搜刮后作为日军制造枪炮原材料,给古镇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出现了辅币流通也变成钱荒,不敷应用,辅币配套严重失衡,民间找零深感困难,商场交易亦形停滞,在经济十分萧条的抗战时期,乌镇商会面对辅币周转紧张这一情况,发行了临时代用币。古老的乌镇又一次闪亮出了非同寻常的文明之光。</h3> <h3> 乌青镇商业临时代价券壹分。正面图为乌镇“六朝遗胜”石牌坊,在石牌坊下端有一行小字“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处”。反面印有53个文字“持券人注意此券因辅币缺乏权为欠找便利但外埠不能使用积满壹百张可向商号兑换国币壹圆俟辅币可以周转时即予收回”。</h3> <h3> 乌青镇商业临时代价券图案为乌镇文明的象征“六朝遗胜”石牌坊。传说,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名萧统,就是昭明太子。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有位大臣说:“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诊治呢?”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沈约见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试。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沈约是乌程人,他的先人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求守墓几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就在乌镇造起一座书馆。</h3><h3> 萧统来到乌镇,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沈约治学严谨,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轿子经过青镇一座庙,被庙前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查询,原来庙里冻死一个十多岁的小叫花子。围观的百姓说,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宿在庙堂。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除了买吃的,余下的都用来买书,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夜西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当时进庙一看,只是这小乞丐虽然面孔瘦削,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h3><h3> 沈约说完此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此,昭明太子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h3><h3> 后来,沈约把家迁至京城,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为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了一个石坊,题为“六朝遗胜”。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至今保存完好,本地和临近百姓常携子女前来拜谒,教育孩子立志读书,成就栋梁之材。</h3> <h3> 吴兴县直属支局乌镇组政治部政治保卫局第一局。</h3> <h3> 湖州的乌镇何时划给桐乡?(摘《湖州杂识》)乌镇又名乌墩、乌戍,历史上属于湖州,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乌程县,乌镇隶属之。晋永康三年(282)吴兴郡乌程县分东乡地置东迁县,乌镇隶属吴兴郡东迁县,隋开皇九年(589)并东迁县入乌程县,乌镇又隶于乌程县。唐宋时乌镇属湖州乌程县,元属湖州乌程县,明清时属湖州府乌程县。明练市花林茅坤《浙交分署纪事本末序》中说,“乌戍者,界浙之乌程、归安、桐乡、秀水、崇德与南直隶吴江之间,而六县之壤相错。南则襟海,北枕太湖,近者七十里,远者百里。……且绾钱塘、姑苏之脊,所当商贾之航闽奥,而漕于江淮者,亦咽喉于此。”乌镇粮艘贾舶,南来北往,交通方便。但是,在明代乌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练市水口施儒(曾任广东按察副使)因乌镇镇人所请,向朝廷奏《请分立县治疏》中说:乌镇“比年以来,民风恶薄,盐徒出没,盗贼猖獗,赌博盈街,娼优塞巷,甚至白昼杀人,肆无忌惮,……致命不下数百,此臣所目击耳闻者也。”