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洲行摄之辛巴红泥人篇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h3><font color="#010101">纳米比亚的辛巴(Himba)族红泥人,是近十年来互联网发展才进入大众视野的。美丽的辛巴族女人传统上用红赭石粉拌和牛羊脂肪及草药涂抹头发和身体,保护自己不受太阳晒伤和蚊虫叮咬,以致其外表呈现出特有的红色,“红泥人”之称由此而生。如今走访参观辛巴族红泥人村落,已成为纳米比亚旅游的一个主要项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和摄影爱好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纳米比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Namibia),原称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南毗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公里。西部沿海和东部内陆地区为沙漠,北部为平原。15-18世纪,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纳米比亚。1890年被德国占领。1990年3月纳米比亚实现独立,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纳米比亚旅游资源丰富,是欧美游客的高端度假目的地,主要景点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苏丝斯黎(Sossusvlei)红沙漠,南部非洲最大火烈鸟聚居地鲸湾港(Walvis Bay), 埃托沙国家动物园(Etosha National Park),十字角海豹滩(Cape Cross),骷髅海岸(Skeleton Coast),奥普沃辛巴族村落(Opuwo Himba Vallige)以及基特曼斯胡普箭袋树森林庄园( Keetmanshoop Quiver Tree)等。2015年的 《Lonely Planet》将纳米比亚评为年度十佳旅行目的地之一,</font>非洲排名第一。</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的纳米比亚行摄之旅是从首都温得和克开始的。由于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航司航段关系,我们从肯尼亚出来,必须先回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然后飞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中转,这才能到温得和克。上图是我们在纳米比亚8天7晚的行程示意图,最初的计划是租车自驾游,后考虑再三决定雇车。</font></h3> <h3>由于行程关系,走纳米比亚的这一圈,我们没去最北面库内内(Kunene)地区的奥普沃(Opuwo),那是辛巴族人的聚居地,他们至今还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下。我们选择了去埃托沙国家动物园顺路能到的卡马尼亚布(Kamanjab)小镇,附近也有辛巴族人聚居点,我们选择走访的是个辛巴族人的孤儿院村(Otjikandero Himba Orphan Village)。上图摄于红沙漠里的死亡谷。</h3>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没去纳米布沙漠最南缘的基德曼斯胡普(Keetmanshoop),那里是拍摄星空下箭袋树的绝佳之地。我们是计划好在半路欣赏了只有在极旱地区才有的珍稀植物箭袋树。若上述两地都去,我们的行程至少还要增加两天,且还很赶。如果这些地方的景点都去走一遍,那么我们这次非洲四国连游就要超过一个月。还是那句话,世界这么大,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去看看。上图的箭袋树摄于去红沙漠途中。</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是生活在纳米比亚北部库内内(Kunene)地区(原为Kaokoland)和安哥拉库内内河沿岸的土著民族。原始的辛巴人是赫雷罗(Herero)游牧人的后裔,因为战争,他们逃到了纳米比亚西北部气候恶劣的奥普沃(Opuwo)地区。历史变迁几度沉浮后的辛巴族人以畜牧种植为生,至今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包括他们自己的奥吉辛巴语言、独特的社会结构,以及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装束打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资料提到,由于一种神秘的种族遗传基因,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能顺利存活下来的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这导致多数辛巴族部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差异甚至高达1:11。