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金秋的十月,瑰丽多姿,金秋的十月,硕果累累,在这个满载成熟、满载收获的季节里,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美丽的郑州大学,与全省的数学人,走近名师,关注深度学习,着眼核心能力,聚焦课堂教育,助力老师成长。</h3> <h3>在郑大的体育场内,与会领导与参会教师齐唱国歌,然后在刘松老师的引领下宣誓。接着教育厅前副厅长亓国瑞及程建华致欢迎词和开幕词,表达了对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及努力的方向。</h3> <h3>首先是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老师做观摩课《方程的意义》。</h3> <h3>观摩课中黄老师轻松幽默的点拨话语、恰到好处的引导,无不充满了教育智慧。</h3> <h3>课本中的例题被黄老师巧妙命名为“连环画”,这样的叙述拉近了的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以讲连环画的方式学习方程的意义。整个过程生动有趣,黄老师准确的添加了四幅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叙述:①平衡②假设③添砝码④换砝码,让学生在讲述及丰富的肢体语言中深刻体会了方程的本质——为了解决问题,找到一种平衡关系写成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而最主要的是数量关系。方程的意义就在学生和老师对例题的故事性解读互动中生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妙趣横生。</h3> <h3>黄爱华老师做微报告《好课从哪里来》。提出了开课三件事:1.本节课学什么;2.老师谈为什么学;3.学会了什么。聚焦核心素养,驱动学生学习。同时又为我们解读了如何设计课堂大问题:1.指向本质,2.具有探究性,3.驱动学生思维。4.开放性。最后黄爱华老师说:时代呼唤“大”教育——不在校舍之宽阔,而在思想、精神之广博;课堂需要“大”问题——不在问题之开放,而在核心,关键之聚焦。</h3> <h3>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硕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当代简约简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的徐长青老师分享《重叠》一课。</h3> <h3>在这节课上徐老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决陌生的问题。在课程中,与孩子们一起对数学两环问题进行了探究和进一步拓展。并建构起数学与语文关联词“既……又……”、“只……没……”、“既不……又不……”的关系,设计猜拳,抢位子以及呼啦圈等游戏,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不完全重复”及“完全重复”的集合现象。同时进一步利用手势反复建立和沟通已有认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将头脑中已有的模糊感知转化成数学中的图形表达。做到会看、会说、会做、会表达。</h3> <h3>徐长青老师又为我们做了微报告《原来课可以这样上》。他定义自己的教育是寻找简约教育课堂里的真“感”“觉”。感指带入感、获得感、成就感,觉指直觉、知觉、智觉。好老师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走近学生,在关键时刻老师要能进行华丽的转身,在孩子困惑、迷茫、错误等时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好老师是等待学生到来的人,指出教育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最后告诉我们简约是指要先约后简,约而简。重于简而形于简,始于约而成于简。约是能力,是内涵;简是水平是外延,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知识,而要用他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知识。</h3> <h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松儿数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的刘松老师分享《分数的初步认识》。在这节课中,他告诉学生,每学习一种数,主要研究数的产生、意义、读写、大小等,引领学生读写分数,认识分数的意义以及通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引入“分数墙”、“数轴”、“除法算式”等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渗透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及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他的课很轻松,有趣有情;他的课不轻松有意有疑。松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用理性睿智的思维,利用自身的教学经历,调动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积极性,“你们是课堂的主角,老师是配角”这句话给了孩子们极大地信心。《一题一课》到《一课一生》让老师们深刻地认识到为人师的这份使命。</h3> <h3>刘松老师做微报告《学生立场 高阶导向》。他说,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课堂绝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一渠道。当下的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听老师讲课不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可能也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课本,超越课本,让学生对知识具有关系性理解,创新性理解。同时希望每一位教师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课前测试:1.你班上有人知道这个内容吗?2.有多少人知道?3.这些人中有几个真知道?4.全班集中的困惑是什么?最后他告诉我们要具有学生立场、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当拓展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从而让学生从《一题一课》到《一课一生》。</h3> <h3>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延革为我们分享了《图形的面积》。这节原本是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课被刘老师诠释的自然而广阔,精彩又绝伦。她以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说长、宽、边长表示的含义,一行有几个面积单位,有几行,并启发学生总结出:一行的面积单位乘这样的几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借助学具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其他图形的面积能否用上述乘法算式表达,加深了学生对度量本质的认识,渗透单位化思想、转化思想,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图形的转换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总之这节课给我们的感觉是“巧”、“归”、“拙”、“拓”,谁都可以用到课堂上。</h3> <h3>刘延革老师做了微报告《关注度量本质,整体把握教材》。刘老师告诉我们:一、度量就是单位加个数等于大小;二、二维度量的特点:面积就是一行单位个数乘行数。这样的结构价值可以迁移,迁移的价值就是类比,于是学生可以轻松学,老师轻松教;三、学习进阶即建立联系,弄清结构。学习是逐步认识的过程,需要课程系统化,落实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是儿童和教师心中的真正理想课堂。</h3> <h3>力虽不逮,心向往之,我们唯有不断修炼自己,向老师们学习,向大师们学习,努力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而纯净、有着文化自信的底色。明天精彩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