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课程下的主题探究活动“油糕饵块”(中六班)

陈忠英

<h3>活动年龄段:中班(4.5岁—5岁)</h3> <h3>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一席之地呢?清华校长说,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这就需要培养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是社会、老师和家长应共同担负的责任。</h3><h3><br></h3> <h3>活动背景:</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云南昭通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独特性,所有的菜系和小吃在烹调技法和选料方面别具一格,特点明显。在云贵川三省最具名气的昭通早点“油糕饵块稀豆粉”更是表达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满足的状态。曾经,“油糕饵块稀豆粉”这道名小吃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栏目。</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九月份我们即将升入中班,根据我园园本课程的要求,中班年级开展的一课程主题是“吃在昭通”。临近放假的前一天,老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你们认为昭通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苹果、土豆、昭通酱、油糕饵块、苏子粑粑、凉粉…)幼儿纷纷发表着意见,讨论得非常激烈。苹果能做出哪些好吃的食物,土豆呢?昭通酱怎么做的,需要哪些原材料?油糕饵块呢?……想自己做吗?(孩子齐声说:想)我们只选其中一样来做。于是,孩子们交头接耳,各持己见,不停地有人举手说想做什么想做什么,无法定夺。最后,大家以投票的方式做了决定,做油糕和饵块的票数最多。</font></h3><h3><br></h3><h3><br></h3> <h3>  教育价值: 在做饵块和油糕的过程中,技能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能力,必须靠个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有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当儿童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进行操作时,会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创造依托在具体的事物上。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唤起儿童原有的专注、坚持、不怕困难、不断探索的学习品质。当儿童运用知识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完成了和自我的联结后,他们对学习技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每次发现问题时,老师都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决,通过合作商议,在一次次的失误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修正自己原有的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h3> <h3>活动意图:</h3> <h3>  让幼儿了解关于家乡昭通的各种名小吃,感受家乡的本土文化。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在遇到挫折过程中能调试自己心态,在游戏中积极改进技术,体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自豪。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br></h3><h3> 该小吃主要由炸油糕和烧饵块两部分组成。