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核心能力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讨(系列二)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在会场上目睹了胡明道、胡根林、贺国卿、张玉新、樊阳、赵志祥、黄厚江、徐杰、叶映峰、肖培东等数位教育大师的风采。在他们精彩的课堂中,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老师们专心致志聆听专家的观摩课与报告。回想一下当时的所闻所见,不得不再次敬佩这几位教育名家的深厚功底,他们的语言如此亲切,他们的笑容如此自然,他们的课堂如此灵动,他们对教材的把握如此娴熟,他们牢牢抓住了老师们的眼球,让我们陶醉其中,回来后还在回味他们的课堂。三天紧张的学习,不仅补充了知识、更新了理念、升华了思想、充实了自我,而且感到收获满满。
<br></h3> <h3> 10月18日上午第一场,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改课题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明道先生带来的七年级观摩课《孙权劝学》</h3> <h3> 胡先生一改传统的文言文讲解方法,以谈话导入新课,不着急疏通文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先同桌互译,学生叙述事件,生齐读课文,师顺势总结报书——文言文翻译窍门。此时课堂进入文本赏析阶段,学生就此文自己提问题,自己探讨答案。最后以学生再读课文结束授课。整节课下来,胡先生并未讲解太多,全程就5张幻灯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h3> <h3> 10月18日下午第一场,是北京人民大学附中开发区学校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贺国卿老师带来八年级观摩课《传统文化素养课—对联》,听课前,我以为这会是一节中规中矩的课,但贺国卿老师执教的这节传统文化展示课,妙句频出,令人大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h3><h3><br></h3><h3><br></h3> <h3> 经典的教学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课前,我在想:这样的教学内容,没有文本,内容不好把握,一般人是没有底气上的,教师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文学素养,才能给学生高层次的点化,否则是对国粹的亵渎。但亲眼目睹贺老师精心建构的课堂后,不禁豁然开朗。这堂课由四大板块组成:</h3><h3>一、知“对”义。三个经典对联故事,很快引起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了对联的魅力。</h3><h3>二、识对联。贺老师出示了“爆竹声声脆”引导学生感性的对出下联,引出对联的基本规则。</h3><h3>三、挑战对联。这一环节贺老师层层深入,为学生’搭梯子‛,对联的梯度难度升高,有简单的对仗平仄到意境协调再到锤炼词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别出心裁的学习形式,学生学对联怎么会不兴趣盎然呢?</h3><h3>四、拓展对联。有人说,一堂好课应像一篇文章的精彩结尾,要达到“文虽完但意无穷”之效。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应留给学生更深的思考和长久的兴趣。在我看来,贺老师这堂课的结尾就是点睛之笔,简单总结后,他带学生赏析了四幅名联佳对。 此时的学生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这样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h3><h3><br></h3> <h3> 10月19日上午第一场是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语文高级教师樊阳带来的演讲《行读万里化春风——我的人文课程》。</h3> <h3> 樊阳老师用二十八年的执着坚持,讲座千场,行走万里,融读书、览胜、讨论、写作为一体,不仅培养了十八届千余名学生的思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更是让他们感悟到承担社会责任的荣耀,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人文导师,是数千万教师中的奇迹。 阅读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什么明显的效果,但很有可能让一个孩子改变自己的一生。”带着这个想法坚持了28年,樊阳老师在坚守中看到了自己播下的种子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h3><h3> </h3> <h3> 10月19日上午第二场是深圳市语文教研员赵志祥老师带来的七年级观摩课《楹联雅趣》。</h3> <h3> 赵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感知对联,感悟经典,他注重交流,使对联教学成对话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赵老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也使他们尝到了阅读经典的乐趣。整个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听课老师无不心中暗自喝彩。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感动的是,赵老师对学生读出的对联,他都能倒背如流,并作精彩的点评。特别是他展示了天下第一长联——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一副180字的长联,赵老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那饱满的热情,激昂高亢的声音,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学生更是从心底里敬佩这位才华横溢的老师,直观地感受到对联的韵律美,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对联的信心。</h3> <h3> 10月19日下午第一场,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带来的七年级观摩课《猫》。</h3> <h3> 久闻黄厚江老师大名,今秋有幸亲临现场聆听老师执教的《猫》,受益颇多!不必说他的儒雅温润;也不必说他的风趣幽默;单是课堂上很多的小细节,就深深的震撼我心,因为,我从这些小细节里,看到了黄老师的大智慧。 </h3><h3> 一花甲老人正在舞台中央和一群孩子逗乐――给课文中的猫起名!黄老师让孩子们给“二猫”起名,老师要求要抓住猫的特点,于是有同学举手说叫“黄跃”。黄老师评价 说:“嗯?你这个yue是哪个yue呢?”听完孩子解释,老师点评:“抓住了二猫的特点,但这个名字让人一听,容易误解,给宠物起名要口语化,要让人一听就懂。”孩子们受到启发,于是又有了“黄跳跳”“黄蹦蹦”。在“蹦蹦与跳跳”的选择中,黄老师又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咬文嚼字,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强调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把知识点无痕化,让学生心领神会。大智慧,由此处可见一斑。<br></h3> <h3> 10月19日下午第二场,是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徐杰老师带来的七年级观摩课《动物笑谈》。</h3> <h3> 徐老师示范自读课文《动物笑谈》,他设置了这样一些环节:检查预学;生说出带笑的词语或短语(笑而不语、苦笑、讪笑、喜笑颜开……);快速读课文,选择一个带笑的词语,写在语段旁,并说出你的理由;重点讲解课文最后一段,用那个带笑的词语好;默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有笑感的句子,读出来;思考为什么这些句子读起来这么“好笑”?得出结论——作者用自嘲、调侃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所以我们读起来很好笑;最后以学生为本文作者写一段自我辩解的话结束授课。</h3><h3> 由徐老师这节自读课,我想到,阅读方式可以丰富化 ,基于这篇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徐老师有意识地尽量少讲,主要是以不同的阅读活动来开展教学,这样也能给学生一种意识,不同的阅读需求可以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来达成。</h3> <h3> 10月20日第一场是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校长叶映峰带来的八年级观摩课《走进诗圣》。叶老师《杜甫诗二首》比较阅读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杜甫为何从一位诗人蜕变成为“诗圣”。</h3> <h3> 10月20日第二场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带来的七年级观摩课《周亚夫军细柳》。</h3> <h3>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中考文言文比重亦逐年增加。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缺乏一种趣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和部分语文教师一样,仅仅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来教,认为文言文教学只是简单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教学设计不会存在有太大技巧。但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追求人才文化底蕴的时代,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如何把文言文教学放在课改的前列,这是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h3><h3> 听完肖老师的这堂课,我真正地感受到,原来文言文教学也是可以很有趣味的。肖老师在课后评课环节中说到,关于自读课,教师最好的抓手就是教材中的文本资源——“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h3><h3> 肖老师在课堂上把字词教学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他在教学过程中,询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是容易读错或是翻译错的?”。我认为这个问题设置得很巧妙,它既能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真正高效地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目标。</h3><h3> 纵观肖老师的这堂课,他在课堂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一堂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上得有声有色而不露痕迹,并且有效地兼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检验。整个课堂不仅是成功的,更是精彩至极的!我在想,肖老师的课之所以上得如此游刃有余,课堂之外应该付出了很多,也尝试了很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h3> <h3> 牛顿曾经说过:“为什么我能看得远,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教学要想做到极致,必须汲取名家经验和智慧。郑州之行,收获满满,今后的道路还很长,我会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成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