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提起中关村,人们的印象一定是林立的写字楼,各大公司炫目的招牌,西装革履而又行色匆匆的人流,以及咖啡馆、茶餐厅、商城、影楼等一杆喧嚣热闹的场所,反正跟清幽僻静沾不上边。但就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核心区,竟然隐藏着一所曲径通幽,闹中取静的院落,宛若林下之宅,辋川之所,虽身处闹市,浮游红尘,却尽显遗世而独立,出泥而不染。它就是彩和坊24号院。</h3><h3><br></h3> <h3> 此院落,说起来大有来历。它建于大清光绪年间,是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在海淀建造的三所宅院之一,虽说后花园已失,但依然保留了两落四进的格局,是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h3> <p> 10月17日,一群总角之交,来自空军育鸿小学的发小,借王多多同学的这块风水宝地愉快餐叙。这其中,即有时常见面的老友,也有四十几年未曾谋面、只依稀记得轮廓的故人,老同学聚会,欢乐之情溢于言表。回忆起儿时的老师同学,趣闻轶事,宛若昨日重现。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就像歌里唱的:那谁和谁还好吗?谁和谁还有联系啊?谁又和谁成了一家。</p><p> 不经意间,已是黄昏时分,金乌欲坠。</p> <p> 往事越千年,大唐盛世的开元年间,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季节,不,比这早几天的九九重阳节,孟浩然去拜访他的老友,留下了《过故人庄》的千古名句:</p><p>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p><p>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p><p>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p><p>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p><p> 一场一只老母鸡,一盆小米饭的普通款带,被诗人表现的如此富有诗意,这中间流露出的情感既浓烈又恬淡。相比鸡黍,今天的同学聚会可谓丰盛,鸡鱼虾蟹,不一而足。看得出来,如今的生活比之大唐盛世应该说好的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谁又写的出第二首《过故人庄》呢?</p><p> 心里有,笔端无,体现出的是品味和素养的差异。而品味和素养,或许就是当下这个物质社会最大的欠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