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转载<br></font><font color="#167efb">*《烟雨紫湖》缘自三清紫湖的人文情怀*</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三清山的传人</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作者 钟子乐</font></h5> 掀开《中国三清山》一书的书皮反折页,映入眼帘的简短作者简介上这样写着:陈正永,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51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西省玉山县紫湖镇建设村璞石口上颜,现住三清山西坑村。1973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三十多年,先后担任怀玉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三清山中学校长,紫湖中学工会主席等职。爱好写作,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出版了《三清山的传说》等6本书,累计一百多万字。 关于陈正永的事迹,早在2011年, 《三清山下闽南人》 一书中人物侧记一节有题为“三清山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的采访报道。他自诩是三清山樵夫,当地干群以及他的学生们称他是三清山的一块宝!他是大山的儿子;是三清山的骄子;是为宣传开发三清山作出卓越贡献的开拓者。<br> 陈正永是土生土长三清山本地人,他有两位父亲,生父是紫湖镇建设村颜家人,正永四岁那年,父亲44岁,因得血吸虫病(当地称大肚子病) .农村医疗条件差,英年早逝,母亲当年32岁,还有一个大他六岁的姐姐,母亲因生活所迫,丈夫去世第二年改嫁到三清乡西坑村,母亲带他姐弟俩做继父陈至开的养子女.改为养父的姓、在宗谱上,他在颜氏中叫颜伟永,在陈氏中叫陈正永。为了子孙不忘这段历史,陈正永将两个儿子,老大取名颜利群,老二取名陈利民,同父同母,兄弟成了两姓。两兄弟知道父亲的用心良苦,仿效父亲的做法,将各自的两个儿子也分两姓,这一做法体现了陈正永对生父养父一样对待的优良传统,得到当地人们一致的称赞和美传。<br> 陈正永给自己取了一个幽默的网名“三清山樵夫”,他自诩自己是个大山里的砍柴人,而实际上他的手拿柴刀时间少,拿粉笔、钢笔和敲键盘居多。陈正永还有一常用的具有亲和力的小名,在紫湖三清一带岁数比较大点的人都称呼他“令头”。据他姐姐解释,“令头”又是从“歪头” 转换过来的,在婴儿时,因他吸奶或睡觉头总是向右侧,其母亲脱口而出叫了一声“歪头子"也属于叫“浪溅”之后.亲戚们把“歪”改为“令”,从此“令头"这个小名一直延用。 陈正永出生在五十年代初,五十年代后期是新中国最困难时期。他的家庭和千万的山村民一样,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那时许多同龄人都失学当了放牛娃。正永较幸运,在本村读了小学低年级,但家里又没条件让他到紫湖土城小学念高小。面临失学时,让家住南山乡的外婆知道了,外婆接他去南山念高小。外婆也不富裕,但心疼外甥是没得说,有点好吃的都留给他。他也很懂事,上学努力念书,成绩名列全班前茅,放学后也帮外婆外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校是老师称赞的好学生,在家是受长辈喜欢的好孩子。<br> 南山小学离西坑村四十里左右,都是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走路要半天时间, 平时再想念妈妈也无法回家,那时只有星期天不上课,一学期要桃百余斤粮食(玉米)送到外婆家,他还小挑不动,都是家住紫湖村的姐夫帮他挑去的。<br> 陈正永的爱好是比别人多,且多方面的。在养殖业方面,曾经养过牛、猪、兔、鸡、鸭……种植业方面,栽过板栗、桃、梨;栽过毛竹和油茶。在农业方面,种过玉米、大豆、西瓜、甜瓜、马铃薯等蔬菜,别人有他也有。在养殖业上尝到甜头也吃到了苦头,规模养殖累次受挫,负债累累,为了还信贷,提前退休。1996年9月,带上老婆去广东找活做,他对同事冠冕堂皇地说,去广东一是体验改革开放前沿生活为写作打基础;二是挣点钱还债。紫湖三清一带农民下广东大多在家具业上,他觉得这行业不适合他,想找一个文教宣方面的工作。别人见他一双粗糙的手,都不相信他是文化人。为了生存,他找了几天后才在当地一位老果农接受他夫妻俩,帮忙为果林除草,做了三个月后回家过春节。 1997年2月25日,正月十九,他接到在京工作的学生电话,叫他到北京某公司上班,年薪十万元。他喜出望外,随即赶到北京。