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美,美在秀色山林的连绵不绝,美在潺潺溪流的不绝于耳,更美在拨开幽林深谷,奇特的古村落便赫然眼前。踏进去,刹那凝固起千年风云,百年沧桑。 以小分队形式出没的苏州青苔户外,一直人气爆棚,这次终于没能扛住挤压的“门槛”,以六十人的大团浩浩荡荡开进了丽水莲花区,而且是夜深人静的凌晨时分悄悄进了庄,第一站——古堰画乡。 跟随着司令和风雨,伴着行李箱碾压石板时富有节奏的拓拓声,猛吸几口深夜格外新鲜的空气,竟毫无睡意,满心的欢喜留给了瓯江旁的夜晚,留给了天明后的期盼。 瓯江,浙江第二大江,位于浙江南部,干流长达388公里。自西向东,流经丽水、温州等市,转折迂回于崇山峻岭,舒缓于宽广深潭,有过急流险滩,也有着静谧安详。 远处是若隐若现的群山,江水轻轻地拍打着鹅卵石铺成的堤岸,几叶扁舟孤寂地泊在岸边。天明时分,赶往画乡古码头,眼前便是如画的好场景,虽然早晨还下着雨。 纵使你看过瓯江帆影的无数美片,身临其境时,你依然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声。而摆拍的帆船与船夫(画乡有专业的摆拍队伍),却又那么地一丝不苟,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撒着网,收着钩,恢复着他们赖以生存,最为熟悉的劳作场景。 山岭起伏,野花摇曳。田园毗邻,炊烟袅袅。群峰远处,云海蒸腾。瓯江水面,雾气蒙蒙。如此的秀美背景下,帆影点点,从远处飘忽而来,无论一点,一线,一片,那瓯江帆影便美不胜收,自是入画。 无论晨雾迷蒙的清晨,还是落日余晖的傍晚,自然中静静流淌的瓯江帆影,是那样的自然,又是那样的安逸,总能勾起你无数的美好回忆童年的,旅途的。抑或一抹红伞的远去,无边的乡愁又会袭上心头。 从古渡口往西延伸,一条古街深入镇里,这条长只有550米,宽仅3米的古街,却拥有大小行画企业和原创画廊近50家。“画乡”之名由此而来。 临水而建的“画乡”古街,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等,另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还有一条现代化的油画街,油画展示馆,真是尺寸天地,画廊林立。 这是街道旁的墙饰。乍一看,巴比松画风扑面而来。远道法国,而且还是十九世纪的主要画风来到丽水,不得不惊奇。(巴比松原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优美的自然风景,淳朴本色的民风,启蒙思想家卢梭来了,著名画家柯罗、米勒来了,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画家越来越多 ,历史上著名的巴比松画派由此开始)。 丽水的山山水水,美得纯静自然,画得雅致清秀,响当当的打着巴比松画派的旗号,丽水自有它拿捏得住的美丽风景。(一个消防拴,如此大范。) “画我家乡,走向自然”。以秀山丽水为素材,扎实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又大胆吸收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自成“丽水巴比松”。艺术无国界,感叹丽水文化产业的高大上。 “窑牌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货船只往来如梭”。丽水三宝之一的龙泉青瓷,在古街斜照的艳阳里,泛着光。曾经的龙泉青瓷,沿着瓯江,经大港头,入温州湾,穿过烟波浩渺的大海走向了世界。古街上,工艺品琳琅满目。 短短的一条小街,让同伴们数次来回。一石一路,一花一草,质朴里泛着高贵,油油冒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当自然的山水风光一旦与丰厚的人文文化巧妙相融,便孕育了钟灵毓秀,画乡便如此。 画乡景区位于瓯江南岸大港头镇,古堰景区(通济堰、堰头村则位于瓯江北岸松阴溪畔。一条瓯江,几座船舫,便是永远的“桥梁”。 走到画乡古街尽头,千年古树下乘坐船舫,船锚轻点离岸,顺水而去,上岸便来到了古堰。 一江之隔,比起“画乡”,“古堰”有着更多的古街古亭和古埠头。加上错落交织的古村落,到处矗立的古樟树,更为自然古朴,幽思深邃。 “古堰”的得名来自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这座与都江堰、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齐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越过1500年漫长历史,依然横卧急流之中,担负着排涝蓄水的重任。 走进古堰村口时,作美的天空不仅停止了雨,更展露着妍人的笑。雨后初晴,白云更为舒展,蓝天更加澄碧。 风景在路上。沿途的景,相伴的人,观景的心,悦景的情,当这一切协和起来时,真正的风景便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滋生蔓延。
