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忆(三)70年代内蒙兵的部队生活:打山洞

美友74413458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兵真好&nbsp;!</p><p class="ql-block"> 来部队半年多了又接到战备施工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市往北走十里地的坝口子村就是我们88团的营房所在地,再往北面走就是大青山了,离呼和浩特市北30里地左右的地方,有个叫二道凹的山沟就是我们施工的地方了,也就是中苏防御线上呼市的最后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中苏边境珍宝岛战争后,部队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我所在的内蒙古军区独立30师88团,于1969年10月进入武川县什尔登施工。</p><p class="ql-block"> 二道凹周围的好几个山上到处可见我们二营的部队,那么多人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我们五连四个排,各选一道小沟,随着山坡纵向挖开一道两米来宽两米来深的沟,中间留条一人走廊,两边留像似床铺的土台,顶上搭上席子(芦苇编的)油毡,周围用土把油毡压结实防下雨,土台上放一块草垫,门上吊一块草帘就是一个很好的两人之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清水秀的大青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施工完成的山洞洞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88团团部大礼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88团团部大门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防阵地建设其实就是挖防御山洞。记得当时我们作业的洞口离住的地方也有三、四里地左右,每天上下班带着武器徒步往返在山梁沟谷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工开始分工7个人一组,每组一班8小时,每天24小时昼夜轮换。每人发了一身黄色的军用棉衣棉裤(夏末秋初的时候),一双帆布手套一个安全帽(柳条编的)。作业面2.2米高1.9米宽的一个口,每班掘进60公分深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二道凹的山体里也不知是什么岩石又顽又硬,镐锹根本挖不动,必须使用爆破的方法。上级早就准备好了游锤和游锤架炮钎雷管炸药等工具,一组两个架每架3个人同时工作,留一个替换的机动人。(也是安全员,负责观察顶上掉石头,周围有不安全隐患及时通知大家采取措施。)</p><p class="ql-block"> 36磅重的游锤吊在用20公分宽的槽钢焊的弓型架上,铁锤上拴根绳后面一人拉,掌锤的人手握锤把,半蹲半站甩开大臂挥舞着大锤打炮钎,掌钎的人半蹲半坐拉送着钢纤,一进一出打炮眼,一锤一个白点点,一次一个白印印。作业面上要打9个眼,每眼最浅60公分深。就这样一锤一钎挥舞着36磅重的大铁锤,一天又一天。</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上夜班上到二点左右,班长让我到山下去打一壶水,已经快到炮眼装炸药的时候啦,需要水和胶泥堵塞炮眼口。</p><p class="ql-block"> 我提上水壶带上手榴弹袋(当时战备紧张战士们身不离枪、枪不离身。我们六零炮班除炮外,每人背四颗手榴弹)走到洞口,深深吸了一口气,顿时,感觉呼吸通畅,空气清新、还是生活在大自然里舒服啊。洞外一片寂静,连虫鸟叫的声音都没有,只有暗淡的月光。</p><p class="ql-block"> 我走在没有路的草丛山坡上,一直朝山沟走去。大约两里地到了沟底找到水坑,喝了口清凉的泉水坐在石头上休息。当时19岁当兵半年多,一个人半夜三更坐在荒山野岭的山沟里倒一点也不害怕,感觉比在洞里舒服多了。回想起来在农村插队两年又来部队当了兵,竟赶上吃苦受罪,我的命好苦呀,真是从鸡窝捣到雁窝里来了,当时多想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呀……</p><p class="ql-block"> 突然听到一声枪响一道白光大地照得和白昼一样。奥…是信号弹,连队上课时讲过。当时国际形势紧张,国内阶级斗争,苏联也派空降兵过来侦查情况。我赶紧提上水壶匆匆返回到洞里去。班长感觉到我出去时间有点长低声问了一句,想家了吧,我轻轻点点头继续开始工作。