到了北京,才知道并非上班,是要他写书。口头约定是:书的署名、著作权和稿费都归陈老,学生负责出版印书和销售。陈老对这个口头协议没疑心,很乐意接受。虽住在工棚里,天天吃大白菜和霉豆腐,住宿简陋,晚上还要被蚊子叮咬.....但他一心扑在写书上,什么苦都忍了。后来妻子去北京探望他,一见此景,眼泪夺眶而出,嘴里不断唠叨着:“这怎么叫在公司上班? !我们回家吧!”他耐心地说服妻子:“先苦后甜, 会有好日子过的,把书写完就回家”。功夫不负有人,经过9个月的努力,69万字的书稿完成了,他把定稿交给学生,把初稿背回家。那时,他如释重负,心里轻松而踏实,凭自己的实力,这一套融入社会丛书,分《塑造自我》、《善待他人》、《适应社会》 、《追求辉煌》 四册,一旦出版发行,名利双收。心里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嘴里不说,心里总是乐以忘忧。<br> 2000年初陈正永收到从北京寄来四本书,打开一看,书没有他的署名,也没分文稿费,他百思不得其解,打电话问学生怎回事?得到的回应是:每月付了你500元(生活费),就是劳务费了,还要什么? !天呐,顿觉眼前一片黑暗。同事都劝他打官司去,他说,我哪有钱有时间上北京打官司啊!我先向版权局和学生的单位领导反映一下情况,看能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再说。<br>这一封反映信寄出后,他哪知道捅了“马蜂窝”,该生把他告上法庭。<br> 2000年11月陈老收到玉山法院的传票,2001年1月7日, 法院开庭审理这桩玉山首例著作权纠纷案,引起多家媒体关注。江西广播电台、江南都市报、江西法制报、上饶日报、上饶电视台等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并各自发回报道。玉山电视台制作的现场录像也被江西电视台播出。玉山法院审理未果, 陈正永提起反诉,从此走上艰难的官司路(详情请看玉山电视长短访读第324期的报道)。结果是陈老官司赢了,但不尽人意,按他的话是“除了锅粑没有饭”。同事总结是: “赢了官司破了财” 。他把借来打官司的钱笔笔还清,有人不要他还,他还是坚持有借有还,一分不少归还,生活仍然拮据。 官司风波过去后,债务仍然压在身上,他想再谋职业,幸好三清山交警大队万大队长看中他,将他聘用到队里做宣传报道工作,一干就是十年。他穿上警服,出入交警大队大门,不熟悉的人看不出他是聘用干警还是正式干警,他蛮惬意的。待遇是从600每月做起,逐年增加,到去年已2000元/月,包吃不包住, 从来没要求安排一个房间,中午困了都是在办公室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他严以律己,队里交办的事都以党性原则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受到单位领导高度好评和同事的敬佩。干到近古稀了,单位领导换了,也都没有想辞退他的迹象。与他同办公室的同事为悼念他,撰文《停不下来的陈老师》一文发表在网络上。 文章有这样一段话:“初识陈老师是我来到大队的第二天,大队领导可能是出于让新录入的民警稳定情绪安心工作,让刚退休的陈老师给大家上一堂人生课。只见其中等身材,穿着朴素,讲话温和谦虚。与老师相比多了份农民的朴实,与农民相比多了份书卷气。如话家常,细谈了他的过往,分享了他的经历。其中有几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 在我嘴里没有难吃的东西,能吃饱我就很开心了。退休了,我还有梦想,想出本散文集,想带着老伴四处走走”。他给警员上过一堂以”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在三清山一带革命斗争的故事,继承发扬命传统“为内容的教育课,课上得非常成功,掌声不断。一位聘用工反成了交警队的“政治教员”,史无前例。<br><br> 陈老是停不下来的人,笔耕不辍的陈老,计划出一本三清山散文集,一本三清山小说集和一本三清山论文集。还准备写完一部电影剧本《血染三清山》和电视连续剧《三清山恩仇记》六集,血染三清山是介绍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在三清山一带的战斗事迹。这些写作计划是陈老的远大目标和夙愿!<br> 陈老的忙,是因为他心地善良,无论是谁,无论是组织单位或是个人,只要找上门或打话求他帮忙的事,只要他通过努力能做的,他一定是有求必应, 而且是不讲报酬。2001年11月,紫湖镇有批青年组织起 来向政府官员请求环山公路经过紫湖,但得不到市领导同意,他们只好决定书信上访到省里。上访信由谁来写,他们找了好几位试写,都不尽人意,后来还是来麻烦他,他听了来人叙述理由后,认为这是为紫湖人民做一件大好事,果断接受了这个“请托”,连夜赶班, 第二天就把这一“反映信”完成,信文讲道理摆事实,条理清晰,分析到位。