油糕部分的主要原料为外层包裹的稀米粉,里面夹心的原料多见土豆,此外也有部分臭豆腐包裹在其中的吃法。饵块的主要原料多为大米,也有用大米和玉米及荞米混合作成米饵块、玉米饵块和荞饵块。一般吃法是在饵块上撒佐料葱花、辣椒、花椒油、胡椒粉,抹上酱肉、花生酱或芝麻酱,夹两个油糕进去包起来即可食用。也有人选择饵块包佐料,单独吃油糕。</h3><h3> 主题目标:</h3><h3> 1.了解“油糕饵块”的种类,能用各种简单的表徵方式表达制作该小吃的各种历程。</h3><h3> 2.通过自己寻找食材后,能大胆探索并实践油糕饵块的做法,在多次尝试下初步掌握蒸、舂、炸、搅拌和包的技能,并能根据客人口味加减配料。</h3><h3> 3.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试错中培养探究性思维。</h3> <h3>  主题发起:假期里,家长需要准备什么?孩子需加强什么。</h3><h3> 1.老师和家长商议,活动前去联系一块种有土豆和蔬菜的地,为孩子做活动前的经验准备。</h3><h3> 2.假期给孩子准备好锄头(有用过锄头的经验)、背篓或提篮。</h3><h3> 3.假期继续给幼儿提供用刀的机会,掌握用刀的正确方法(会削皮、会切块、会切丁、会切丝),如我给爸爸妈妈削水果、我做的水果沙拉、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做饭。</h3><h3><br></h3> <h3>  老师设定初步的主题探究线索。</h3> <h3><b><font color="#010101">  </font></b> 开学第一天,发起活动前的经验调查:</h3><h3> 师:吃过“油糕饵块”的宝贝请举手?四十个孩子中有八个孩子没吃过。(家长不让吃的原因:烧饵块和炸油糕容易上火,有七个孩子扁桃体爱发炎和扁桃体肿大,有一个孩子经常淌鼻血。)</h3><h3> 师: 吃在嘴里是什么感觉?</h3><h3> 幼:油糕酥酥的、脆脆的、香香的可好吃了,我最爱吃。</h3><h3> 幼:饵块软绵绵的,有一股清香味儿。</h3><h3> 师:谁知道油糕饵块是用什么食材做的?</h3><h3> 幼:洋芋、面粉、大米、油。</h3><h3> 师:你都吃过什么味儿的油糕和饵块?</h3><h3> 教室里炸开了锅,一个超过一个的声音大。 我吃过南瓜味儿的油糕。 我吃过红薯味儿的油糕。我吃过臭豆腐油糕但不好吃。 我只吃过洋芋味儿油糕。老师,我吃过包谷饵块。老师,我吃过米饵块。老师,奶奶做过荞饵块给我吃。</h3><h3> 师:油糕饵块长成什么样子?</h3><h3> 幼(齐声):长得圆圆的,穿着白衣服和黄色的衣服。</h3><h3> 师:谁做过油糕饵块?</h3><h3> 幼(齐声):没做过。</h3><h3>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做来吃?</h3><h3> 幼:特别想!</h3><h3> 于是,老师召开家长会,让孩子们分小组和家长讨论做计划。给孩子布置本周的任务,收集做油糕和饵块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h3> <h3>一、体验活动</h3><h3> 因老师和孩子都没有做油糕饵块的经验。首先,通过让孩子去买、品尝后有主动问的意愿,初步了解油糕饵块的制作流程。</h3> <h3>  (一)和爸爸妈妈一起感受吃的愉悦,加深对油糕饵块的印象。</h3><h3> 听老师说周六可以让爸爸妈妈陪着去吃油糕饵块,然后集体去挖土豆。这一天,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从早上到离园一直都在和好朋友讨论:锄头挖过什么、背箩可以装多少、提篮是竹子编的、地里会有蚯蚓、西瓜虫会在叶子上、可能会看见成群结队的蚂蚁寻找食物……对活动充满着期待。</h3> <h3>  (二)到达目的地,老师才一指那块地,孩子们一拥而上。</h3><h3> 一到地里,挥起锄头就开挖,不一会儿问题就来了。老师,我挖不到。老师,我挖坏了咋办呀。老师,我的锄头挖不进土里。老师,他的锄头撞着我了。老师,她把我看见的土豆挖走了……</h3><h3> 这些问题老师在活动前就预估到,没有提前给孩子打招呼,要求他们怎么办,或是要注意什么。现在,问题来了,我叫孩子们放下锄头,召集他们到我面前来,请孩子们逐一说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其他人想办法去解决。