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憨发少年狂,自驾神游万里疆<7>

孙三

<h3>文字:李性刚 </h3><h3><br></h3> <h3>自驾游美篇之七——呼伦贝尔篇</h3> <h3>呼伦贝尔大草原<br></h3><h3> 告别美丽的阿尔山,继续驱车进入我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有着“最纯净草原”之称、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是位于祖国雄鸡形版图右上方,被誉为“北国碧玉”的地方。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两大湖泊。在几千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滋养下,这里莺飞草长,牛羊遍地。一眼看去,草原与天幕连为一体,不由得使人想到古人那脍炙人口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不朽诗句。</h3><h3> 正是仲秋时节,奔驰在美丽、富饶、神奇,一望无垠的淡黄色大草原上,才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蓝天”和“净土”。蓝天白云下,牛羊犹如珍珠撒,牧民扬鞭策马,驰骋狂奔的英姿随处可见。曾一直向往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一游。想象着这里的茵茵碧草,群群牛羊,湛湛蓝天和悠悠白云。可是,却从未深究过呼伦贝尔之名因何而得。直到那晚入住一个名叫罕达盖的草原小村庄,才得知,关于呼伦贝尔草原之名,还是来自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h3> <h3>  秋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更是一片金黄世界。高速公路直伸向草原纵深。牧人一边放牧,一边忙着为牛羊准备过冬饲草。割草机在金色的草滩上往复,将割下的草自动成捆。微风吹来,草原翻卷着层层波浪,草捆散发着沁人馨香。</h3> <h3>大草原深处的呼伦湖</h3> <h3>  呼伦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内蒙古第一大湖,位于呼伦贝尔市西端与满洲里市之间,成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大美景。站在湖边,一眼望不到边。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南部边缘,属于中蒙两国共有湖泊,大部分在蒙古国境内。</h3> <h3>  说不清多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名叫呼伦的美丽姑娘与英俊的小伙子贝尔相爱了。白灵鸟为他们高唱赞歌,成群牛羊为他们噙来鲜花祝福。可谁知好景不长,一个雨过天青、双虹竞娇的傍晚,恶魔突然施放弥天雾瘴笼罩草原河流,吸干草原之水,捉食无数牲畜,还从洁白的毡房里抢走了呼伦姑娘。为了拯救草原众生,夺回心爱的姑娘,贝尔跨上枣红马,张弓搭箭,冲进草原深处寻找恶魔,终因疲惫不堪跌下马来。就在半梦半醒间,贝尔似乎看到了饱受恶魔摧残的呼伦姑娘,已经变成了一朵奄奄一息的小花。</h3> <h3>  为了草原众生,为了呼伦姑娘,在拼杀中,贝尔谎称如果妖孽头上的两颗明珠能给呼伦一颗,便允其愿望,停止这场厮杀。恶魔忘乎所以,立即摘下其中之一递给了呼伦。呼伦原本就知道一颗宝珠就能化作一汪碧水。为了滋润草原,拯救众生,她一口吞下宝珠,瞬间便化作茫茫碧水。恶魔身上少一颗珠子,神力锐减一半,被贝尔一箭射中,倒毙在枯草从中。贝尔看到呼伦化作了碧水,便将缴获的另一颗明珠吞下,顿时在呼伦之南又出现一泓碧水。这对视死如归,把炽热的爱献给草原万物的情侣便永远守护在草原上。乡亲们为了纪念这对恩爱夫妻,便把这两汪湖水分别取名为呼伦湖和贝尔湖。从此,水草丰盈,草原兴旺。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呼伦和贝尔,便把这片草原命名为呼伦贝尔大草原。</h3> <h3>雪白的羊群像潮水般向呼伦湖边涌去,很壮观</h3> <h3>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h3> <h3>  融中俄蒙三国风情于一体,被誉为“东亚之窗”的满洲里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准地级计划单列市,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城市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北部,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1901年,因成为俄国进入中国东北(时称“满洲”)的铁路首站,俄语发音为“满洲里亚”,汉语音译为“满洲里”。