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旧帖新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 电影“老炮儿”着实火了一把, 冯小刚放下了大导演身架,客串男一号, 很过了一把瘾, 之后居然还捧回一个影帝大奖回来,风光无限, 让不少想演男一号的后生们羡慕嫉妒恨, 火冒三丈。 片子究竟如何, 众人褒奖不一, 我就不掺和了。 只是看过电影之后, 思前想后, 对那个畸形的年代, 从心里生出一些感慨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说到了今年, 这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竟然该过五十岁生日了。 这些年来, 有关文革的回忆, 专著, 批判, 分析, 读过不少, 甚至还领教了一些放肆颂扬文革的声浪, 虽然算不上是百花齐放, 毕竟还挺热闹, 好歹咱们D中央出过决议, 把文革定为“十年浩劫”, 这怎么着也算是盖棺论定, 用不着我们平头百姓瞎操心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回头看看中国电影这块不大不小的自留地, 有关文革的这一块, 却一直很是萧条。 掰着手指头数了数, 真正严肃地演绎文革故事的, 只有那么几部, “芙蓉镇”,“活着”, “霸王别姬”, “归来”, 没了。 连五根手指头都没用完, 也可能我上了年纪, 忘性渐长,有所遗漏, 就请朋友们再帮着一起回想回想, 还有哪些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 这局面瞧着也忒惨了点儿: 八年抗战, 这都过去多少年了, 到现在这抗日影视剧还能一直左一部右一部地上, 尽管良莠不齐, 也算是有一些看得过去的。 回头再看看世界范围内的二次大战, 同样也是过去多少年了, 可全世界描述二战的影片, 只说精品, 也是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看来这文革电影还真是个禁区, 让制片和导演们挠头。以前拍过的, 有些被禁演。现在想拍的, 难过审批关。 真要是拍出来了, 票房又很可能打不过 “泰囧” “港囧” 那一类烂片子,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唉, 导演们也实在是难啊, 难于上青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嗨, 废话说起来, 真是越扯越远。 我的正题, 其实是要说后海。这电影 “老炮儿” 的背景, 就是后海, 那确实是京城一景, 有很多故事的。 说来惭愧, 我曾经在北京住了十几年, 不知道为什么, 竟然连一次都没去过后海, 印象里只知道那边儿有个什刹海少体校。 再就是听说, 后海是北京市井小混混的领地, 这个却不知真假, 眼不见, 不为实。 可那都跟我没多大关系, 也就一直没往心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年, 北京的酒吧文化兴起, 月坛和后海的酒吧一时间引领风气之先, 名声大振, 让我听得心痒痒的。后来, 听说这把火烧到了三里屯, 成了京城夜生活的重镇。 三里屯的酒吧,气派热闹,数量众多, 分布集中而且风格相似,整条街灯红酒绿,喧闹繁杂。那里的酒吧大多规模较大,内部装饰气派辉煌,很多是演艺摇滚类型,气氛热烈, 是外国人的天堂和游客们的重要目的地。什刹海的酒吧, 气势不如三里屯,但依靠文化和气质,越来越火,来逛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里相对安静,酒吧一般规模不大,主人们独具匠心,装修精致而个性化,很受小资们的追捧。酒吧的氛围也以轻音乐为主,静吧居多,不少是各具特色的主题酒吧, 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 我回北京, 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 总想找个空儿过去转一圈儿, 体验体验老北京新北京的别样风情。终于, 有一天比较空闲, 起了个大早, 直奔后海去了。可是这一大早却不是泡酒吧的好时光, 无奈, 我却只有这会儿有时间, 没办法, 只好走到哪儿算到哪儿, 随便转转, 那酒吧的风貌, 就只好等下次再来考察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后海说是“海”,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想来该是旧时皇家独享的一泓碧水。这里说起来也还算是地处北京市中心,距天安门仅有四、五站地,与著名的北海一水相连,又与景山、故宫遥遥相对。沿海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会看到碧瓦红墙。在那些高大庄严的大门外,只能看到院内高大森郁的树木。幽幽的透着神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后海的水域连着故宫的龙脉,从古至今都是风水宝地。