感谢这一群能在一起快乐的伙伴们,司令、风雨、东东、最好的、撒哇的咔、疾风、含心,共同的情趣,相近的心地,从萍水相逢到亲密无间,只需跨越一二步。 现在映入眼帘的这尊石像,就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上立交桥的创建人丽水知县王褆。他于政和初年(公园1111年),与县学助教丽水人叶秉心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实现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通济渠主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 这两位就是首建通济堰的詹、南两位司马。拱坝长275米,底宽25米,高2、5米。利用加长坝体,拱形造型,减少水流对坝体的压力。1500年前的古人就能巧妙构思,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古代,利用不老古松牢牢筑坝,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通济堰自创建以来,历代都比较重视修护与管理,有一套自成系统的管理法。而以处州太守范成大亲自书法的“二十条堰规”为最早。“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与这位苏州石湖出来,一扫北宋文坛晦涩,带来清新诗风的老乡范成大先生在此照面,欣喜不已。
闯进堰头村,正是雨水充沛的丰水期。不必遗憾看不见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蓄洪水坝给我们提供了竹筏漂流的好机会。伙伴们一招呼,借助于七八根木条的捆绑,我们便惬意在蓝天秀峰下。 古村落的魅力其实就在于此。天地岁月,风云变际,沧桑几多,世人遗忘的那一刻,总有一些“活化石”以从容安详的面容与你颔首,会心教导: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游览在古堰,堰头村苍劲挺拔,遮天盖日的千年古樟群时时闯进你的心灵,以千年的安详淡定一遍一遍抚慰你的躁动。 这样的古樟树在堰头村有十棵之多,错落分布在主干渠两岸,树根深扎堰堤,牢牢护卫着堤岸,见证着堰头悠久的历史,更为世世代代的淳朴村民遮风挡雨。 在古代,民间有在交通要道或村口路旁筑亭的习俗。可堰头村的文昌阁,位置更为巧妙,可为一举三得。一是这里是村尾,起到关锁“地护”,拦截风水的作用。二这里是官道必经之路,可供商贾旅人避雨小憩。三是与千年古樟、小桥流水辉映成趣,融为一体,成就和谐好风光。 假如有时间,你还可以在村里的古屋前盘桓。村内至今还保留有清代到民国的古民居建筑20多处。这些三合到四合两层楼天井院落,古朴实用。三星拱照,玉叶流芳,南山映秀,景星庆瑞,一座门楣,便映照出主人的崇德尚礼,耕读文风。 离喧哗很远,与心灵很近。每每走进古村落,尤其是没有太多商业味的村寨,所有人的步伐都会慢下来,不仅为留存的古物古迹,更为我们喧腾着的心海。 临溪流以静对,访草木以素心,登高极目知天地之大,置己苍茫知寸身之微。在与山水的相处里,也许让我们更懂得了如何跟自我所在的世界相处。 心无宕动,世界自风烟俱静。相看两不厌,是因了趣味近;相嬉两不忘,是因了志向合。山高水阔,相约走天涯。 一直忙碌着摄影,要逮住我们的头——司令,真不容易,又糊了。不过灿灿的笑容里,足够见着那份大度与豁达,率真与随性。 感谢我的这帮兄弟姐妹,下雨了,有人打伞,登高了,抢着扛包。美味来了,总要留着点。喜欢在青苔户外结识的这帮朋友,风雨无阻,不见不散。 对于摄影,仅是一个爱好。每每随着大咖出来,可以不睡觉,可以少吃点,可风景前这机位一定不能让。常感动于他们的那份敬业,兴趣前,人生便充裕。感谢风雨大哥,这么大的团队,方方面面兼顾好,吃好,住好,关键还要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