现在的满洲里虽然早已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口岸城市,但仍保持着鲜明的俄式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韵依然的感觉。</h3> <h3>满洲里火车站——中东铁路第一站</h3> <h3>俄罗斯边境城市一一红石市一日游</h3> <h3>初到满洲里的国人,大都抱着对俄罗斯边境游的热切期待。但是,边境游成行归来,不是大呼后悔!就是发出“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或者是“出国归来更爱国”的惊叹!<br></h3> <h3>首先来看海关。俄方海关的主体建筑、辅助设施、边检手段、办公条件、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等,与我国相比,至少存在30到50年的时代差距,对比之下,天壤之别。其次是过关人员构成。从海关往来通行的大致是三类人员,一是中国旅游者为主体;二是中方在俄工作人员;三是到满洲里打货返回的俄方小商贩。第三是通关效率和秩序。我们的旅游组团被通知凌晨4点半上车,到海关大约5点过,仅用不到20分钟,几十个人便有序地办理完出关手续来到中俄过渡区的联检大厅。而此时,俄方工作人员尚未到岗,办事窗口仍处于紧闭状态。厅内俄方一侧地面上,俄国人采购来的货物行包横七竖八堆放一地。于昨日进入中方海关的货主们各自抱着包裹,还横七竖八在地上沉睡,鼾声不止。受中方旅游者到来的惊扰,一位俄国老太太从地上爬起,当看到一个小伙子压在了她的包裹上,伊哩哇啦一声吼,抬腿就是一脚。两人随之就在联检大厅厮打起来,小伙子抓破的脸血流不止。可是对于这一切,已经到岗,但尚未启动工作程序的俄方海关工作人员却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早上的通关时间整整花了3个小时,才算是正常进入俄方纵深。</h3> <h3>与满洲里接壤的红石市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缩影,源于1968年矿山开发逐渐成型,并因矿石色彩而得名,人口约8万,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算得上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了。然而在中国旅游者眼中,红石市的现状仅相当于我国改革开后几年的水平,除了几条主干道外,就连公园道路,还都是碎石铺就,汽车过处,尘土飞扬。红石市与满洲里城区相比,仅仅相当于满洲里的一个最最落后破败,亟待改造提升的贫民窟棚户区。 </h3><h3>下午3点结束对红石市的游览回到俄方海关,居然等到晚上9点多才进入中方海关,通过时间不到半小时,即回到满洲里市区。一日游的最大收获有二:一是找到了两国间的发展差距,感受到祖国更加伟大,从而刺激了爱国热情。二是用人民币向随行伙伴以1:8换了几百元卢布,买了几个俄国人作为主食的黑面包和几块巧克力。据说巧克力确实比国内便宜些,黑面包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从这点看,倒是符合当代国人的营养观,尤其是针对“三高”人群。</h3> <h3>红石市的最大教堂</h3> <h3>1901年建成的俄罗斯最早的铁路,现在依旧列车往复,繁忙地运行着。</h3> <h3>红石市公园内的列宁雕塑</h3> <h3>红石市最早的设计者雕塑</h3> <h3>苏联卫国战争留下的武器</h3> <h3>漫步在红石市的街道上</h3> <h3>在红石市用午餐</h3> <h3>边用歺边欣赏俄罗斯姑娘优美的舞姿!</h3> <h3>在红石市的超市里</h3> <h3>在满洲里品尝东北铁锅炖</h3> <h3>满洲里的清晨</h3> <h3>从满洲里去往漠河,可分为自然景观和路况截然不同的两个行驶区间。第一区间可称为草原行。草原地形虽有起伏,但柏油路宽阔平直通畅,一直沿着中俄边境前行至根河县城。 </h3><h3> </h3><h3>第二区间可称为林区行。过根河县城后,开始穿行于大兴安岭林区,非但不是高速公路,就连林区公路都受到冻土层影响,200多公里全是起伏不平的波浪式路面,超过40码,便会把汽车抛起老高,方向很难把握。有诗曰: </h3><h3>松涛千里走兴安 </h3><h3>南北三江水草宽 </h3><h3>岭下骄阳山上雪 </h3><h3>云中乐见九弯盘</h3> <h3>  从满洲里去往漠河的第一阶段,依旧是行驶在大草原上。虽然不是高速公路,草原地形也有较大起伏,但柏油路宽阔平直,一直沿着中俄边境前行至根河县城。</h3><h3><br></h3> <h3>行驶在中俄边境线的公路上</h3> <h3>边境线上</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