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憨发少年狂,自驾神游万里疆<9>

孙三

<h3>文字:李性刚</h3> <h3>自驾游美篇之九——老家河南、卧龙岗、三峡大坝、昭君故里、神农之巅</h3> <h3>改道返程</h3> <h3>  离开瑷珲古城,当晚入住齐齐哈尔市。原计划是从齐齐哈尔返回内蒙古,继续取道向西,再次驶过兴安盟首府乌兰浩特,穿越锡林郭楞大草原,经呼和浩特,穷尽最西端的阿拉善盟,游历老子修行地居延海和巴丹吉林沙漠,尽赏额济纳旗的胡杨秋色之后,经宁夏、甘肃、陕西方向返程。无奈汽车行驶里程已经近万,碍于车况、安全等因素,当晚食宿锡林浩特市,商定取消继续西行的计划,于次日改道向南,绕过京西,经保定、石家庄,当天行驶千余公里,直奔郑州市区的4S店实施车辆的例行保养。</h3> <h3>老家河南</h3> <h3>  河南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众多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地。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吸引并牵动着每一位游子思乡念故的心。“老家河南”历来成为海内外华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省会郑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被誉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38处,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等等的主要枢纽。“郑州价格”被公认为世界粮食生产和流通所遵循的指导价格。</h3> <h3>二七纪念塔</h3> <h3>  “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在千余万人口的郑州市,几乎无人不知道全市的这个标志性建筑。“二七塔”全称为“二七大罢工纪念塔”,是为纪念发生于1923年2月7日,从郑州到武汉的京汉铁路工人全线大罢工以及为此而死难的革命先驱,于1971年建设的仿古14层双身连体塔。<br></h3> <h3>郑州人民公园</h3> <h3>  “老家河南”卧龙岗下的社旗县也正是笔者的祖籍地。既然老家成为本次万里自驾游的返程必经地,不顺道回去看看,情理上说不过去。因为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亲人们不仅仅曾经养育过我,现在还有三叔一家数十口子兄弟姊妹住在那里。当弟弟李性山得知我将要路过且因为集体出行不便回村时,亲率弟妹和女儿以及表侄儿等驱车数十公里,早早来到社旗县城与南阳市的岔路口,等待几个小时,才终于接到了我这个已经与他们几十年未能谋面的哥哥的到来。宴会上,少不了觥筹交错,互叙别情,相祝安好!<br></h3> <h3>老家社旗县城的早晨</h3> <h3>父亲1917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前赵村(后划归社旗县),17岁时被祖父送进不远的镇上药铺当学徒。抗日战争开始后,20岁的他凭着血气方刚和一腔正气,为了保家卫国,独自离家出走,扛枪打鬼子去了。1942年,父亲被送入中央军校一分校受训。在1944年7月的广西桂柳会战中,他奉命带兵阻击日军而双腿负伤,被送入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接受治疗。抗战胜利后,作为荣誉军人,父亲被送到驻湄潭县永兴的军政部临时教育休养院第17分院,简称17临教院疗养。遵义解放后,17临教院撤销,人员遣散。父母先在遵义做小生意维持生活,后变卖了本就不多的家产做路费,于1951年3月初出发,两个孩子搭乘去綦江的盐运牛车,父母步行至重庆上船,一家老少四口,终于在45天之后,完成三千里归途,回到了河南老家。<br></h3> <h3>  由于错过了土改,没分得土地,只能挤占父亲的两个弟弟家分得的土地共同生活。民以食为天,无地无粮源,如何能过活?一家人又分三批先后返回遵义。1955年初,母亲带着哥哥和在河南出生的妹妹先期回遵,靠帮人为生。没有路费,父亲将我留给二弟,我叫爹,于次年独自一路讨饭,徒步三千里且途中染疾,到遵义当晚就生命垂危。母亲忍痛将回遵义后出生的仅5个月的妹妹送人,趁着哺乳期,给遵义四中一位老师家喂孩子挣钱为父亲治病。1957年发大水,遭遇粮荒,爷爷和未婚的二叔带着我,在沿途各地民政救助下来到遵义,一家人实现了小团圆。之所以只是小团圆,因为一个妹妹送人了。</h3> <h3>  屈指算来,1949年出生,还在牙牙学语,念着“汽车来了走般般(边边)”的我,两岁时随父母回老家河南,到1957年秋返回遵义,共在河南生活了6年半。听大人说,父亲送母亲和哥哥妹妹离开的那晚上,我回家看到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都不在,觉得不对劲。先是到处乱找,全村凡是知道的,去过的亲戚熟人家,都跑遍了。到后来,那个哭哇!弄得一家人无法入睡。后来看到爸爸回来了,当得知妈妈、哥哥和妹妹确实是走了,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嚎啕……随后几天一句话都不说,像害过一场大病似的。</h3> <h3>  我在河南生活期间,在父母先后离开的两年内,是明确跟着爹的,但也得到了姑姑和三叔两家无微不至的亲切关照,直到9岁时离开回到遵义。那段往事不堪回首……</h3> <h3>游览南阳卧龙岗景区</h3> <h3>  卧龙岗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躬耕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和“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龙岗位于南阳市西4公里处的八里岗,因岗岭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而得名。