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来自溆浦龙潭文联的报告》总第17期</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实书院正门</b></p> <h1><b><u>一、崇实书院的保护现状</u></b></h1><h3></h3><h1> 崇实书院坐落在湖南历史文化名村——溆浦县龙潭镇岩板村。距镇治所在地约1.5公里。背靠黄龙公路,前瞻溆浦一都河(龙潭母亲河)。距河上穆公桥(溆浦最古老的风雨桥)约200米,距岩板吴氏宗祠(号称百里一枝花)约400米。距经典古民居“延陵世第”约1华里。四周为农舍、田园。群山环抱,风景秀美。站在岩板村部的操坪里一眼望去,崇实书院格外与众不同,引人注目。</h1><h3></h3> <h1> 崇实书院即吴氏家熟,又称“吴氏蒙养”。是龙潭吴氏子弟启蒙求学之所。崇实书院取“黜华而崇实”之意,可见首倡人吴光瑄(奉直大夫)之学问修养。书院围墙前为半月形水塘,又称泮池。龙潭乡贤吴长根解释:之所以是半月形,是遵循书院建造礼数,古时只有点了状元的书院(学子)门前方能建圆月形池塘。该书院自建造以来,只出了几名进士,没有状元。虽然我们龙潭吴氏出了个文武状元吴宗魁,任过封疆大吏云南侯(总督),但吴宗魁为明朝官员和状元,崇实书院为清代所建。要尊重历史,不可张冠李戴。</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崇实书院门口半月形池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实书院内操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祟实书院屋顶青瓦</b></p> <h1> 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吴光瑄首倡其议,相约27人,各捐钱、物和山田建家塾。历时十余年,居积日厚,又续捐资。1849年春,春暖花开,卜地兴工,共推吴光瑛董其事。清咸丰五年(1855年)落成开学。书院建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中为讲堂,左右立斋房,其旁为庖厨,前为字炉。门堂墙垣,朴实大方。院墙内一组石碑,记载着书院的重要历史经过与主要事件及人物。</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书院里先生的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祟实书院学子教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实书院教室外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实书院二楼连廊</b></p> <h1> 书院为三进式的四合大庭院。走进大门,八字形的两条麻石板路将院前空坪划为三部分,麻石板路的两边是三角形内花园,左右各一。书院第一进,正面檐壁上书有“礼义廉耻”四颗大字,左右两侧门额书有“文明捷径”、“德业高明”,到底出自哪位学者手笔无从考证,但却寄托着对后人的嘱托与期望。</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实书院天井</b></p> <h1> 走进内院,一、二进房屋中间是钟楼过亭,洪钟高悬。过亭将一、二进房屋连为一体,中厅名曰“礼堂”。堂上有金匾“大学之基”,为书院学子、吴氏外甥、清代进士谌百瑞所题,道明书院之宗旨。礼堂上面是民国初年扩建的第三进教学楼,八封七间。厅堂供奉的孔圣人仪像不复存在。</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实书院内堂大厅</b></p> <h1> 综观整个书院,总体框架依旧,保护基本完好。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修缮任务依然艰巨,不如人意之处随处可见。</h1> <h1><b> <u>二、崇实书院的重要意义</u></b></h1><h1> 怀化学院原院长(原党委书记)谭伟平教授与笔者进行过深入交流,提出了他的真知灼见。并委托笔者深入调研,形成文字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言献策。谭伟平院长(教授)认为,崇实书院的存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这三个方面的意义与价值,亦转化成了笔者的观点和认知。</h1><h3><b><u><br></u></b></h3><h3></h3> <h1> <u>第一,崇实书院在我国民间教育史上的意义</u></h1><h1> 可以说,崇实书院是中国民间一块文化瑰宝。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在湖湘大地,乃至在中华大地,它是保存最为完好的民间家族(宗族)书院。它有别于象岳麓书院等许多有名著名的公立书院。