“官府亦尝禁捕,缘系六县交割,徒各立党与,凶分聚窠穴,彼追此遁,互相拒夺,官兵限于越界之禁,竟莫谁何。……欲求宁谧,必须在镇创立县治,庶事权归一,民有依庇。”施儒奏请朝廷在乌镇立县,但立县要牵涉桐乡、吴江等六县割让部分土地,实施难度很大。时浙江巡抚谢鹏举、巡按萧廪会商后奏请朝廷批准,于嘉靖十九年(1540)由湖州府在乌镇设通判衙门,万历三年(1575)改设通判为同知,并钦给关防一颗,镌“督理巡盐捕盗同知”,衙门悬“浙直分署”额。督理巡盐捕盗同知可管辖乌镇周边浙江省、南直隶省三府六县接界的地方。清雍正二年(1724)苏州府吴江县划西南部置震泽县,乌镇又成为江南省、浙江省三府七县交界处,地位更为重要,故雍正四年湖州府将乌镇督捕同知改为捕盗同知,并以银一千六百两购得乌镇西栅金鼓桥堍进士唐彦晖旧宅,改为同知公署,悬江浙分府额。明清时乌镇治安的加强,保护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乌镇是民居鳞次栉比,延接于四栅,人烟辐辏,环带数千家,明万历《湖州府志》载乌镇有居民近万。由于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已是“百工之属,无所不备”,而且文化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人文蔚兴,科第蝉联,茂才俊秀之济济,远远莫之与比。” 民国时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乌镇属吴兴县。</h3> <h3> 解放后,吴兴县置乌镇区,乌镇区人民政府设在乌镇。1950年5月3日,乌镇划给桐乡县,吴兴县原乌镇区遂改为练市区。关于乌镇移交给桐乡县的时间、地点、过程等情况,现存湖州文化馆的一件吴兴县人民政府的通知作了详细阐述,现抄录如下: </h3><h3> 吴兴县人民政府通知</h3><h3> 府秘字第14号 一九五0年五月 日</h3><h3> 接乌镇区本年五月四日报告略称:“乌镇镇上共有五个行政村,靠近乌镇四个行政村(内有半个原三长乡)共计九个行政村已全部划归桐乡县,四月三十日吴兴、桐乡二县乌镇、青镇二区主要负责人,举行了一次会议,研究了划并界线与步骤,为求得工作上的需要,对乌镇干部也作了初步决定,由桐乡县统一领导,在奠定了移交基础后,于五月二日开了乌镇的行政村委员以上的村干部会议,说明了划并的基本意义,五月三日由桐乡县委秘书兼青镇区支书丁力同志监交,正式办理移交手续(附移交清册),并对划归干部再作一次深刻的动员说服,于五月三日下午始告结束。”等情,特此转告,仰即知照为要。</h3><h3> 右通知</h3><h3> 各区人民政府、单位</h3><h3> 县长 萧何</h3><h3> 副县长 陈辉</h3><h3> 马心如</h3><h3>(原文直书)</h3> <h3> 乌镇</h3> <h3> 乌镇地处江浙两省三府(湖州、嘉兴、苏州)七县(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接壤之地。乌镇以一条名叫车溪南北方向的市河为界,民国以前,西为乌镇,隶属湖州府乌程县,东为青镇,隶属嘉兴府桐乡县。民国时两镇合称乌青镇。乌青两镇隔河相望,有南新桥、南花桥、北花桥、双溪桥等多座石拱桥相连接。乌青镇基于蚕桑,市镇规模宏大,乌镇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七里、横二里,共有南昌门、澄江门、朝宗门、通雪门四个镇门。1950年5月,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与青镇合并统称乌镇。</h3><h3>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编》中说“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解释得已够明白。但何以称“乌”呢?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前人都提出异议,以为或无证,或附会,或缺乏历史常识,卢学博编修《乌青镇志》时已详加批驳。同时,他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如‘齐鲁青未了’,‘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h3><h3> “烟笼古寺东西塔,香绽名华南北桥,往事只今空寂寞,行人犹自话梁朝。”清人施曾锡的这首竹枝词,寥寥四句,把当时的繁华乌镇、人文乌镇便跃然纸上。作者身处清朝,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商贾四集、百货骈辏”的浙北重镇。可是他内心触摸着的却只是千年古镇悠久的历史及其厚重的文化积淀,目前梁天监年间的密印、普静福田(石佛)等名寺香火依旧,寿圣东塔寺、白莲西塔寺与南花、北花二桥等南朝遗迹犹存,遥想萧梁少年帝子在青墩青琐阁读书的风光。历史上乌镇人才辈出,自宋朝至清朝曾出进士64人,不能不说是乌镇文化的骄傲。</h3> <h3>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