其中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一座。景区内完好保存着元、明、清各代建筑物和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通以及若干匾额、楹联等,收录有岳飞亲笔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和《还我河山》石刻。武侯祠大门悬挂着于右任所题“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楹联。从山门至主体建筑的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传说而兴建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等纪念性小品,号称卧龙十景。</h3> <h3>坐船游览长江三峡大坝</h3> <h3>  由于到得相对晚了些,没有获得三峡大坝主景区的游览券,也就无缘登上位于坝头的185观景平台,不禁稍觉有些遗憾。</h3><h3>但乘坐游轮绕三峡库区一周,除了泄洪场景无缘得见外,也别有一番风趣。尤其是游轮驶近大坝转弯之时,整个大坝一览无余地尽收眼底,照样带给游客“当惊世界殊”的惊喜,令人荡气回肠。 </h3><h3>所谓185观景平台,是以与大坝坝顶等高的海拔高程185米而得名。登上185米观景台,可以近距离俯视雷霆万钧般的泄洪巨流被踩在自己脚下,更显得无比壮观。白浪滔天的泄洪流与远处的平静江面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动美与静韵交相辉映的美感。</h3> <h3>王昭君故居</h3> <h3>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在去往神农架的路上,能顺道参观昭君故里,是此前没有预习到的额外收获。史书所称的西汉南郡秭归人王昭君即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又名王家湾、昭君村。村中有粉黛林、佳丽岛、浣纱处、彩石滩等20余处胜迹,是展示昭君遗址遗迹及汉代宫廷仕女文化的旅游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以民间女子身份选入宫廷的王昭君于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被汉元帝赐给主动来朝的匈奴单于呼韩邪为妻。与呼韩邪共同生活3年,生下一子。呼韩邪去世后, 昭君曾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其“依游牧民族继婚制,复嫁呼韩邪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11年,育二女。</h3> <h3>  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所谓“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王昭君心怀和亲使命,登程北上,一路沙尘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形象,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由此成为昭君的雅称。离开故土,远嫁匈奴的王昭君,当年行至黄河渡口,望着滚滚河水,心中不胜凄凉,禁不住回头望着家乡发呆,泪水滑过脸宠。但一想到自己此去的使命,她毅然扭过头,冒着刺骨的寒风,克服迢迢千里征程,终于把汉朝的诚意和中原的文化带给匈奴,加强了民族团结,使汉朝与匈奴熄灭了持续50年的边塞烽烟,开创了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祥和局面,成为西汉末年的一位和平使者,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为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佳话。</h3> <h3>  王昭君墓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依大青山、傍黄河水,被后人称为“青冢”。解释为: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2013年为昭君墓立有新碑,碑首篆额“流芳百世”,蒙汉双语碑文:“头枕大青山,脚登雁门关,玉手嬉桑干,泪眼望长安。”碑体镌刻王昭君线雕肖像。</h3> <h3>姊归不是四川的,所以昭君不应是川妹!</h3> <h3>游览神农架风景区</h3> <h3>被称为“华中屋脊”、“神农天园”,有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景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公园等多项桂冠,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网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神农架景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横亘于长江、汉水之间,东接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西邻重庆市巫山县,南濒三峡,北近武当,相传因上古神农氏在此搭架上山采药而得名。景区内千山万壑,高岭深谷,峰峦迭翠,林木茂密,天生成一幅幅迷人的山水长卷,一个个诗画长廊,是一个原始、神秘,以森林生态为主的旅游区。主要景点有神农顶、风景垭、板壁岩、金猴岭、大小龙潭等等。<br></h3> <h3>猜猜看这些是什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