辛巴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加之外来文明的同化,据说纳米比亚的辛巴族人口已经从原来的5万人,下降到目前的2万人,是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群族,故又有被称之为“最后的红泥人”和“最后的原始部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走访拍摄辛巴族红泥人,是我们这次行摄纳米比亚的重点。</span>从西海岸到埃托沙国家动物园,走C40公路,必经卡马尼亚布(Kamanjabu)。到了卡镇后再驱车20多公里土路,就能到<span style="color:inherit;">Otjikandero Himba Orphanage Village了。那是纳米比亚第一个注册在案的孤儿信托基金所在地,建点于1999年,创始人是南非白人</span>Jaco Burger。在这个孤儿院村里的辛巴人,完全保持原始的生活状态。这个救助孤儿基金项目也从奥普沃地区招募一些辛巴族妇女志愿者,负责照看村里的孤儿,志愿者定期轮换。这些辛巴族妇女也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在这个定居点生活。项目基金提供她们粮食和医疗保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进这个辛巴族孤儿院村大门是要收费的,有向导带你进村,然后就可以比较放松随意地访问和拍照了。上图就是这个村子的现状,辛巴人的尖顶草屋,墙是由树棍围起来,再抹上牛粪和泥巴。辛巴人家庭施行一夫多妻制,第一个老婆必须是族长指定的,然后才可以娶自己喜欢的第二或第三夫人,但条件是至少三头牛的聘礼。而且多一个老婆,就要另盖一个草屋。几房妻室,相对集中,再由树枝作栅栏,围成一个大家庭。辛巴人家里十分简陋,除了地上铺几张羊皮,就只有锅碗瓢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尽管外部社会日新月异,但辛巴族人依然固守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传统的辛巴女人,常年裸露上身,腰间系一条短小的山羊皮围裙。她们喜欢佩戴以皮革、铁或铜为材料的大项圈,也有用动物骨头碎片点缀装饰。辛巴女人最重要、最珍贵的珠宝首饰,是在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才能得到的一条有白色大贝壳坠子的项链,它象征一个女人的生育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干旱贫瘠的沙土地带,水资源极度缺乏,所以辛巴族只有已婚男子才够资格用水洗澡。传统上的辛巴女人确实很少洗澡,她们将一种取之山里的红赭石(据说就是氧化铁Red ochre、赤铁矿石Hematite)磨成粉,并与牛羊脂肪以及芳香树脂(omuzumba)调合成一种泥巴糊糊或油膏涂抹在头发和身上,这种油膏被称之为“Otjize”。</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女子涂抹这种红色的“Otjize”在头发和身上,以滋润肌肤同时保护自己不受太阳晒伤和蚊虫叮咬。据说这种护肤防晒油膏还有美容脱毛的功效,久而久之便成了辛巴族女子公认的美。如今这种文化习俗已经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令摄影师们趋之若鹜。</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会对辛巴族女子的生活习俗刨根问底。据介绍,辛巴族女人是不洗澡的,但其实她们只是换一种方式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辛巴族女子每天早起后,要花大量时间“洗烟浴(smoke bath)”,我理解这应该是一种“Otjize”熏香。</p> <p class="ql-block">这种熏香具体做法是,准备一个铺了烧红木炭的盛器,撒上些芳香树脂(omuzumba),也有类似的树叶软木等,让其受热后升腾起蒸汽烟雾,辛巴女人以此来熏蒸自己的身体。她们甚至还会用毯子从头盖到脚,把整个身子闷在蒸汽和烟雾里,边出汗边熏蒸,此为全身沐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回国后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辛巴族女子用于熏蒸身体的芳香树脂,</span>是一种<span style="color:rgb(1, 1, 1);">灌木植物“Commiphara Saxicola”,是橄榄科草药类的没药属植物“myrrhs”的一种,生长在极旱地区的岩层里,在</span>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等地也有分布。没药<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一种树脂乳胶,中药用于活血化瘀。古埃及人还用没药制作芳香精油,杀菌消毒力强,还抗皱。上图女孩子手里提着的两个罐子,应该就是迷你版的熏香器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辛巴女人的发型是真正的杰作,而且随着年龄和生理状态的变化,辛巴女子的发型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小女孩的头发是向前梳束成两条辫子,称之为“</span>Oruzo”<span style="color:rgb(1, 1, 1);">(见上图左边那个小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头发开始向两边梳,并编成许多小辫子,而且可以开始抹上“Otjize”泥巴糊糊。