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印象(一)

李莹

<h3>好友因公出差去喀什,我闲来无事,便借机蹭玩几天,虽说不是纯玩,我也是幸运的,做梦也没想到,第一次的新疆之旅,竟是丝绸之路上的风情之都——喀什!是我非常喜欢逛的那种文化古城,因为厚重的历史感更能带给人无限遐想。</h3><h3>俗话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也叫喀什噶尔,古称疏勒,地处南疆,是我国最西的边陲城市,被称为新疆历史的“活化石”,异域风情浓郁,极好的保留了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和建筑风格。</h3> <h3>今年6月才开通北京到喀什的直飞航班,让我们免去了经停乌鲁木齐的转机之苦,又一个小幸运🌟</h3> <h3>飞行五个多小时后,我们于午夜到达喀什机场,机场离市区很近,才不到十公里,去往酒店的路上,我们被两边的华灯吸引了目光,俨然一座大城市的襟怀,让初来喀什的人心生好感。</h3> <h3>当地朋友为我们选择入住的其尼瓦克宾馆坐落在市中心,是在当年英国驻喀什代办处,后改为印巴领事馆的旧址上建造的一家星级国际酒店,离喀什古城,艾提尕尔清真寺,百年茶馆,高台民居等著名景点都非常近,是当地极为醒目的地标性建筑。</h3> <h3>喀什虽然执行北京时间,但跟北京却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差,这里的人们早十点上班,孩纸们中午十二点才上学,晚上十点后大家的夜生活才开始,我们没有出国,却在这里还要倒时差,虽然到酒店已经午夜一点了,穿梭往来的人们还是精神十足呢!</h3> <h3>入住中巴友谊楼</h3> <h3>两点多才睡下,但没倒过时差的我还是在早上七点多就醒来睡不着了,外面黑漆漆的,整个喀什还在睡梦中,这要搁北京,上班的,上学的,街面已然是热闹非常了。而这里,8:40我在窗边给你们拍古城晨光,赏华灯明灭</h3> <h3>走出友谊楼,步入广场,酒店早晨九点半正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仪式过后有人还会带领大家宣读热爱祖国,热爱喀什,拒绝分裂的誓词!很多酒店早起的客人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都自觉地致敬,我也在心中跟着默念誓词,希望美丽的喀什能在祖国的怀抱里越来越繁荣昌盛!</h3> <h3>上午十点先去英吉沙县,拜访朋友在当地的农庄,准备洗劫一波那里的水果😁。在检查站偶遇几个可爱的维族小古丽(女孩)和小巴郎(男孩)</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们汉语说的很好,跟我们交流毫无障碍,而且很喜欢拍照,我们愉快的一起合了影。</h3> <h3>农庄面积很大,种植着大片的林木,还种有桃,梨,苹果,西梅,葡萄等水果及玉米等农作物,养殖了鸡,鹅,兔子和羊等小动物,能拥有这样一个庄园,真真让人羡慕不已!</h3> <h3>大鹅们见到有生人,忙不迭的扎堆跑远了。</h3> <h3>在庄园工作的这位维族大爷,今年已经70岁了,身板相当硬朗,当他用生硬的汉语告诉我们,他是一名拥有30多年党龄的党员时,满脸的自豪!</h3> <h3>此刻正是苹果收获的季节,看准最大的那个,摘下来,跟衣服上蹭蹭就迫不及待的咬下去,脆甜爽口,那就是丰收的味道!</h3> <h3>沾上苹果汁水的手指,被蜜蜂🐝爱上了!</h3> <h3>看看我们收获了什么?!新鲜的大个儿西梅,葡萄(是有点过季了,卖相不太好,但绝不影响它甜香的口感),苹果,香梨,玉米,西瓜一大堆,尤其是西梅太好吃了,超甜啊!</h3> <h3>时近21点,热气渐消,夜幕方才徐徐拉开,秋风略带凉意,我们却被喀什古城热情奔放的夜景撩拨得兴致盎然,全然不顾时差(在北京,此时的我已经洗洗上床了),欣然开启夜生活模式。22点晚饭开席,23:30夜逛古城,次日2点才终于爬回床上啊!</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喀什古城位于市中心,5A景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首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喀什的灵魂”之称。</h3> <h3>喀什古城饱经沧桑,这里有着沉淀的历史,有着不变的文明,更有着千古的痕迹,是体验波斯异域风情的新疆著名景区,免费开放,游览下来约两个小时左右。</h3> <h3>我们今天看到的喀什古城,是2010年后改造过的,住有二十多万居民,有着繁华的街道和商铺。</h3> <h3>城内居民房屋大门都很有民族特色,墙上多有各色花饰,错落有致,门前摆有几盆绿植,清新淡雅。</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说,老城里的民居是允许游客进去游览的,而一般民居若家门前的两扇门都打开,则代表男主人在家;若看到只有单独的一扇门打开,则表示只有女主人在家;而要是看到大门前挂了布帘,则代表现在家中正有客人来访。行走在老城中,观察着那一扇扇各异的大门,感觉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h3> <h3>据当地朋友说,这把大壶的样式是传统维族以前用于沐浴时使用的。</h3> <h3>街边沉醉在自我世界中的歌手。</h3> <h3>见我拍照,街头帅气的小哥友好地对我展开微笑。</h3> <h3>在古城东北角的高台之上有一个“耿恭祠”,相传是清朝左宗棠手下大将刘锦堂当年驻守喀什葛尔,出于对东汉戍边校尉耿恭“疏勒拜泉退匈奴”事迹的崇拜敬仰,下令在此修建,以便后人对英雄的纪念。我们当地的朋友恰好也姓耿,不知跟这位大英雄有没有家族渊源啊!</h3> <h3>古城掠影</h3> <h3>阿凡提大叔不是应该弹个“都它尔”吗?这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h3> <h3>第三天,时差终于倒过来的我,九点才起,心心念念的古城开城仪式肯定看不到了,从酒店出发,信步闲庭,逛到了古城外面的江库尔干巷和高台民居。</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库尔干巷是一处保存完整的维吾尔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街区,维吾尔语意为“生命的堡垒”。相传公元75年东汉时期,当时的东汉大将耿恭被任命保护疏勒,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由于作战时日过长,城内生活用水紧缺,耿龚为了解决困境,带领军民凿井止渴,解决用水问题,也战胜了匈奴,留下“疏勒拜泉退匈奴”的千古佳话。后来人们就把他凿井的地方命名为“生命的堡垒”,也就是今天的江库尔干巷。走进老城迷宫般的巷道中您可以看到很多独具特色的建筑,进入居民家中家访,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高台民居也是千年老城的一部分,它位于喀什老城东南段地势最高的黄土高崖上。在这里有一条居民小巷,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街道一边是繁华的现代都市,另一边是建在高台上参差错落的黄土建筑,形成强烈反差,身临其境,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文化古城独特的魅力所在吧!</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维吾尔族对家和故土非常的眷恋,家族人每增加一代,就在祖辈的房子上加盖一层,或者向四周加建,依势而建,没有规则,一代一代形成了房连房,楼靠楼,层层叠叠的格局。</h3> <h3>我现在游览的高台民居不是喀什拥有几百年历史的高台民居,那个古老的高台民居曾经是阿富汗电影《追风筝的人》拍摄地,据说拍摄时阿富汗正发生战争,就选在了与阿富汗城市喀布尔相似的喀什高台民居拍摄。那里饱经风霜已经破破烂烂了,目前正在修复中,没有开放。</h3> <h3>另一个角度观看耿恭祠</h3> <h3>下午我们准备前往和田玉石大巴扎,请看《喀什·印象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