送到省里打动了省领导,很快问题得到解决。要对这次环山公路路线改变“斗争”取得胜利而论功行赏的话,那陈老也是功不可没的,应该是获“一等奖”。知情人如是说。<br> <h3><font color="#010101"> 去年九月,本书撰文群成立,他首批加入群,并主动承担“汪应辰状元故事”编写工作。他几天就完成了十则状元的故事,是第一位且能独立在第一时间完成编写任务的人员,他擅长写作,加上责任心事业心强,是他完成任务的动力和保障。为全群起者模范带头作用。在生病期间他还主动提出帮助校稿的份外任务,并请求回单位上班。考虑他的身体谁都不会同意他带着重病去为集体操劳。可他就是闲不住,今年“五一”节还去索道站摆摊卖书卖拐杖。 有人也会认为他是要钱不要命,说三道四议论他。他是这样说的,在种菜方面看到菜一天天长大, 养鸡时每天可捡一篮子鸡蛋,心里舒畅,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摆摊时, 有时根本就没生意,但能见到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游客,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时游客会停下脚步跟他搭讪几句,使他了解游客对三清山的评价,也为写三清山积累素材,觉得心情愉悦,摆摊有精神上的需要,不完全为了钱,换句话说也是一种乐趣,和爱钓鱼的人一样,不是为了吃鱼而去钓鱼。</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3><font color="#010101"> 陈正永的确是闲不住的人,在交警大队上班之余,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金沙索道站出口处或广场摆摊。一个小摊上摆着自己写的书,其余是拐杖、雨衣、导游图等,每卖一本他都要为购买者签名盖章写上日子,有时还要写上X先生(女士)惠存。挣钱无几,一位索道负责人说他,有时饭钱都没赚到。他也在书中写到,一包香烟钱都不到的书,有些游客还要跟你讨价还价,非打折不买。他把孙子们(双休日节假日)也带去摆摊,最多时带了八个小孩上阵,孙子女,外甥子女,她们个个有存款,大孙已存有三万四千元,其他人两万一万几千不等。因他们到陈老“进货”,销售后的钱归她们,而且有时还补足零头凑整存入银行,在薄上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他每个孙子女,外甥男女,都不会乱花一分钱, 因她们懂得挣钱不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农闲季节,他还会利用晚上在家扎扫帚出售给自己任教的中学。他的忙碌,在种植业上比较顺利,没有大风险。就拿栽油茶来说,他虽是有工作单位拿薪酬的人,而每年出售的茶油比本村农户多,因他对油茶林的管理比人家更高一筹。他把油茶林除草打农药施肥,一般人做不到,所以油茶果大又多。据他姐姐说,油茶最丰收的一年,摘了四十七担果,每担果十斤油计算,按现价每斤60元出售,是一笔可观的收人。板栗毛竹也是一年种多年收,吃露水的产业,细水长流,财源滚进。按他的话说,体力劳动能锻炼身体,一旦有劳动收获又有精神上的喜悦,一举两得。老婆看他没日没夜的干,傍晚干点农活,还情有可原,可有时还头顶矿灯在田地干到晚上九点才回家,看丈夫这样做,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说无效,一气之下,就把家门闩上,等他回来叫门也不开,后来还是孙子哀求将门打开。因他心知肚明,这是妻子关心他身体的“激将法”。他没有对老婆埋怨半句,和往常一样,一笑了之。他对爱人来说,是模范丈夫,除了不洗衣烧饭,其它的事他从不让老婆去做,连喂鸡捡蛋这样的轻便事也不叫妻子做。所以妻子也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男人,因此决心对他不离不弃,在陈老去世后八个小时,她把一切该安排的都安排妥当,不滴眼泪,在凌晨四点,将预先藏起的一瓶七两装敌敌畏农药一口吞下,为夫殉情,这是本地史上无先例的,人们感到无比震惊!除了对他俩相爱的赞叹,更多的是留给人们和家属亲人朋友同事学生心灵上的悲哀和凄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陈正永无论脑力和体力劳动,每天都超负荷,尤其在去年接受编写《三清山志》任务后,白天上班,每个礼拜双休日摆摊,早晨傍晚在莱地施肥除草,还有几十只鸡鸭的喂养。编撰工作几乎都在夜间完成,他二儿子说,两个多月来都在深夜两三点后才睡觉。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身体再好也要劳结合。上了年纪了,更要保养身体。