小男孩只是剃掉两侧头发,剩下头顶一簇,梳成辫子直接甩向后脑勺,或者干脆都剃光头。</span></p> 婚后妇女会在头顶绑上一个精致的(Erembe headdress)头饰,这个像犄角的头饰是用牛皮或山羊皮制成的。“红泥人”是纳米比亚辛巴族女人的特征,辛巴人认为这种红颜色很漂亮,正好是与他们脚下红色的土地和身上流淌着的红色血液一致,是生命的象征。辛巴族男人身上不抹“Otjize”。<br> 辛巴女人梳理头发过程可谓真正的工艺制作过程。我们走访的这个定居点,看到最多的情形就是女人们坐在庇荫处一起梳头发编辫子。由于过程繁复,据说一个人做一次头发大约需要三天才能完成,所以大多数辛巴女人上午都在做家务,到了下午才开始互帮互助做头发,这也成为辛巴人的一种社交形式。<br> <h3><font color="#010101">一个辛巴女人做一次头发,几乎是通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有一个人专门是梳头发编辫子的,另外几个人负责捻线,因为编辫子还需要大量的线来缠绕,这样编成的辫子才能长久保持形状,不至于很快松散掉。从上图还能看到,成年妇女戴环状脚镯,据说它们的作用是保护脚踝不被毒虫和野兽叮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也发现,辛巴女人辫子的上半部分是自己的真头发,而下半部分则是假发,这真假两截头发要接起来,也是件很费功夫的事情。这让我理解和相信,为什么说辛巴女子做一次头发要三天时间,而且需要多人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完成。</font></h3> 那些社会地位高的辛巴族妇女,有时会在头饰或颈项挂上小跳羚羊角,以示与别的妇女之区别。有些妇女也可能佩戴金属手镯,据说这象征着她们与祖先的神圣联系。<br> <h3><font color="#010101">辛巴人种庄稼也饲养牛和山羊,据说他们习惯一天三顿吃面糊糊。由于我们去的时候不是饭点,所以我们没能拍到他们吃饭的情形。向导告诉我们,这里的辛巴族人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口粮主要是玉米,根本不用担心灾难和饥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辛巴族</font>村里很少见到男人,他们通常都到山里放牧或狩猎。如今大多数男人都进城里打工,所以辛巴族女人在家里,除了承担抚养孩子的重任外,还包揽了给牛羊挤奶、担水、做饭、捡柴火等一切家务,甚至还包括和泥抹墙,维修房屋这样的重活儿。</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纳米比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生态法写进宪法的国家之一,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人类传统文化保护,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从这两位姑娘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Otjikandero Himba Orphan Village这个孤儿院村里的辛巴族人,生活得还比较满足平和。他们至今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但也开始接受来访者的提问和拍摄,不反对现代社会的赠予和影响。</span></p> <h3>由一些私人慈善机构或非营利性组织建立这样的少数民族定居点,是现代社会帮助原始辛巴族人保留和保持传统文化习俗的一种有效方式。<font color="#010101">这位辛巴族姑娘对来访者拍的照片很感兴趣,</font>喜欢吃糖果,也愿意接受来访者的赠予。</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人批评这样的参观访问方式,认为不该收门票,应该把辛巴族人放在完全的自然状态下。也有专家表示,任其自生自然的想法太过天真理想化,由于辛巴族人本身的习俗和现代社会的影响,这个原始社会群族用不了几十年就将不复存在,若不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那么未来旅游者所能看到的,只有是更商业化的民俗村和表演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何保留和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一直是现代人类社会的热门话题。欧洲经济发达国家,如今已很难找到完全生活在原始状态的土著人。我曾到过的芬兰古城图尔库,那里有个原始村子雇佣专人穿16世纪古装上班开门待客。相比之下,我认为现在纳米比亚仍能访问到辛巴族红泥人,应该是很幸运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走访拍摄纳米比亚辛巴族红泥人村,无疑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全文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