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font color="#167efb">大自然的魅力是無窮大的,一幅幅壯麗山河就是它的最好佳作。中國古代的人類也堪稱奇跡的造物主,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創造出許多震古鑠今的偉大工程,這些偉大工程在現代人看來甚至很難想像和完成。</font></h5> <h3> <b>今天,就讓我們來數一數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堪稱經典的偉大工程。</b></h3><h3><b><br></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一、北京故宫</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最大規模的宫殿建築群</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朝最大的皇家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場所,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b>1961</b>年,經國務院批准,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1987年</b>,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b>世界文化遺產</b>名錄。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始建於永樂四年,主要以南京故宮為參照,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舊稱紫禁城,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裡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宮內有雄奇瑰麗的建築和藝術珍寶,成為中外旅遊勝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故宮以大殿為中心,總面積大約72萬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宮殿總共有70多座,房間更是多達9000多間,故宮可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且最為完整的結構古建築之一。且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排在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前面。</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h3> <font color="#167efb">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紅牆、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故宮是一座長方形城池,長約960米,寬750米,周圍有高達10米的城牆,而城外還有約52米左右的護城河。城內分為內廷和外朝。內廷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也就是皇帝與皇后的正宮。外朝則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裡是國家舉行一些大典禮的地方。</font></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9b9b9b">▲簷梁繁麗,飾器精巧,細節之處彰顯皇家之氣!</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古建築典範</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二、靈 渠</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說起靈渠,在運河史上可謂是一大工程。靈渠位於現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在古代有好幾個稱謂,比如說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它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在<b>公元前214年</b>開始使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號稱“<b>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b>”。</font></h3><div><br></div> <h3> <b> </b><font color="#167efb"><b>靈渠</b>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佈<b>華東華南</b>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b>靈渠雖經歷代修整,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b></font></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三、樂山大佛</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font></h3> <font color="#167efb"><b>樂山大佛</b>,又名淩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b>71</b>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餘公里。它是依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大佛,始鑿于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90餘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b>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b>"之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br></font> <h3> <font color="#167efb">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樂山大佛”是後人對這座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的大佛的通稱。<b>建造于唐代</b>的這座大佛,真實的官方名稱卻一直是迷。事實上,根據後來諸多專家考察證實,這座被稱為“樂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實官方名稱應該是:<b>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b></font><br><br></h3> <h3><br></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四、都江堰</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年代最久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font></div> <h3>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b>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b>,<font color="#ed2308">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font></h3><h3><br></h3> <h3> <font color="#167efb">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b>馬可•波羅</b>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余日抵成都,遊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說:“<b>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b>”</font><br><br></h3> <font color="#167efb">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br> </font><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五、敦煌莫高窟</b><b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上規模最大、内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font></h3> <h3>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阳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麦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h3> <h3> <font color="#167efb">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font><br></h3> <h3> <font color="#167efb">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廟遺址之一,被譽為“沙漠中的美術館”和“牆壁上的博物館”,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font><br></h3> <h3><br></h3> <font color="#167efb">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例如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六、秦始皇陵</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最大,最神秘的帝王陵墓</font></h3> <h3> <b> 秦始皇陵</b>,建於西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08年才完成,一共花了39年的時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墓。充分體現出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能力。</h3> <font color="#167efb">秦始皇陵,顧名思義,就是秦朝皇帝嬴政的陵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面裡出土的兵馬俑可謂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font> <h3> <font color="#167efb"> <b>秦始皇兵馬俑</b>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隊開赴發掘現場。隨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也前來支援,他們在965平方米的試掘方內清理出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通過試掘和鑽探,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內含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8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font>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七、京杭大运河</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font></h3> <h3>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經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浙江,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7千米。</h3> <h3> <font color="#167efb">漫長的歲月裡,京杭大運河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從西元前486年始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并且使用至今。</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八、恆山懸空寺</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鬼斧神工“奇、悬、巧” </font></h3> <h3><font color="#333333">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於西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建築極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br></font><br><font color="#167efb"> 懸空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font><br></h3> <h3> <font color="#167efb"> 懸空寺呈“一院兩樓”般佈局,總長約32米,樓閣殿宇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兩座雄偉的三簷歇山頂高樓好似淩空相望,懸掛在刀劈般的懸崖峭壁上,三面的環廊合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棧道飛架,各個相連,高低錯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幾根大約碗口粗的木柱支撐,最高處距地面50來米。其中的力學原理是半插橫樑為基礎,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欄杆、上下樑柱左右緊密相連形成了一整個木質框架式結構,也增加了抗震度。</font><br></h3> <font color="#167efb">殿樓的分佈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佈局緊湊,錯落相依。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簷有單簷、重簷、三層簷,結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font> <h3><br></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九、趙州橋</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中國第一石拱橋</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作"大石橋"。