我用笑脸贴画激励想出好办法的孩子,有的说距离隔开点,有的说锄头前面不站人,有的说把锄头直直挖下去,有的说请爸爸妈妈帮忙挖,晋晋提出分组排队去挖。</h3> <h3>  幼儿在挖土豆中遇到了需老师帮助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1.离茎太近会把土豆挖坏。2.看见旁边幼儿把土豆挖坏了后又离茎太远挖不出土豆来。老师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经验提示孩子离茎5—8㎝左右挖下去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大拇指和中指伸直去丈量,丈量几次后有了经验,用眼睛目测一下再挖就把这个难题解决了。</h3> <h3>  挖完土豆,我告诉孩子们奶奶种的那块地今天属于他们,由他们支配。他们又去挖红薯、扳玉米、摘辣椒、扯豆荚、摘南瓜🎃、摘西红柿🍅和茄子🍆。</h3> <h3>  休息时,每个孩子及时地把采到的食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例如一个玉米、五个红薯、十个土豆、三个茄子……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样子画了下来。</h3> <h3>  收获之后,奶奶给孩子们讲解了土豆、红薯、玉米、豆荚、辣椒、南瓜、西红柿和茄子的种子和种植方法,大家听得精精有味。问孩子们要不要爱惜粮食,要不要挑食,能剩饭菜吗?教育孩子们要珍惜农民辛苦种出来的劳动果实。</h3> <h3>  来到马路边,老师提议把自己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分类整理,他们动作迅速,还玩起了当卖菜的小摊贩游戏,大声吆喝,卖菜了!卖菜了!快来买新鲜绿色蔬菜!一元买一样,两元买两样,五元一堆……</h3> <h3>  回到班上,老师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收获,如挖了几个大土豆几个小土豆、几个红薯,掰了几个玉米棒子,摘了多少个辣椒? 卖出去了多少,手里拿着多少钱?之后,孩子们还把小土豆和小红薯洗干净放在游戏区当玩具,把大土豆和大红薯用纸箱装好放进柜子里。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组任务:每组每天轮流去观察去比较,看看洗过的土豆和红薯与没洗过的土豆和红薯有什么变化和不一样,记录在小组册子上。周一到周三没人发表看法,周五回家前灵灵告诉我说:老师,我摸着小土豆的皮变软了,茱茱发现冒了一小颗芽。到了第二个周孩子们发现洗过的土豆颜色有点变绿、发芽的土豆增多、脱皮、变软、起皱、看上去变老了。恒恒还发现挖坏的口子结痂了,溢溢扒下了一块皮发现土豆是黑的,尖叫喊我,陈老师快来看:“土豆变糊了”。</h3> <h3>  观察对比活动中,孩子有了责任感,轮着的孩子会细心记录,生怕自己小组记的少一次影响大家得贴画。孩子们带着以上问题和家长一起查寻资料,知道存放在柜子里的土豆阳光照射不到而呈正常颜色。放在生活区的小土豆经阳光照射后就变成了绿色,所以很多土豆都是一半绿一半黄。存放的方式会导致土豆和红薯水分流失,所以会起皱。</h3> <h3>  在语言课上,马老师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的画编成一个个关于蔬菜家族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虽然每个故事都比较简短,但孩子们能把自己所思所想大胆讲出来,下面的人能认真倾听,这样的表现是非常棒的。</h3> <h3>  二、分组探索油糕饵块的做法</h3> <h3>  (一)我的计划中是做出这样的饵块和油糕。</h3> <h3>  饵块组第一次实践,用双手在不锈钢碗里揉米饭,用洗干净的易拉罐将揉好的饭团放在白瓷盘里压成饵块模型。</h3> <h3>  幼儿在揉米团做饵块的过程中发现:1.带着一次性手套不好操作,不好使劲,手套会被米团黏下来或者皱成一团。于是,直接用洗干净的小手在碗里揉了起来,米饭还是会沾在手上。2.在碾薄的过程中揉好的米团也会粘在易拉罐上。3.粘在工具上不好清洗,要花很大的力气去使劲儿搓。</h3> <h3>  第一次做饵块的结果:饵块组的20个孩子中有8个做成饵块,9个的米饭没有揉碎压出来是分离的,3个孩子把材料(米饭)全吃进了肚里。孩子们总结:厚度、融合度、口感、式样都有待改进。</h3><h3> 思考:1.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粘手、不粘在工具上?2.