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憨发少年狂,自驾神游万里疆<8>

孙三

<h3>文字:李性刚</h3> <h3>自驾游美篇之八——中国冷极、北极、黑河、瑷珲篇</h3> <h3>  从满洲里去往漠河北极村,可分为自然景观和路况截然不同的两个行驶区间。第一区间为草原行。草原地形虽有起伏,但柏油路宽阔平直通畅,一直沿着中俄边境前行至根河县城。第二区间为林区行。过根河县城后,开始穿行于大兴安岭林区,非但不是高速公路,就连林区公路都受到冻土层影响,200多公里全是起伏不平的波浪式路面,超过40码,便会把汽车抛起老高,方向很难把握。然而,穿行于古老浩瀚的大兴安岭林区,自然景观却是美不胜收。</h3> <h3>中国冷极在根河 </h3><h3> 黑龙江省漠河县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都地处北纬50度左右,两地相隔300余公里,处于相同气候带。但气象资料却显示,根河市全年平均气温为-5.3℃,历史最低温度为-58℃,全年无霜期只有70天,冻结期则有210天以上,取暖期长达9个月。因此,根河正式被专家认定为“中国的冷极”。</h3><h3></h3> <h3>  “中国冷极点”、“中国冷极村”和具有食宿接待条件的“中国冷极人家”都位于根河县金河林业局金林林场内,距根河市区约55公里。</h3> <h3>中国冷极点雕塑</h3> <h3>  经查阅资料,漠河的最高海拔1397米,平均海拔600米。而位于根河市大兴安岭北部最高峰的奥克里堆峰海拔却高达1523米,全市平均海拔1000米。看来,根河的寒冷原因主要是海拔高于漠河。那么,为什么过去连地理教材上都写着“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漠河县”而不提根河呢?</h3><h3>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与根河市1994年才设立,以前只是个小镇,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所致。而漠河不但作为中国版图的最北端,甚至地理教材上都堂而皇之地写着,人们更有理由认可它是中国最寒冷的地方。随着根河市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中国冷极”作为它的标志性代名词将会被更多人所接受。</h3><h3></h3> <h3>去北极村的途中在满归住了一宿,这是满归的清晨</h3> <h3>满归去漠河途中景观,美极了!</h3><h3>有诗曰:</h3><h3>松涛千里走兴安</h3><h3>南北三江水草宽</h3><h3>岭下骄阳山上雪</h3><h3>云中乐见九弯盘</h3> <h3>漠河北极村</h3><h3> 只有游览过漠河县北极村,才更加理解中国最冷地区是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岭脊地区,曾创造过最低温度记录的根河、伊图里河和图里河三角区域,而非漠河县的北极村。</h3> <h3>此前曾听介绍,中国的这个北极村在夏至前后,每天24小时几乎都是白昼。午夜向北眺望,天空泛白,既像傍晚,又似黎明。如果有运气,还可以看到绚丽恢弘的北极光。我们深秋到达,这种极昼的自然天象倒不奢求得见。但有些感到意外的却是秋阳高照,暖暖融融,连雪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深秋的北极村霜染群山,彩叶缤纷,犹如天公用彩笔绘就一般。烟波浩淼的黑龙江从北极村边流过,自然画出了中国版图的鸡冠形状,对面就是人烟稀少的俄罗斯。在北陲亭留个影,在俄式农家院观赏民风俗情,在神州北极等景点驻足静思,看看能否找到“北”了,确实能让人流连忘返。<br></h3> <h3>中国版图的鸡冠标志</h3> <h3>北字长廊</h3> <h3>中国版图的鸡冠处界碑</h3> <h3>我终于找到北了!</h3> <h3>黑河市<br></h3><h3>黑河市是黑龙江省辖市,地处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西岸,是4374公里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与俄联邦主体首府相对应的距离最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开放最早的边境城市。1989年2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黑河召开全国行业会议,作为旗下分支社总经理,笔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乘车从冰冻的江面上驶过,对隔黑龙江相望的俄方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进行了2天的观光参访。 </h3><h3> </h3><h3>江对面就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h3> <h3>黑河市的黑龙江畔</h3> <h3>黑河边境区</h3> <h3>参观爱辉历史陈列馆</h3><h3>瑷珲古城即现在的黑河市爱辉区,是黑河市委、市政府驻地。《中俄瑷珲条约》于1858年5月28日,在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即坐落于黑龙江畔的瑷珲古城签订,其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并建有爱辉历史陈列馆。 </h3><h3>《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主权蒙受重大损害的耻辱性条约。其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当事人,但在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h3> <h3>爱辉段黑龙江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