所以,历代的高僧们在这里修建寺庙,而王公大臣们则在岸边选址筑府造园,名人们也纷纷迁居湖畔,开始了后海边上最初的水岸生活, 这里也就成了寸土寸金的地界。因此,俗语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再往北去, 就是鼓楼大街, 出了鼓楼, 那气象跟后海这一带就没法儿比了。 这些, 是我去转后海之前, 心中的期盼和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 我一早就到了后海, 暑气还没蒸上来, 游人也不多。 进了什刹海, 先沿西岸踱了进去。 左手是一排商家, 没看见有酒吧。 生意好像没什么特色, 店主人也都显得懒洋洋的, 没睡醒的样子。 转头向右看去, 汉白玉围栏外面, 便是什刹海的湖水。 水色并不清滟, 一些开败了的莲梗, 与憔悴的荷叶相映, 使人提不起兴致, 我想, 可能我今天来得不是时候。 但是眼前看到的这一片景致, 跟我想象中的后海, 毕竟还是有些差距, 心中颇有些苍桑之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念一想, 其实这也正常。 北京也像一个美女, 她有雍容华贵, 光彩照人的气势, 自然也会有褪去浓妆, 素面朝天的时候。 脱下华装艳服, 改着家居裙钗, 可能更显出她倦慵动人的一面。 刘禹锡的一首怀古诗, 早已点明了其中的道理: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想到这里, 我的心也就平和下来, 静静地体味这平民百姓的后海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 似乎就要离开沿湖的小路, 拐进左边的胡同里去了。 那里会有酒吧吗? 如果有, 大白天的会有人喝酒吗? 我忽然觉得今天的目的并不在酒, 而是人, 我其实真正想看的是人, 是北京的平民百姓,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 是怎样生活的。 想那当年的老炮们, 只是那个畸形年代的一道投影, 如今的酒吧又何尝不是呢。 还是沿着湖边走走, 多看看这儿的人们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近中午, 肚子开始主宰我的大脑。 看了看附近, 有些餐馆属于私家馆子, 必须事先预定, 不接散客, 这对我而言, 也算是个新鲜事物, 只能猜猜里面是什么样子了, 于是就学学大禹, 过其门而不入。 再找一家, 喝, 瞧见一个, “同和居“, 老字号了, 今天就是它吧。 进去落了座, 客人不少, 却还清洁雅致。 叫了一盘爆炒驴肉, 一碗米饭, 一壶茶, 一个人吃了个肚儿园。 这驴肉在海外可不是容易吃得到的, 今天有口福,这道菜还挺正宗, 炒得滑嫩, 浓郁鲜香。 吃饱喝足, 腿也歇过来了, 汗也下去了, 我就背着相机, 又继续沿着湖边遛弯儿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出餐馆门, 见一个汉子, 是个老外, 却跟我一样, 也拎着个相机, 满世界照。 他带了两个女儿来逛后海, 小学晋初中的年纪吧, 在一家店铺前的雕塑边上, 出怪象, 那小女儿右腿还打着石膏, 却一点儿也不耽误她做怪象的情绪, 那兴高采烈的样子, 很有传染性, 瞧着两个小洋妞儿玩儿得高兴, 让我也不由得跟着高兴起来。 回想三十年前, 是中国人围着老外看新鲜, 现在颠了个个儿, 是老外瞧着中国新鲜了, 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儿, 叫做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 游人越来越多了, 店铺伙计们也开始把笑容挂到了脸上, 各自往店里揽客。 顺着小路, 走到了湖的东岸, 有一些游船, 一字排开, 也还没有上客人呢。 艄公闲得无聊, 支着根杆儿坐在湖边钓鱼, 有一搭没一搭的, 倒也自在, 鱼咬不咬钩儿倒是无所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边, 还看见一个壮汉, 一身肥膘, 只穿一条小游泳裤, 在那儿做准备活动, 瞧着是要下水的样子, 他养的一只小号的卷毛哈巴狗, 在一边瞪着眼看他练块儿, 也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再一瞧, 没多远的地方, 戳着一块牌子, 上边明明白白地写着: “禁止下湖游泳“。 可那老兄全不吝, 热身之后, 就带着那只小狗, 下湖畅游起来。 天不高, 皇帝也不远, 竟然没人管, 也是京城一景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这样一路走, 一路东张西望, 脑子里什么也不想, 只把那些民俗风情, 看在眼里, 收在心里: 几只鸭子在湖畔柳荫下乘凉, 一位老兄躺在竹椅上歇晌, 两辆三轮儿一前一后拉着客人去转胡同, 两个茶肆幌子后面是幽深飘香的茶铺店堂, 一群退休的老头儿围坐在一起斗地主, 一对情侣十指相扣眉目含情, 更有那结婚的新人, 来这儿外拍, 男着西装, 女曳婚纱, 前呼后拥的, 好不气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 我已经走过了金锭桥, 又过了火神庙, 钻进了一条幽静的胡同, 曲廊绕水, 青砖平房, 再一直走下去, 上了鼓楼大街, 竟然看到了那熟悉的景山凉亭, 原来我早已经离开后海了。 