如果你去买饵块,价钱一样的情况下是要大的还是小的,为什么?3.怎样卖比较公平?用什么工具才知道它究竟有多重呢?</h3><h3> </h3> <h3>  油糕组第一次尝试做油糕。</h3> <h3>  第一步:自己刮皮、自己用蒸锅蒸土豆。</h3> <h3>  蒸的时候发现锅太小,放不了几个土豆就装满了,提出带大锅来。</h3> <h3> 第二步:切土豆、剁土豆。从圆状变成片装、从片状变成条状、从条状变成了大小不规则的颗状。多数孩子做事很认真,个别孩子没耐心一会儿就叫老师说切好了,过去一看土豆是大块大块的。</h3><h3> 跟随孩子意愿,允许用熟土豆和生土豆做油糕。</h3> <h3>  第三步:动手兑米浆</h3><h3> 幼儿:老师,怎么兑米浆呀?</h3><h3> 老师:像做泡泡水一样用比例的方法兑。孩子们用量杯去量水和取米粉,按自己意愿兑米浆(有的兑的希,有的兑的浓)。羽羽端着量杯去到切土豆的孩子那组,擅自就把米浆倒进他们装土豆丁的盆子里,顿时发生争吵,只见他们三个对着羽羽就开始指责,叫他赔。瞿老师走过去,安抚了他们三个,教羽羽做事前要征求别人同意后才能做,大家一起商量是把米浆倒进去拌了炸还是把土豆丁放进勺子后再浇米浆上去炸。</h3><h3> 我才把油倒进锅里,孩子们就争先恐后把自己认为配好的食材一股脑儿全放了进去。什么都是冷的,过了16分钟,才有零星的米糊浮在了油上面,土豆丁全部沉在锅底,一动不动。航航问:老师,怎么会这样啊?我答:老师也不知道呀。我反问他们:你们见过爸爸妈妈炒菜吗?是不是把油刚舀进锅里接着把菜倒进去炒?(晨晨说:我妈妈教我炒过胡萝卜,是等油在锅里冒烟了才倒进去的)我接着问:菜倒进去的时候有声音没?(卓卓说:有啪啪啪的声音)</h3> <h3>  生土豆炸出来的油糕是这样的,孩子们尝了之后告诉我,一点味道也没有,不脆也不香。</h3> <h3>  熟土豆炸出来的油糕是这样的。</h3> <h3>  在炸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以下困惑:</h3><h3> 老师,我的是一颗颗的,没有形状。</h3><h3> 老师,我炸的焦了,妈妈说不能吃焦的东西。</h3><h3> 老师,我的好硬,感觉咬不动。</h3><h3> 老师,我的不是圆形的油糕。</h3><h3> 老师,我的油糕里面有好多的油。</h3><h3> 老师,我的油糕好厚啊。</h3> <h3>  经验总结: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恒恒说:那我们少放一点看看。辉辉说:下次等油冒烟了我们再放进去。睿睿说:我要带鸡蛋来拌在一起炸出来就香了。墨墨说要把油糕翻过身就不会焦。</h3> <h3>  最后炸的这几个油糕要好一点点,但还是不理想。我叫孩子们回家去问奶奶或者卖油糕的师傅,要采用什么技术才能把油糕炸好?米浆只用米粉兑还是需要添加什么?炸油糕之前,要把土豆准备成什么样?油温的高低能否改善油糕的成形度?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h3> <h3>三、解“稻谷之谜”讨论米从哪儿来的?米是怎样变成米粉的?</h3> <h3>  孩子们在生活游戏馆中做饵块,垚垚突然跑到我跟前:“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见过这些大米穿着衣服的样子。”我装着很惊讶的样子,那它穿着衣服叫什么名字啊(麦子啊)!是吗,那我问问其他小朋友看看他们知道不?(孩子们一口同声答:麦子)于是,我和家长商讨之后开展了以下活动。</h3><h3> 幼儿说谷子是麦子源于经验回忆,因为他们在幼儿园经常吃大米和麦子混在一起的粗粮饭。</h3><h3> </h3> <h3>  老师征求家长们的意见之后,和家委会代表做好行程计划。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驾车带领孩子到“三甲”进行实地参观,寻找关于稻谷的答案。</h3> <h3>  德育课上,瞿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谈话,我们要去郊外寻找关于“大米”家族的秘密。路途太远怎么去——开车——如何做一个文明乘车人——行驶中要注意哪些安全——到了三甲可能遇到些什么——遇到狗怎么做——看见水塘、水沟怎么做——乡上摩托车多车速快如何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规则,为活动顺利进行做好准备。