</p> <p class="ql-block">5连4排71年时的部分战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88团六连部分战士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1年时的60班战友</p><p class="ql-block">汪登云、王文聪、王矦信、许晚屯、裴元光</p><p class="ql-block">李守义、李国藩、白云亭 、闫虎则、薛恩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守义、李国藩、白云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坝口子西营房宿舍门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装炮点炮是个又危险又得细心的活,都是班长老兵抢着干,导火索一般是一秒钟燃一公分,计算它的长短决定点炮后跑出来的时间。炸药雷管导火索一样结合不好出现了哑炮,排哑炮就是最麻烦的危险事了,兄弟连队因排哑炮炸没胳膊腿的多的是,有当场石头掉下来砸死的,现在不少战士的忠骨还在大青山的纪念碑下安息着。所以必须和排地雷一样,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抠出来。所以点炮后必须全部人员集中精力听响够9声后才能安全下班。</p><p class="ql-block"> 上班中途炊事班送一次饭,炊事班从住地挑着担子爬山过沟走三四里地的路程,把饭送到洞口起码得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那时候没有保温桶,就用铁皮桶包一块棉布装饭,到地头后挑菜的桶上面已经凝固了一层猪油,饭菜已经凉了。</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出来洞口吃饭时,明亮地方一看全是泥人,因在洞里就点一盏小马灯(煤油灯有个玻璃罩)干活,体内汗流夹背,体外又潮又湿又阴冷,穿着棉衣棉裤在石头上蹭来蹭去都变成红屁股马猴了。战士们互相笑一笑,从挎包里拿出小碗斗里装的两个战备小碗吃饭,不管冷热早就饿了。</p><p class="ql-block"> 部队炊事班蒸的一般都是硬面馍馍,最多的人一顿能吃十四、五个,一般人也吃五、六个,你想体力消耗有多大。吃完饭用地上沙土把碗擦了再用旧报纸擦擦以备下次再用。</p><p class="ql-block"> 平常连队战士的伙食费是每天4毛8分钱,施工时因重体力劳动每天增加两毛钱。虽然又苦又累,但有时能吃到点肉了。</p><p class="ql-block"> 吃饭的中途,听到对面山上有发电机的响声,好羡慕呀!别的连队用上风钻了,咱们还是手工作业。连长听到后说能吃苦的先进连队都是手工作业,我们听了也很开心我们是先进连队。</p><p class="ql-block"> 后来和兄弟连的战友们谈起来,说80多斤重的风钻举起打眼,胳膊困的根本举不久,风钻打眼有的打干眼,钻出来的粉尘呛的气都不好出,一部分吸进肺里时间长了那能不得病。六连六班68年兵付班长肖春胜,和好多战士在部队就因此住院,一辈子落下肺病病根。</p><p class="ql-block"> 再说倒渣吧,山洞掘进百米左右,没有电灯,没有机械排风设备,放炮后烟在洞里徘徊,下组要赶时间完成任务不能久等,推着小平车进去装车倒渣,到作业面后先是呛的咳嗽气短,随后呛的两眼流泪。因放炮用的是硝铵炸药,炸药是用硝铵、柴油、锯沫制成的,爆炸后起了裂变反应,气味难闻蛰人又刺眼。但谁也不吭声,旡怨言,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持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六〇炮班的焦保印班长(内蒙五原县69年兵后提干)常因抢先进入坑道排险,施工三个多月后就得了肺病胸膜炎病住医院了。(一辈子落下病根,现在60多岁早就躺到病床上了)。随着倒渣车的出出进进烟越来越少了,倒完渣,继续打眼放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连四班长李万苓在怀念战友李根合一文中写到,我与根合是同年73年入伍的战友,服役在陆军30师第88团二营六连。因为裁军(六连改成四连)我从营部通信班调到四连四班任班长,与根合为同一个排,部队常年担任国防施工,施工作业以排为单位为一个作业班,因此我俩同为一个作业班。</p><p class="ql-block"> 坑道口挂着八个醒目大字:“多快、高效、安全、低耗”,为部队施工准则。不论官兵不论刮风下雨,夏有三伏冬有三九严寒每天24小时,四个排就是四个作业班,每六小时更换一次,天天如此从不间断。</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为了赶进度,团长进了坑道一呆就是十几天,更不用说营、连、排、及士兵了。我们部队从1969年至80年代历时20年的时间里,住在荒山野地里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整天打眼放炮,整个大青山上几乎都有战士们的身影,留下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与泪水。