至于在景山之所见, 我在第一篇 “老北京新北京” 的游记里, 已经讲过了, 有兴趣的朋友, 可以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拉杂杂说了这么些, 好像都是废话。 其实, 我藏在背后要说的话, 在这儿呢。转完了这一大圈, 我才意识到, 自己的心, 其实并没有放在后海的酒吧上, 也不在乎老炮小炮们的奇闻轶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真正想体验的,就是这古老京城的市井小巷,就是这平平淡淡的芸芸众生, 就是这韵味久远的粗茶淡饭, 还有那缭绕心头的悠悠乡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代皇朝, 皆如匆匆过客, 难觅踪影。 总统主席, 又哪堪岁月消磨, 霸王别姬? 贪官污吏, 纵有千般手段, 搜刮民脂, 到头来, 总难逃牢狱铁窗, 两手空空。 弄权奸臣, 今朝指鹿为马, 翻手云雨, 一旦倾覆, 顿成千夫所指。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只有这平民百姓的粗茶淡饭, 一直慢悠悠地流淌至久远, 就好象这后海的碧水, 始终不悔地滋润着绿柳红莲, 沁人心脾, 遗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 到此收笔, 这篇后海印象, 就是我 “老北京新北京” 系列的最后一集了。 这个系列, 拖了近两年才完成, 虽说毕竟没有烂尾, 可还是有点儿愧对朋友们, 让我以后慢慢写一些别的游记, 再来将功补过。 下面请看一些后海的图片。 然后呢? 借用一句老北京的土话, “该干嘛干嘛去吧”, 哈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1. 现今的后海, 环境仍然不错。</h3> <h3>2. 他乡遇故知, 金榜题名时。</h3> <h3>3. 觉得这块石头有点儿丑陋。</h3> <h3>4. 翠叶莲心一点红。</h3> <h3>5. 临海的小街, 还有些许北京味儿, 又掺杂了一些现代色彩, 自行车仍然有人骑, 汽车摩托也都亮相多少年了。</h3> <h3>6. 雾霾天儿, 多半的时候没太阳, 仍然闷热。</h3> <h3>7. 好像在北京的每一个公园里, 石栏都是这一个款式。</h3> <h3>8. 天儿太热, 逛后海的人还不太多。我也热得发晕, 相机的参数都跑到北海那边儿去了, 我自己还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候变掉的, 还在一个劲儿地瞎拍, 片子的效果就成这样了。</h3> <h3>9. 遊船没揽到客人, 就先钓鱼玩儿吧。</h3> <h3>10. 外国小姑娘, 腿上还打着石膏, 仍然玩得兴高采烈。</h3> <h3>11. 依依垂柳, 随风飘荡。</h3> <h3>12. 北京的大妞们, 就是豪爽。</h3> <h3>13. 金锭桥, 桥很老, 名字很俗, 景色不错。</h3> <h3>14. 人们每天会在手机上消耗多少时间?</h3> <h3>15. 走累了, 发现了这个将近两百年的老字号, 同和居, 进去吃个午饭, 也捎带歇歇脚, 避避这熬人的暑气。</h3> <h3>16. 爆炒驴肉, 又鲜又嫩。</h3> <h3>17. 这老兄, 带着他的小狗, 在后海里来了一出水上芭蕾。</h3> <h3>18. 这种私家餐馆, 必须事先预约, 才能进去一享口福。</h3> <h3>19.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h3> <h3>20. 生意清淡。</h3> <h3>21. 她跟我一样, 也是外来的游客, 对什么都感兴趣。</h3> <h3>22. 后海的北面, 是鼓楼大街, 一些建筑仍然保留了古风。</h3> <h3>23. 现在的外国游客, 已经很容易地就和中国人打成一片了, 很和谐哈。</h3> <h3>24.蒲草的倒影, 让这潭水立刻就生动起来了。</h3> <h3>25. “我还有俩尖儿一个二, 看你小子这回还能往哪儿撒欢儿!”</h3> <h3>26. 火神庙, 够火吧?</h3> <h3>27. 春睏秋乏夏打盹, 睡不醒的冬三月。</h3> <h3>28. 寸土寸金之地</h3> <h3>29. 哥儿俩出门拉活儿去, 那阵势要比当年的骆驼祥子气派多了!</h3> <h3>30. 现代茶肆</h3> <h3>31. “后海漫生活”, 是这家咖啡屋的招牌。</h3> <h3>32. 灰墙红伞, 佳人姗姗。</h3> <h3>33. 鼓楼大街, 还有无轨电车。</h3> <h3>34. 小麻雀现在不算四害了, 可以自由自在, 安居乐业。</h3> <h3>35. 天气很热, 在38度以上。</h3> <h3>36. 下次再见了, 熟悉而又陌生的后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