<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h3></h3> <font color="#167efb">趙州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br>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榮獲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它是中國第一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font><br> <h3> <font color="#167efb">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font><br></h3> <font color="#167efb">該橋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河北民間將趙州橋與滄州鐵獅子、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並稱為"華北四寶"。</font> <font color="#167efb">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橋高7.23米,兩端寬9.6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font>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十、大雁塔</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font></h5> <h3><font color="#010101">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font></h3> <font color="#167efb">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font> <h5>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杜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h5> <h5><p><br></p></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十二、</b></font><b><font color="#39b54a">釋迦塔</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國第一木塔</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现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font></p> <h3>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西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h3> <h3> <font color="#167efb">中國第一木塔,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高達67.31米,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 釋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應用54種斗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對釋迦塔的評價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築發展上最有價值的座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史典”。</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木塔外觀為五層,實為九層,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從外部看是斗拱平座結構,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從內看則是堅固的結構層。這些暗層大量使用斜撐構建,保證了結構剛性。由柱頭枋構成的閉合木框起著圈梁作用,木塔的結構體系如一個剛性很強的八邊形套筒,其中斗拱起著關鍵的穩定作用。<br> 第一層立面重簷,以上各層均為單簷,共五層六簷,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簷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簷。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複梁式木架。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font><br></h3> <h3> <font color="#167efb">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font></h3><h3> <font color="#167efb">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刹。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br></font></h3> <font color="#167efb">應縣木塔共使用斗拱 54 種、480 朵,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之最,堪稱“斗拱”博物館。斗拱由多個小型木塊鋪疊而成,可以承上啟下,連接各層柱、梁、枋,也可以懸挑屋簷。當大風、地震來臨時,斗拱就像一個可松可緊的彈簧,可以吸收動能,保護主體結構不受侵害。</font><br> <font color="#167efb">屹立千年,風雨不倒。純木結構的建築,或因天災,或因人禍,很容易在千年的時光中灰飛煙滅。應縣木塔,卻地震不倒、戰火不毀、雷擊不焚,在千年的時光中,歷經磨難,依舊屹立,屹立成建築史上的奇跡。</font><br> <font color="#167efb">千年前,大國工匠便用精湛的工藝,用一塊塊木頭書寫了應縣木塔的傳奇。近千年的時光中,應縣木塔經歷了40餘次地震,200餘次槍擊炮轟,無數次電閃雷擊,無數次風吹雨淋,卻有如神助,安然如昨。</font> <h3></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十三、布达拉宫</b><br></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屋脊明珠,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font></div><h3></h3> <h3> <font color="#167efb"> 布達拉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被稱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薩乃至青藏高原的標誌,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裡,收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和工藝品,同時也珍存著獨一無二的雪域文化遺產。</font><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十四、蓬萊閣</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style="">人間仙境</font></h3> <h3> 蓬莱閣位于山東省煙台市蓬莱市,是一處古建群。蓬莱閣的主體建築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素以“人間仙境”著稱于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内外。</h3> <h3> <font color="#167efb">蓬萊閣,整個古建築群亭臺樓閣分佈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因勢佈景,協調壯觀。整個建築陡峭險峻,氣勢雄偉,朱碧輝映,風光壯麗。</font><br></h3> <h3><font color="#167efb"> 蓬莱閣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已發展成為以古建築群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四种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 、海(黄渤二海)、城(蓬莱水城)、閣(蓬莱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横山、合海亭及黄渤海分界坐標等20餘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娱樂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和休閑度假勝地。</font></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十五、西安鐘樓</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style="">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font></h3> <h3> 西安鼓樓,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内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来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h3> <h3><font color="#167efb"> 西安鼓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頂部为重檐形式,總高36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内有樓梯可盤旋而上。</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西安鐘樓,在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font><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十六、蘇州園林</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style="">世界文化遺產</font></h3> <h3> 蘇州園林占地面積不大,但以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r></h3> <h3><font color="#167efb"> 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吴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蘇州古典園林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其中,拙政園、留園、狮子林等古典園林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十七、万里长城</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世界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font></h3> <h3>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禦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br></h3> <h3> <font color="#167efb">長城象徵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裡山巒重疊,形勢險要,氣勢極其磅礴的城牆南北盤旋延伸于群巒峻嶺之中。</font><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從歷史記載上來看,每個時代修築長城的總長達10萬公里,就放在現代來說,即使有泥頭車和挖掘機,想要修築這樣的長城也是一個不可想像的大工程。</font></h3> <b>萬里長城永不倒,她是中國的一個標誌,更是古代人民的一種智慧的體現。</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關 <b>山海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關 <b> 黄崖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三關 <b>居庸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四關 <b>紫荆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五關 <b>倒馬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六關 <b>平型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七關 <b>偏頭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八關 <b>雁門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九關 <b>娘子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十關 <b>殺虎口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十一關 <b>嘉峪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十二 關 <b>陽關</b></h3><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十三關 <b>玉門關</b></h3><div><b><br></b></div> <h3> </h3><h3><b> 中國,一個如此熱愛并珍視自己歷史的民族,一个凝聚着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民族,呈現出如此的古建築,足以驚艷全球。</b></h3><h3><b><br></b></h3> <h3><font color="#39b54a"><b> 篇幅關係,掛一漏萬,只能到此為止,暫且告別……</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End> —</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h3><font color="#808080">老工收集整理</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來源</b>:中國經濟網、人民日報微博、中國國家地理</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供交流學習使用(非商业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