他曾与同村人说过:“我不抽烟、不喝酒,饭量好,又以吃素菜为主,一靠枕头就能睡着,家里吃用都是比自来水还清澈的山泉水,六七十岁没得过大病没住过院, 生理指标样样都正常,不长寿说不过去,90岁没问题”。在2015年玉山电视台《长短访谈》栏目采访他,他曾笑对摄影镜头说,人的健康很重要,没了健康就没了一切。可他不知什么叫劳累成疾,长年累月都是早晨六点起床到菜地干一个钟头,七点到单位吃早餐后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不是去摆摊就是到田地劳作,一般要做农活两三个小时,晚餐后就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进行写作。一般在十二点后才休息。有较急的写作任务,干到深夜两三点也是家常便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去年九月中旬,身体突然感觉不适,一两星期就面黄肌瘦,但他还不在乎,坚持上班,直到吃不下饭了,才经妻和儿子的劝说,去上海大医院检查和治疗。因是胆肝处患癌晚期了,再大的医院也无回天之力。花光多年的积蓄后,走出大医院,回家服药调养。病急乱求医,回家吃西药也吃草药,听人说吃弥猴桃树根好,他吃了很多树根的熬的汤。从起病到去世七个月时间,在这七个月的日子里,他乐观的活着,对来探望的亲朋好友,单位领导和学生,总是笑靥如故,谈笑风声,一方面向大家探望关心慰问表示衷心感谢;另一方面耐心细致介绍着病情和治疗过程。他总是说胆囊结石,沒提及癌字半句。不知是亲人和医生善意隐瞒还是他故作镇静,不让大家为他而担心。</font></h3> <h3></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5月23日晚9时,因绝症医治无效,闭上双眼,驾鹤西去,与世长辞。家人失声痛哭,唯有其妻没有眼泪,她很镇定,把他衣服换好,把他的帐本、存折拿出来,把自己的金银手饰耳饰戒指项链全部取出,并且一样一样分给儿媳和孙子女,人人有份。儿子见母亲此行动,哭着向她跪求,千万不要做蠢事,爸爸因病无奈走了,我们会对您尽孝的。她的殉情是不可阻挡的,也是不可理喻的。</font></h3> 陈正永除了农牧副的勤劳外主要还是爱好写作。他早在1979年, 在《三清山游记》一文的结尾里就写到:“这是被埋没在尘埃中的明珠。我一定要用我的笔,把三清山的美景展现给世人,把三清山的故事讲给世人听,让三清山这颗明珠早日拂去尘土,呈献给世人”。他这样写着也就这样做着。四十年始终如一,生活在三清山,心系三清山,了解三清山,热爱三清山,书写三清山。他从1979年就开始搜集有关三清山故事的材料,利用工作之余,常以一袋番薯干,一壶茶水。反复多次穿梭在三清山周围各个景点,各个村落。访问无数山村老人。<br>他的书写人生是这样总结的:写书想法容易,收集资料难;出书容易,资金难;摆摊容易,卖书难;写三清山容易,写好难。 <h3><font color="#010101"> 《三清山的传说》从79年开写到89年完成初稿,十年时间,又经过五年,到1994年4月才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十五年间,陈正永度过多少不眠之夜,饱经风霜,有多少心酸和付出,只有自己和妻子儿子、身边知己朋友知道。写了十年的 《三清山的传说》初稿有二十多万字,都是用方格稿纸誊写的,修改一遍就抄一遍。稿纸有几尺厚,因笔者帮他校对过,其中有则故事,写着-个神仙的鼻涕凝固而成的奇石故事,让我笑得肚子痛,他的想象力也太强了!认认真真抄写的书稿,送到县文联,文联领导建议他把二十万字缩短到十万字。当他辛辛苦苦缩写十万字后再交给文联,文联又提出要用文联组织名誉为主编出版。陈正永对这个要求不能接受,所以书稿一搁十年过去,原因是家穷无本钱,但出书梦想一直缠绕脑海里,这种渴望也是可想而知的。当老师有一点很好,那就是桃李满天下。1994年4月, 在他学生郭某的帮助下,《三清山的传说》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个“处女”已有十五个春秋了。</font></h3> 陈老的刻苦好学执着是令人敬佩的。为教学工作需要,他从零基础学英语;为编书需要,四十岁买旧相机自学拍照;五十四岁购旧电脑学电脑,学会拼音和五笔输入法;顺利考取C照迎花甲....<br> 陈老,文化修养很高,做到为人师表。他对晚辈和妻子,有再大烦心事,说话都心平气和。妻子是火炮性,要说就说,要骂就骂,人家会说他是窝囊的男子汉。他说,让妻子不是让别人。和乡亲同事来往都是和谐共处,谦虚过人。见熟人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打招呼,说话文雅礼貌。从来未听他说过脏话,从不背后议论他人短处,即使师生对薄公堂,他也是对事不对人,路头遇上还是和往常一样热情招呼。<br> 有关陈老的人生故事及动人细节,是写长篇素材,一时写不完,因篇幅有限,不能竟书而欲搁笔,遗憾的同时,也请读者谅解。 <h3><font color="#010101"> 他的一生最大爱好写书,而且写三清山为主,可以说他在工作上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勤俭持家,在为人上为人师表,在行事上有求必应,在著书上呕心沥血。陈正永在四十年前就用自己的笔和嘴,写三清山,说三清山,拍三清山。他的文稿堆积如山,有没写完的电视连续剧《三清山恩仇记》、电影《血染三清山》,有写三清山的散文诗歌。还想编有关三清山的散文集、小说集、论文集。他的夙愿未实现,阎王错判了他。他的几尺厚书稿、一幢五直瓦房、屋后一个为吸引游客的“八仙洞”都成了他的遗产。他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三清山,他是平凡的教师,可他有不平凡的贡献。他写书不挣钱反而负债,但给人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子孙万代有贡献,他的名字同世界遗产地三清山日月同辉!他是三清山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他为三清山的申遗推波助澜,功不可没。人们不会忘记他,历史也不会忘记他。</font></h3> 在他生病期间,前往他家慰同的人络绎不绝,有亲戚朋友,有大人有小孩, 有工作过的单位领导和同事……上千人次慰问和送葬人群人,有一大部分是他生前的学生。<br> 他的学生提议为他设立基金会,把他的书稿整理成《陈正永文集》,这是学生对陈老的最高褒奖。虽然这个梦想是渺茫的,很遥远很难实现,但学生心中有这个愿望足以证明陈老是“三清山的一块宝,是德高望重的好老师”。他很有前瞻力,四十年前他就竭力唤醒亿年女神面世、巨蟒出山。 他的愿望在2008年终于如愿。申遗成功的同时他写的《中国三清山》也面世,他是不可多得的三清山的传人。他二儿子曾与父亲玩笑说:“我们这代不能超越你了,我这么大了出村庄没几人认识我,而我说是你的儿子就无人不晓”。儿子钦佩父亲情不自禁地说:“我爸真的是三清山的传奇人物”。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三清山》这本书, 花了陈老不少心血。 他自己承认,第一本《三清山的传说》和这本《中国三清山》是姐妹篇,但区别是一虚一实,传说故事能引人入胜,但无法考证,如名著《西游记》一样。而《中国三清山》是写实的,资料有根有据,必须真实可靠。此书从古到今,从地质地貌到生物资源,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道教文化到民风民俗,都全方位、多角度作了翔实的表述。并尽力做到图文并茂,诗文共存,既有可读性,又有实用性。</font></h3> 陈老说:“我研究三清山, 宣传三清山,介绍三清山,推出三清山,把三清山推出国门,推向世界。为三清山旅游业的发展发出一点光和热,报答大山的对我的养育之恩,也为游客打造一份珍贵的旅游纪念品,也可作为本地中小学了解三清山的乡土教材”。<br> 一位不知一副麻将几张牌、为什么扑克“红五”比大王大的人,却知道百元面一扎(万元)是二两三钱;他知道仙人在玉京峰下象棋;知道葛洪在三清山炼丹:知道和尚山是革命根据地;知道洪承宝、吴德贵为红军做事;知道紫湖三清一带各氏族的祖先在哪里,知道汪应辰的故事.....<br> 陈正永匆匆走了,但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三清紫湖人民所做的贡献以及艰苦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font color="#167efb">视频:《三清天下秀》------深切缅怀三清山传人陈正永老师</font><br> <p>附1:<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悼正永》</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悉噩耗不堪哀,前情旧事眼前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君青春气盛时,却蒙冤屈遭发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遇转机同共事,相见恨晚心扉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无痕匆匆过,别梦依稀几十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山之子君自诩,情恋故土深似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山异景胸中装,笔耕不辍建平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清传说首