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村野洞探秘

佬株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十一”期间,在朋友方老师的引领下,我和老伴有幸走进广西灌阳小龙村,过了一把野洞探秘的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远眺小龙村,</font>四面环山的半圆形盆地,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流进山崖下一个叫黑岩的溶洞,因溶洞像一条游回洞府的小龙,小龙村因此得名。</h3> <h3>  大山阻断了小龙村与外界的交往,也成就了小龙不同寻常的天然景色,村落农舍、水田耕牛,银杏修竹,鸟鸣和着袅袅炊烟,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图:容容)<br></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千家峒景区建设,通往小龙村的道路已修通,让更多的人能走进这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小龙村水源极好,村里人多产双胞胎。袁隆平的院士工作站和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园就建在这里。</font></h3> <h3> 沿着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下,去感受小龙村独有的幽静与美好。(图:容容)</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小龙原本是一个瑶家村寨,居住着从北方迁徙来的六户蓝姓瑶民,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font></h3> <h3> 村里的老建筑大多是清末和民国初年建的,风格独特,装饰性很强,与山野田园非常和谐。</h3> <h3>  小龙当地有一首民谣:“好个小龙村,两马口对口,五虎嘴朝上,御笔擎青天。”形容的就是这里美丽奇特的地貌特征。</h3> <h3><font color="#010101">  现在小龙的村民过着悠然闲适的生活。</font></h3> <h3>  小龙村完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水资源,朴实的民风民俗,奇特的溶洞奇观,撑起了小龙“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最美山村”的美誉度。</h3> <h3>  黑岩洞前一雌一雄两棵千年古银杏树,默默相守,与世无争,有人将此比做坚贞的爱情,那我们也来打个卡吧,沾沾仙气。</h3> <h3>  小龙村东面是垂直于地面的绝壁,村民俗称“鹰巢岩”,岩壁上有一无名岩洞,因无路进洞,至今未被开发利用。这才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重点——野洞探秘。</h3> <h3>  历史上,此地(以韭菜岭为中心)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12姓瑶民在这大山深处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发展到一千户人家,故取名千家峒。后遭官兵围剿,瑶民决定逃离千家峒,临行前将盘王铜像和金银财宝埋在平石岩下的石洞里,这个岩洞会不会是埋藏珠宝的那个岩洞呢?</h3> <h3>  猎奇心理激励着我们,方老师引导我们一行人从岩洞侧上方攀岩而下。</h3> <h3> 我老伴恐高,加上平衡不好,在这无路的崖壁上行走,没有决心,她是不敢一试的。</h3> <h3> 对于山里长大的人来说,在这种有树的岩壁上行走,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我老伴,那可是一辈子没干过的事,恐惧是不能自己的。</h3> <h3>  手脚并用是基本动作,还要当心被树枝刮伤。</h3> <h3> 在山崖上行走或叫爬行,手和手的力量比脚更重要。</h3> <h3>  鼓励是必须的,同行的女性为她树立了榜样。</h3> <h3> 诗和远方存在于或苦或乐的过程中,感受才是最重要的。</h3> <h3>  她在小龙村的表现没让我失望。</h3> <h3>  岩壁洞口有一道石墙,墙厚二米有余,高约三米,坚固无比。