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虽然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但我深知自身还有很多不足,和优秀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于每一次学习我都弥足珍惜。这次在学校的安排下,有机会参加第十届核心能力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讨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议,我倍感欣喜。这次活动中进行观摩讲课的老师有刘松、徐长青、华应龙、俞正强等多位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业内大咖,为了能近距离聆听专家的报告、观摩大师的课堂,我和同行的几个同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环节,早早来到郑州大学研讨会现场。</h3> <h3> 第一天上午做课的是黄爱华老师和徐长青老师。</h3> <h3> 黄爱华,数学特级教师,曾荣获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自1985年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并做专题讲座。曾多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写教学论著和教学参考用书120多万字。策划的小学数学专业网站“华博士小学数学热线”在国内有一定影响。</h3> <h3> 黄爱华老师给来自全省各地前来学习的老师带来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认识方程》。在这节课中,黄老师打破了老师们传统的上课模式,在和学生聊天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明确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黄老师从课本上的一组情景图入手,把情景图当成一组连环画,一部电视剧,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自己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连环画的内容说出来,从而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中,黄老师抓住每一个细节,“图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省略了什么内容?”“图中的小女孩在想些什么?她做了些什么?”“为什么用一个感叹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启发引导着孩子们运用讲故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什么方程,而且学会了列方程。</h3><h3> </h3> <h3> 这节课,黄老师带领学生解读连环画,让学生感受平衡,增加肢体动作,引导用手势表示左右相等,体会“=”的深层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方程的含义:为了解决问题,找到一种平衡关系写成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h3> <h3> 一节好课,首先是老师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解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黄老师采用典型的大问题教学法,直指问题的本质,具有探究性,能很好地驱动孩子们的学习,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理解、探究、提问和思考中得到提升。</h3><h3> 这节课真正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黄老师让我明白了一节好课从哪里来,就是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中来。</h3> <h3> 徐长青: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硕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教育部国培专家,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基地导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长,全国数学教改研究会秘书长,天津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当代简约教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h3> <h3> 每次走进徐长青老师的课堂,犹如春风拂面,让人清新而又自然,感觉到名师课堂简约而又新颖。今天是我第二次近距离聆听徐老师讲课。</h3><h3> 徐长青老师面带微笑、激情昂然、口若悬河、语言诙谐幽默,讲座内容纵横千里,却又收放自如,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每到动情之处,徐长青教授的表演、评论与互动,更是博得全场的掌声与喝彩!</h3><h3> 徐长青教授的“简约教学模式”主张把简约教学运用到课堂上,让课堂变得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满实效,充满后劲,在返璞归真中见实效。让课堂流淌着轻松的活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清晰的尊严感。</h3> <h3> 徐长青老师的《数学双环》一课从一个小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入手,引起学生思考理发师的困惑,让学生在浓厚的乐趣中发现两对夫子只有三个人,很好地理解“重复”一词。课堂中,徐老师又采用抢凳子和猜拳的游戏,让学生用语文语言“既……又……”、“既不……又不……”、“只……没……”来理解数学中的集合问题。徐老师借助道具呼啦圈让学生理解数学双环。</h3><h3> </h3> <h3> 整节课,处处提现知识与能力双重目标,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符号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活动,老师退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节课下来,不仅参与上课的学生依依不舍,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是意犹未尽、留恋课堂。这节课简约而不简单,既有魅力又深邃,不得不说是精彩至极。<br></h3> <h3> 下午第一节做课的是“松儿”教学的创始人刘松老师。刘老师的《认识几分之几》一课,风趣幽默,充满儿童情趣,让孩子们一直在轻松快乐的时光里畅游。刘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语言充满童趣。“宝贝”、“你吓我一跳”、“漂亮”等等类似的孩子们喜欢的话语在这节课中数不胜数。这节课也是一节充满感情的好课,课堂中,孩子们不是聆听者,而是完完全全的参与者,完全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置每一个环节。整堂课有很有节奏,既轻松又紧凑,让孩子们既轻松又快乐,而且学有收获。</h3> <h3> 刘松老师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每一节课前必须深入了解学情。刘老师每上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前测。平时,我们上课总是在设计我们认为很重要的重难点,在教我们认为应该教的内容,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孩子们能从学校或课堂以外的很多地方获取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碎片化的知识、信息。例如分数的认识一课,多数孩子们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就见过分数,而且能自己写一些分数,甚至有些孩子们还能结合实际准确说出分数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不需要讲这些自以为很重要而实际孩子们已经会的知识,而是要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锻炼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尽可能地得到延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h3> <h3> 刘延革老师的《图形的面积》一节课,颠覆了传统课堂上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而是从“面积”一词的内涵入手,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要从单位入手探究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还进行了资源的整合,我们平时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要分很多次进行授课,而刘老师在带领同学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很巧妙地引出“还有哪些图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求面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让学生自己有能力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h3> <h3> 刘老师的这节课还是一节质朴无华的数学课,很接一线数学老师的地气儿,很实用。课件的制作以及教具都是普通再普通的了,真正是返璞归真,朴实而深刻,课堂中刘老师更关注数学本质的东西,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h3> <h3> 期待明天精彩的课堂,学习,我一直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