</h3> <h3>机器割稻谷</h3><h3><br></h3> <h3>人工收割的稻谷</h3> <h3>  孩子们非常兴奋,在路边支起了画板。一个过路的老奶奶凑过头来看了看,大声说了一句:画的真像啊。这几个孩子被调动起来了,主动问那老奶奶:为什么不叫麦子叫稻谷,秧苗什么时候种下去,要长多少天才变成米,谷杆上的米现在能吃吗,这些刺手的谷子是用手剥壳儿变成大米的吗,我们想把稻谷带回家可以吗?孩子们叽叽喳喳问过不停,引得过路的人都夸奖他们好聪明。孩子们知道了“稻谷”简称“谷子”,秧苗必须在四月初插在田里,“芒种”之前插进田里,结出来的谷子才饱粒,过了这个节气插进田里的秧苗接出来谷粒是瘪的没收成。</h3><h3></h3><h3> 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其形状、颜色,画出了一串串被压弯了腰的稻谷。把周围景色也添画进去,编成了一个个关于稻谷家族的故事,争先恐后地来讲给我听。灵灵和然然还把谷子剥了壳儿尝了尝说没味道,并喂了我几粒。</h3> <h3>  休息调整后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目的地“碾米加工厂”。</h3> <h3>米跑进了米桶里</h3> <h3>  磨出来的米粉跑进了蓝色的袋子里,不知谁说了句蓝色袋子像爸爸练拳击的沙袋,是鼓鼓的。</h3> <h3>  认识碾米机和磨粉机,在观察中发现碾米机要碾三次才能把谷糠退干净,变成大米。而磨粉机一次就能把米磨成细细的粉。孩子们把机器甚至小到电源按钮都以绘画的表徵方式记录了下来,心中的疑惑得以解决。在称米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对“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东摸摸西弄弄,把一串稻谷放了上去,告诉我说秤不动,有个孩子说家里的秤没秤砣,有个孩子说他家的秤有根杆子和勾子。我说:你们可以把家里的秤带去幼儿园秤东西啊。</h3> <h3>  每个孩子把自己观察到的碾米、磨面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孩子一边讲爸爸妈妈一边配上文字。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仅是画画的过程,更多的是调动了他们的各种感官,如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用心思考和记忆等。</h3> <h3>  幼:老师,为什么要把稻谷割下来晾在田埂边,背回家晾晒3—4天干嘛?我答:晾晒几天后打谷子,它更容易从谷杆上掉下来。今天,我们看到富裕的农民买机器收割稻谷,贫困的农民用手收割稻谷。想想古代有机器收割稻谷吗?那时的人们是怎样收稻谷、碾米、磨粉的?轩轩说:用手剥壳儿吧,灵灵说:他们是用石磨磨米,晨晨说:爸爸告诉过我,他们用石臼舂壳儿吃的。我说,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用机器代替双手,未来的人又会用什么来碾米磨面呢?跟旁边的好朋友说说你预测的好办法(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h3> <h3>  因为在做饵块和油糕的过程中有了以上诸多的问题,周末,家长再次带着孩子去卖油糕的店铺,引导孩子有礼貌地、主动询问那些师傅要注意什么?家长制作表格帮他们梳理记录下来。</h3> <h3>  三、随着问题的深入,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在添加食材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工具。</h3><h3> 老师带领全班幼儿进行梳理,进行讨论,让他们做出新的计划,重新思考饵块和油糕的新做法。孩子们增加了鸡蛋、糯米面、玉米面、荞面、盐和花椒粉。带来了擀面杖、石臼、木臼以及秤。</h3> <h3>  有组幼儿提出把蒸熟的粉团放进臼里用力舂,容易变成粘性好的泥状。有组幼儿用擀面杖在菜板上擀,不仅费力而且擀出来的饵块较粗糙。有组幼儿学着奶奶揉生面团做成荞饵块,还把加餐时剩的葡萄干放在上面做成新式口味的饵块。活动中,然然中途去上了厕所,洗了手没擦干水就出来了。我正准备批评他,陈老师快来看,快来看,不沾手了。为什么呀?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我手上有水。大家都围了过来,他吩咐其他人,你们去把手打湿就不粘手了。