推出,佳作选现显奇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哀君一生多坎坷,心善反遭小人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权无势弱书生,赢了官司破了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赖贤妻子孝顺,家庭和谐有大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落夜隐旭日升,苦尽终有甘甜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此坐享无伦乐,退隐逍遥得自在。</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注:作者系原怀玉山中学校长</font></h5><br><p></p><p>附2:<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题三清山</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巍巍峻峭三清山,高耸挺拔入云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上无双大福地,天下第一美仙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法自然铸奇峰,返朴归真藏道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神躬迎天下客,欲为好汉玉京攀。</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注:陈正永为学生赠题诗。</font></h5>附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挽联</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是三清魂永驻,比翼双归情金坚。</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注:紫中03届初三⑤班</font></h5>附4:<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悼念诗</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痛悼陈正永老师并殉情师母</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查福春</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凌晨噩耗忽传来,怀玉难留拄地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诺曾经终未改, 不教独自去泉台。</div> <br>附5:<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悼念陈正永老师</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吴方谈</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清山上悲云卷,信江源头泣水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痛悼师表驾鹤去,惋惜英灵飘西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清传说》家户晓,《中国三清》 姐妹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耕不辍几十载,精神永存山乡间!</div><p></p><p><br></p> <h3>注:《烟雨紫湖》是钟子乐老师主编的一本新书,介绍紫湖的风土人情,写紫湖的人,紫湖的故事。钟老师以古稀之年为此书呕心沥血,四处奔波收集材料,为宣传家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h3><h3><font color="#167efb">欲阅此书请联系13320132365</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微信同号)</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定价60元/本</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