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了水秀三江、充满古韵的合川。</h3> <h3>在休整后,18日早上,我们来到了合川文化艺术中心,整个会场高朋满座,看到精心安排的会议议程,准备好享受这场思想的饕餮盛宴。</h3><h3></h3> <h3>开幕式,以下领导做致辞。</h3> <h3>18日上午的主论坛分为5大块</h3> <h3>主论坛由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主任于凯主持。</h3> 面向2035的学校生态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主讲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h3> <h3>王烽研究员开场抛出一个问题:15年后,这个世界会成什么样子?</h3><h3>没人知道,但是可以预测两个趋势:<br></h3><h3>1.教育将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h3><h3>2.新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巨大</h3> <h3>中国教育面向2035提出八个更加注重。</h3> <h3>为了落实这“八个注重”,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王峰研究员对此作了具体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不良现象,并给予了正确做法的建议。</h3><h3>1.反对应试主义:提倡五育并举。</h3><h3>教孩子会考试不是应试教育,唯考试至上,让家长、老师、孩子眼里只有考试,素质教育不是把孩子教的不会考试,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h3><h3>2.反对“锦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h3><h3>如今有些学校追求所谓外部的成功指标,尤其是一些特色学校,以拿奖多少、获奖层次来说明自己的特色。但是,只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获得,才是作为衡量学校的标准。</h3><h3>3.反对“本位主义”,提倡回归生活</h3><h3>反对关起门来准备考试,而是要回归生活,教孩子如何学会生活。</h3><h3>4.反对“精英教育”,主张平民教育</h3><h3>现如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是成为精英,从而造成普遍焦虑,需要我们反思。</h3><h3>5.反对“工具主义”,提倡人文主义</h3><h3>家长将学生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部分老师将学生当作实现自己绩效的工具。学生的发展、成长首先是为他自己服务的,而不是为他人服务的。</h3> <h3>当前基础教育重点任务</h3> <h3>教育政策导向</h3> <h3>王烽研究员对学校生态这幅图做了形象生动的解读:</h3><h3>课程教学是阳光,教师是水,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是空气,学生评价是适宜的温度,家庭、社区、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土壤。要维持学校生态平衡,每一个要素都缺一不可。</h3><h3><br></h3> <h3>接着,王烽研究员介绍了四种目前看来比较有影响力和可借鉴性的学校生态。</h3> <h3>第一种,智能化学习——智慧学校。不仅仅是学校硬件的高大上,更是要真正锻炼学生的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h3> <h3>第二种家校合作——家门口的学校。王烽研究员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因为出租车司机对他说:以前学校的老师都住在学校附近,哪个孩子是哪家的老几,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可是现在,学生在城东,学生却在城西上学,脱离了社区,对学生的了解便是一张白纸。</h3> <h3>第三种从容温暖的氛围——慢学校。同学,即共同学习,尽管有竞争的关系,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合作的共同学习,共同生长共同成长。我们不提倡把孩子分成各个竞争小组,把班级营造出一种激烈竞争的氛围,我们不希望培养出有好的学习资料不分享,藏着掖着,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孩子,这不是真正的教育。</h3> <h3>第四种,丰富的课外教育——果核学校</h3><h3>以学校教育为内核,以实践活动、兴趣特长为内容的校外教育基地,共同形成初步的“乌托邦”。</h3> <h3>王烽研究员高屋建瓴,为我们今天上午的思考做了很好的前奏。</h3><h3><br></h3> 智能时代学校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h3>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改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h3> <h3>在“智能时代”,对教师和校长提出了新的要求。</h3><h3>教师要有对时代的敏感,对时代的解读,要趁势而为,趁势而行。</h3><h3>校长要有战略性思维:</h3><h3>1.要把局部的工作站在全局考虑,以大统小,以小带大</h3><h3>2.要把个体个别的事情放在全体和整体中考虑</h3><h3>3.要把当下要做的事情和历史和未来打通,连在一起。找到历史根基,读懂时代发展。怀有温情和敬意,读懂时代,引领你的时代。</h3><h3>4.要把本校的发展、个人的志趣与国家的需要、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h3> <h3>人工智能带给学校教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h3><h3>普遍从两个层面、两个角度的回答</h3><h3>1.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h3><h3>2.人的素养和能力的被超越,包括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李教授认为,这个思考有价值,但远远不够。人工智能带给学校教育最大的挑战,是人本身的进化与改变。</h3> <h3>人本身的进化与改变1.0生物阶段-2.0文化阶段-3.0科技阶段</h3> <h3>如今,我们正处于正在进行的第三阶段。</h3> <h3>面对进化与重生的人类,面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学习方法必然改变,教育方法也必然需要改变,学校也必然要改变。</h3> <h3>学校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学校将会变成什么样子?</h3> <h3>学校版本的变化1.0适应农耕文明-2.0适应工业文明-3.0适应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h3> <h3>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三个阶段。智能时代教育的十三个场景:</h3> <h3> 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需要思考的三个核心问题:</h3> <h3>1.什么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永远与人的生命同行同在?</h3> <h3>2.什么始终不变,与学校教育同在?</h3> <h3>3.什么需要改变,而且必须改变?</h3> <h3>面对“图像人”这一新兴人类,学校怎么办,教师怎么办?</h3> <h3>教师的三大“商”:爱商、数商、信商</h3> <h3>教师面对信息的三重境界</h3> <h3>1.掌控信息</h3> <h3>2.创造信息</h3> <h3>3.融通信息</h3> <h3>总之,让教师智能与人工智能交融共生,共生共长。</h3> 育才学校的现代性及启示 <h3>主讲人: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h3> <h3>育才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积累历程与定位</h3> <h3>育才现代性的三大表征:民主、创造、内部设置</h3> <h3>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看育才</h3> <h3>中国教育现代化仍需用好育才资源</h3> 成志教育与现代教师发展 <h3>主讲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h3> <h3>结合陶行知先生的“领导力”,窦校长介绍了自我领导力、群体领导力、创新领导力、社会领导力四个领导力,并将群体领导力作为今天的主题。</h3> <h3>窦桂梅校长将校长的领导力集中于对教师的赋能上,从厚植、激励、共生三个展示了她如何带领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致敬陶行知先生的领导力。</h3><h3>厚植:努力做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h3><h3>激励:主动发光清理前路光芒万丈努力到无能为力。</h3><h3>共生:拼搏到感动自己。</h3> 推动学育方式变革 <h3>主讲人:重庆合川区教委主任朱显贵</h3> <h3>他站在区级的高度,对合川区2019上半年的的教育成果做了汇报和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