孩子们都去把手打湿,还真的是个好办法。瞬间,想起小时候爸爸妈妈用“升子”做花生糖时为了不让糖粘在升子上,会抹上炼好的菜籽油。我立即问到:手沾水不黏,那在擀面杖上抹什么呢?(水)结果还是会粘,我告诉他们和水类似的一种液体,我们炸油糕的时候必须要用的是什么?昂昂说:饮料。垚垚说:油。就这样粘的问题迎刃而解。我也提醒他们回家用饮料试一试。</h3> <h3>  再次做饵块的过程中,幼儿会比较干荞细粉、干玉米粉和干糯米粉的颜色,观察加水揉成面团后的颜色。发现了蒸熟后的颜色变化,有几个细心的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声叫着,老师:我发现黄色的玉米粉蒸熟了还是黄色的,白色的米粉和糯米粉蒸熟了是白色的。荞米粉蒸熟了为什么就变成其他颜色了呢?</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带着孩子们一起上网寻找答案,知道了&nbsp;荞麦的外壳是黑色,但是剥去荞麦的外皮,荞麦的仁儿是纯白色的,现在加工工艺是先剥壳,然后用荞麦仁磨粉,所以荞麦面看上去是白为主。外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全熟透就呈黄绿色。</h3> <h3> 孩子们和面:从放水太多,揉面粉弄得满桌子到处是米浆,从双手在碗里揉改进为一只手护腕一只手揉,从不停地少量加粉或者少量加水才让材料干度和湿度适中,共做了三次。当他们差不多可以一次就配好水和粉的比例后告诉我,想把各种面粉融合在一起蒸,做有营养的杂粮饵块。</h3><h3> 在多次调配实验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蒸这些粉的干湿程度。</h3> <h3>  石臼里的熟粉很多,要把它舂来黏在一起,舂棒又重,只能靠集体合作,共同出力才能完成。于是,孩子们排着队来舂,从数数和计数中比一比谁不停歇舂的次数多,谁就获得我们班“大力士”称号。舂好之后,每个人还要从大饵块上扯下一陀去模型上做成薄饵块。在这过程中没有谁叫苦叫累,乐此不疲。</h3> <h3>  活动中轮到分小组讲述和记录时他们进行了细致分工,五个人中哪两个画,哪两个涂色,哪个人讲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定的,如:提名举手表决、石头剪刀布或自愿报名。做完实践活动后,我请每个孩子独立设计一张表格,把自己的实践步骤图完整记录下来,讲给身边的好朋友听,看看你们的操作方法是否一样。</h3> <h3>  再次做油糕时,孩子们添加了鸡蛋,除了用刀切熟土豆,也用木臼舂土豆泥,有的孩子还把碗当成臼,把土豆放进去用擀面杖当舂棒……</h3> <h3>  通过调查后再实践,孩子们会观察油温的高低,并把大勺放进油锅里一起加热,做出来的油糕颜色和口感的确改进了。孩子们在老师提示下有了新发现,知道鸡蛋搅拌后蛋清和蛋黄融合在一起,是不可逆的,而米粉和土豆搅拌后仍然可以分离出来,是可逆的。</h3> <h3>  四、在游戏中认识新工具“秤”。自主游戏时间,孩子们会主动把物体和秤联结起来玩耍,称称这样称称那样,自由探索秤的秘密。</h3> <h3>  后来,他们在游戏时间会把量杯和秤同时用起来,部分孩子发现量杯和秤上面都有相同的一个字母“g”。会用量杯取水多少克,取面粉多少克。称重的时候他们会正确说出XX东西几十几克(每天播报,有认识40以内数字的经验),从称一种东西开始逐渐会称2——3种东西。游戏中,孩子们两个人一组,一边称重量,一边做记录,把称好的东西送去给其他小朋友,并告诉他们有多少克?</h3> <h3>  这两组的孩子用天平秤称水,他们自己探索出操作旁边的按钮可以调试左右托盘平衡。</h3> <h3>  在没有认识秤之前,幼儿是这样认识重量的:1.从看物体体积大小来估计重量,他们看着体积大的东西就说重。2.用手拿着感知说出重量。</h3><h3> 现在,认识了秤之后,会把物体放在秤上看数字大小说出重量,如xxx有多少克。</h3> <h3>五、设计广告,宣传我们班的油糕饵块。</h3> <h3>  师:我们的饵块做好了,油糕也做好了,可是没有佐料放上去,吃着不香。怎么办?(从家里带佐料)</h3><h3> 师:我们能不能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赚钱买佐料呢?</h3><h3> 幼:卖饵块卖油糕就可以赚钱。</h3><h3> 师:怎样才能让其他人知道我们班有油糕和饵块呢?</h3><h3> 幼:打广告,做宣传。</h3><h3> 于是,孩子们开始设计广告,设计美食券劵……通过在班上海选,孩子们隆重推出优秀推销员,在老师带领下他们几个去办公室、医务室、大班、小班做广告,拉赞助商投资。