</h3> <h3>  墙外并无出路,出门也要攀岩而下才行,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安全系数很高,</h3> <h3>  我们从上直接下到石墙上,再从墙上下到洞里,走了捷径。</h3> <h3>  石墙已经有些古老,一时还不能判断时代。</h3> <h3>  石墙门洞用青石垒砌,局部石块经凿琢加工,工艺简单而精湛。</h3> <h3>  在这悬崖峭壁之上建造这样坚固的墙,需要大量的石料,这样的工程,绝非家庭或个人所为,那是谁建的呢?作何用途?</h3> <h3>  方老师在评估石墙的作用和工艺。</h3> <h3>  岩洞口呈喇叭型,外大内小,进了石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才到真正的洞口。</h3> <h3>  洞口有很高的碎石堆,像是人工堆积。碎石堆可减小洞口面积,利于保持洞内温度和水分。</h3> <h3>  巨大的洞口,本身就是景观奇迹。</h3> <h3>  这样看去,洞口像恶魔的咽喉一样狰狞。</h3> <h3>  倒垂的钟乳石,像大白鲨的满嘴獠牙。</h3> <h3>  进到洞里,感觉空间豁然开朗,回头再看洞外,绿色更浓,青山依依。</h3> <h3>  不知名的植物,一致地歪斜着身躯,争取那得来不易的有限光亮。</h3> <h3> 这里介于黑暗与光明之间,存在着一个我们陌生的世界。</h3> <h3>  桂北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众多的溶洞和石林说明了这一点。小龙村的这个溶洞虽然保持着喀斯特溶洞的基本特征,也存在岩石的多样性,因此,造就了洞内的多样性奇观。</h3> <h3>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br></h3> <h3> 先不说溶洞生成的化学变化过程,还是来看看修了石门的洞里藏有什么秘密吧!</h3> <h3>  这个洞深有100多米,洞厅最大的地方直径有50米,底部高低不平,高差巨大。</h3> <h3>  洞内遍布钟乳石、石笋、石幔、石瀑布等,没发现有人工开采和建筑的痕迹,虽然低凹部分潮湿,但没有流水,是个旱洞。</h3> <h3>  若洞内没有水源,作为生存空间或防御功能是不可能的。修建堡垒一样的石墙,是要保护什么?绝非为防野兽或小偷。</h3> <h3> 洞内有蝙蝠粪便,没见有大型动物栖息的痕迹。</h3> <h3>  经一番简单探寻,我用非专业的眼光,并没有发现可以让我继续发挥想象的线索。</h3> <h3> 关于此洞是藏宝洞还是土匪窝?如果这也能算是个迷,那就留给比我更专业和更执着的人去解吧,别影响了现时现刻欣赏美景奇观的心情。</h3> <h3>  当水从石灰岩裂隙中流过,加上空气里的二氧化炭,产生碳酸氢钙。</h3> <h3>  碳酸氢钙又分解成碳酸钙,经千百万年的沉积,終成这千变万化的乳石或石瀑布。</h3> <h3>  塑造了这花絮般的豪华造型,让我们得以一睹芳容。</h3> <h3>  不同的质地,多样性的品类,又呈现出不同的色彩。</h3> <h3>  方解石颗粒有反光的特性,在灯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奢华无比,漂亮极了。</h3> <h3>  各种不同的造型,浑若天成,惟妙惟肖。</h3> <h3>  由于地壳抬升,这里由水洞变旱洞,因水而生的一切奇观造型,也失去了盎然生机。</h3> <h3>  巨大本身就具备欣赏价值,更何况是有细节的巨大。</h3> <h3>  秀秀站在洞中间,更衬托出这巨大洞穴神秘的空间感,很震撼!</h3> <h3>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姑娘和小伙一样,忘却了危险和矜持。</h3> <h3>  这可是四五层楼高幺!</h3> <h3>  莲花宝座现成的,薇薇再坐上去一点,就成了观世音菩萨。</h3> <h3>  地面上方解石钙化过程留下了许多漂亮的图案。</h3> <h3>  这二人被一块石头所吸引,带回去也是不错的主意。</h3> <h3>  三个美女用手势,描绘着此时各自喜悦的心情。</h3> <h3>  将要离开了,虽意犹未尽,但还是要说:野洞探秘,人少慎行。</h3> <h3> 哈哈!出洞前拍个剪影,竟拍出“跳大神”的感觉来。</h3> <h3>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到此一游结束了,这是一场视觉和感觉的盛宴,也会因“不一样”而留在记忆的深处。</h3><h3> 感谢方老师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