《延陵宾兴记》、《胪列延陵宾兴章程》、《发谷章程开列于后》、《卧碑文》、《吴氏家熟记》、《吴氏家塾跋》、《吴氏家塾圣祀会》、《延陵宾兴碑序》等详尽办学史料的保存,就是一部中国民间姓氏家族办学的鲜活历史书,它见证了满清王朝、中华民国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同时,书院还保存了首创人、主修、各历史时期主要名师、杰出学生的基本简介,十分可贵,在中国民间家熟难得一见,或者说独一无二,具有唯一性。这就是崇实书院可以申报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格与条件。笔者曾向国家原教育部长何东昌汇报过崇实书院,何部长很感兴趣,不太相信是真的,欲前往现场考察,可惜到了芷江而未来龙潭。笔者陪同张建永教授、黄兆元教授、省文化旅游厅长陈献春等参观崇实书院,他们无不叹为观止,给予高分。张建永教授说:崇实书院就是文化龙潭书香龙潭的代表性象征。中国著名诗人凌翼感叹:走遍中国,崇实书院在中国民间堪称一绝。</h1><h3></h3> <h1> <u>第二,</u><u>崇实书院在我国民间建筑史上的意义</u></h1><h1> 崇实书院的建筑风格,堪称中国民间书院(包括古民住)建筑的杰作。就民间书院而言,当且仅当,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同样具有唯一性。建筑风格总体为中西结合。它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结合物。围墙、窗棂、泥塑、彩绘及框架结构,既有我国南方民居建筑的精华,又可找到西欧列强民居建筑的影子。笔者曾以文化学者身份考察英、法、德、意等11国,看到的许多建筑与崇实书院似曾相识,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笔者不是建筑专家,讲不出所以然,讲不出门道,但看得出外观(热闹)。</h1><h1> 从崇实书院的建筑风格可以推定,“担不尽的龙潭”的龙潭人并不全是“圆脚板 ”。读了书、走出龙潭的龙潭人有开放观念、创新观念,能够睁眼看世界。也同时证明开放改革的必要性,证明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崇实书院的首倡者、主修者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他们开启了龙潭家熟之先河。</h1><h3></h3> <h1> <u>第三,崇实书院对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u></h1><h3><u></u></h3><h1> 被伟大领袖毛主席誉为“我党唯一的女创始人”向警予,来到过崇实书院劝学讲学。那是1917年夏天,书院的吴文乾、吴文炎等几位老师接待了向警予,并给她介绍了办学情况。警予建议办六岁左右的儿童班被采纳。书院后来办“童子军班”,请女老师吴世连当任课老师。</h1><h1> 红军将领肖克到过崇实书院,并在书院里传播革命真理,发展红军。讲述人为1924年出生的吴世友,吴长根将红军在崇实书院的过程整理成文,刊发《故事龙潭》与《两盏马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证明在崇实书院里播下了红军长征的种子,留下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打江山的红色印迹。</h1><h1> 崇实书院接受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在“最后一战”(雪峰山会战,或称湘西会战)中,国军74军51师周志道部(文昌部队)的一个通讯连进驻崇实书院。作为通讯枢纽,崇实书院为抗战决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决战时任芷江航空站的中尉报务员吴中奇就是龙潭岩板村人,主动请缨回到家乡参战,被称为“飞虎队的眼睛”,也为龙潭抗战“八雄”之一。决战之前的1944年,国立十一中(岳阳市一中的前身)短暂迁住崇实书院和龙潭正趋书院(已毁,云盘中学即龙潭镇中学前身)。</h1> <h1> 在崇实书院毕业的学生中,既有医宦良才吴余庆,清末进士吴墉,有议员(进士)谌百瑞,国军中将吴荣光,参加北伐的吴成德,国军高参吴田文、少将吴人芙,开明绅士吴政堂,医学双骄玉藩、贵藩(同胞兄弟,考入黄埔军校),旅居台湾的慈善家吴秋芳,更有一批革命先烈与中共英模人物。正式授予革命烈士的有吴盛岩、吴淑生,他们死于朝鲜战场,岩板人吴熙堂,死于“敬日事变”,成为溆浦最早的革命烈士。还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吴槐坡、吴建堂、吴世谷、吴世淑、吴纪坤、吴纪应、唐庆泉、吴世昌等,均为建设祖国栋梁之才。人民解放军的正师职大校吴修惠,是我国航空事业的精英。这些人物,皆为崇实书院生辉添彩,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教材。</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书院围墙碑文</b></p> <h3><b> 书院的守望者保护者推介者吴长根。