为了吸引顾客,孩子们自己设计美食劵赠送给大班的哥哥姐姐和小班弟弟妹妹。为我们未来火爆生意采取了一定的营销策略。</h3> <h3>  分析:“油糕饵块”主题活动中,我们老师通过观察、记录与倾听儿童的心声,从理解孩子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开始,来了解每一个孩子。生活中,那些匆匆而过并不突出的寻常时刻,都蕴含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潜在教育契机。从活动开始到结束,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通过实地考察,通过咨询有经验的老人和师傅,一边实践一边改进,用所获得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不断改进的方法来完善了我们做饵块和做油糕的技术。 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会搅拌、混合、铺展、倾倒并测量,会使用多种工具(刀、擀面杖、臼、秤、电磁炉、蒸锅),初步观察到材料混合后发生的某些细微的变化,知道有的变化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在这个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对问题的疑惑到解决问题,从寻找原材料到成功做出油糕饵块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从不断地改进中掌握了制作油糕饵块的技术,通过比较、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异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从头到尾,孩子一直是活动的主人,老师是围绕孩子的兴趣点层层深入,让他们按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体现了相互尊重和合作。合作过程又让孩子产生了相应的游戏目标,所以他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得非常投入,孩子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耐心等待。开展活动时问题出现得越多,更能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就算他们只解决了一个小问题,都异常兴奋。但是,老师对知识的欠缺和目标的定位,会导致STEAM学习中的缺憾。如1.米粉饭倒进石臼里的时候是满满的,为什么舂了后就缩小了?因老师物理知识有限,只能大概地说几句,孩子难以理解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2.要求孩子制作调查表,统计身边的人喜欢吃什么饵块?调查五个人以内会统计,超过五个人孩子的表达就是混乱的,原因是老师把目标定得过高。3.关于天平秤旁边按钮可以调试托盘平衡的操作方式,老师是不清楚的,是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出来的,是孩子教会了老师。</h3> <h3>  启示:1.教师的经验也构成了课程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经历、知识水准、哲学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程的质量。胡华教授说:“这几年,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个人心灵的丰富与人格完整才是专业化成长的内部核心因素”。2.教师只有对该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有深入的思考,才会在与幼儿互动时说出高质量的语言。3.如果孩子没有和真实的事物接触,没有真实地进行探索和体验,那么,所谓的感知和学习都会变得毫无意义。</h3><h3><br></h3>

孩子

土豆

老师

油糕

幼儿

稻谷

他们

活动

饵块

米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