为了排险伤胳膊断腿的事故时有发生,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李根合(河北肃宁县人)就是其中的一名。1976年4月28日早上4点,我作业班与往常一样照常接班,当时排长进了集训队,我与安全员杨洪河(河北沧州市沧县人)首先进入坑道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战友们随后也陆续进了坑道。</p><p class="ql-block"> 距坑道口十几米处上方突然掉下来一块大石头,只听根合用乡音喊了声:“我娘啊”,大家低头一看都惊呆了,根合被石头压在了下面。我马上命令快、快、把石头搬开,李根合被救了起来。张明龙,我同乡(河北献县人)膀大三粗的大汉,背起根合跑出了坑道,及时地送往253医院。</p><p class="ql-block"> 送走根合后,我们用工具把大石头分成好多块,当往车上抬时四个人才勉强抬上一块去,试想这石头有多重,回忆起来好后怕呀。</p><p class="ql-block"> 根合住院的第二天噩耗传来,正值五一劳动节,战友们心情无比沉重,没有一点节日欢心的气氛,相反,战友们哭声不止。根合牺牲时年仅19岁,为了国防事业永远的留在了大青山上。</p><p class="ql-block"> 根合追悼会在团部大礼堂举行,因施工紧张,山上连队里只去了几位代表参加。我为根合的骨灰盒持枪站立了最后一次岗。不知是痛惜还是怀念,追悼会后我几天都不能入睡,当时心上刀绞一样痛,至于悼词念了什么,我一句没听着,根合为人忠诚厚道做事稳重,训练也很刻苦,工作积极上进,与战友和气,我很怀念他。</p><p class="ql-block"> 后事是由时任副连长马文馥(河北青龙县人),给养员李如春(河北青县人)陪同根合父亲将骨灰送往家乡安葬。</p><p class="ql-block"> 当到北京转乘时,北京站人员说什么也不许让骨灰盒过站,马连长不知向人家说了多少好话,如春抱着骨灰盒在站外足足站了两个多小时,几经周折重新包装才勉强上车 。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连队当时也拿不出像样的东西给李家,给了老人一麻袋大豆,一只黄羊。《在大青山小井沟时(80年代初)一场山洪一次事故一下死了六个人,指导员孟宏照的抚恤金是400元,战士200元》。</p><p class="ql-block"> 李根合的抚恤金是130元钱,当时他爹接过钱时说:“我儿子的命还不如我家一年养一只猪的钱。到了家乡,在马连长的协调下生产队(当时很穷)把留做种子的小麦给了一袋就算了了,真让人心寒。当时国家穷我们可以理解 。</p><p class="ql-block"> 李根合的哥哥也当过兵,和马连长一起协作跑民政局和有关部门,多方周折,最后总算把根合弟弟安排在水泥杆厂上了班。</p><p class="ql-block"> 事已过去四十多年了,象讲故事一样,实际这是真实写照,没有半句虚言。</p><p class="ql-block"> 在施工的过程中,天天在与死神打交道,战友们天天在洞中每时每刻都在吸食石头粉尘、炸药烟雾,有很多战友,肺病、风湿、伤、寒、腿病早已显现出来,都闹了病根。因为我们是军人,保家卫国是军人的神圣职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上级一声令下都是随时准备为国家献出生命的一个群体。</p><p class="ql-block"> 47年过去了,在我们青春年华的时候,能为国家和人民作点贡献,又历练了精神意志,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和荣幸。回想起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当兵光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李国藩、山西兴县人,1952年出生。1968年12月26日至1970年12月22日插队,1970年12月23日至1976年03月15日当兵,1976年11月至1982年06月在兴县武装部工作,1982年07月至1993年兴县物资局工作,1993年至2008年下岗,2008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稿&nbsp;&nbsp;&nbsp;李万苓&nbsp;&nbsp;&nbsp;马文馥&nbsp;&nbsp;&nbsp;白云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写于2019年10月17日(文中真人实名真实记录)</p>

根合

施工

战友

连队

战士

作业

当时

大青山

坑道

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