人民教师退休。人称龙潭乡贤。</b></h3> <h3><b> 崇实书院又称吴氏蒙养。此为书院后大门。</b></h3> <h3><b> 崇实书院已由省保升为国保。</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实书院外景一角</b></p> <h1> <u>三、崇实书院成为“国保”之后怎么办</u></h1><h1> 崇实书院有资格和条件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据可靠消息来源,已经定了。第一位的任务,是拿出保护方案,对书院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应该保留原貌原样,不宜大兴土木,更不能破坏总体结构框架。对过去有的现在不复存的字炉与孔圣人像可以依原样重修。对整个房屋进行加固加牢,修旧如旧。对于怎样发挥崇实书院的功能与作用,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h1><h1> <b><u>第一,创办开设幼儿国学班。</u></b>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幼儿读《三字经》,读二十四孝,读诸子百家,读百家姓,读唐诗宋词。在雪峰山文旅集团实控人陈黎明先生的眼里,“岩板古村放光华”,他支持吴氏宗祠舞雪火龙灯,他赞同岩板打造文化旅游村,在崇实书院开设国学班也是他的首倡。怎么办国学班,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的,得有专门规划设计方案。</h1><h1> <b><u>第二,开设“红色基因讲坛”。</u></b>既讲崇实书院的红色故事,又讲溆浦龙潭的红色故事。讲红军长征过龙潭,讲抗日决胜在龙潭,讲当代神农袁隆平在龙潭。可以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集中展示,搞三个展览室。具体如何实施方案,也得有专门的规划设计方案。</h1><h1> <b><u>第三,开办“优良家风讲座”。</u></b>习近平主席是革命家风的典范,更是优良家风的倡导者。以优良家风的宣传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道德模范、孝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现身说法,把崇实书院建成优良家风弘扬传播平台。</h1><h1> <b><u>第四,不定期举办书画展。</u></b>龙潭是怀化市的书画之乡,有条件开展这项活动,可以将龙潭青少年美术馆和花瑶挑花创作室放在书院。</h1><h1> <b><u>第五,将岩板古村打造成乡村旅游景区,将崇实书院作为景区的参观点。</u></b></h1><h3><b><u><br></u></b></h3><h3><b><u></u></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书院前面的龙潭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龙潭河上穆公桥</b></p> <h3><b> 溆浦最早的风雨桥。明代建筑。</b></h3> <h3><b> 龙潭河正在保护治理中</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书院外风景如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岩板村部距书院很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岩板村操场与舞台</b></p> <h3><b> 吴氏宗祠,号称百里一支花。岩板村吴宗魁,明朝出任云南总督。与圭洞韩氏韩望高,新疆提督,龙庄湾张德朝,一品大将军。合称龙潭三杰。该宗祠内列出的县令以上官员及教授级学者百余人。说明龙潭吴氏人才辈出。</b></h3> <h3><b> 岩板吴氏古民宅。延陵世第四字巳有五百年以上。</b></h3> <h3><b> 古岩板路。过去的岩板,石岩林立,曲径通幽。过去的岩板。书香四溢,人文鼎盛。过去的岩板,富甲一方。岩板古村放光华。如今湖南历史文化名村。村支书吴佑冬是县人大代表,是个勇于开拓的年轻人。他表示,要将岩板打造成龙潭第一村,打造成新时代新农村样板村。</b></h3> <h3><b> 吴长根家中堂。满堂家先,喜气满堂。四代同堂,忠孝满堂。</b></h3> <h1><b>(作者姜庆华,系教授级编审,现退休回乡,为龙潭镇文化顾问,文化龙潭研究会会长,溆浦县白丝糯产业振兴协会会长。参考资料为吴长根编写的《崇实书院》及崇实书院相关碑文。)</b></h1><h1> <b> 报:湖南省文物局领导;谭伟平教授; </b></h1><h1><b> </b><b>怀化市文旅局长 张 娟</b></h1><h1><b> 溆浦县县长谢商成;溆浦县委宣传部;</b></h1><h3><b></b></h3><h1><b> 溆浦县文旅局金中平局长。</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