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司令部——秋林(原创)

明朝牵马人

<h3>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以无畏无惧的英勇气概,率领八路军从陕西韩城芝川渡过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深入中条山开辟抗日根据地。可是阎锡山第二战区,守不住自已的家园,连吃败仗打,无奈之下,从山西吉县退过黄河,将长官司令部驻扎到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宜川县秋林镇。秋林镇位于宜川县西距县城15公里,东临黄河壶口瀑布30公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机关总部所在地。</h3> <h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和地方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划入各战区。1937年8月22日和10月2日,西北红军和南方各省游击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又称第18集团军)、新四军,分别划归第二、三战区建制。</h3><h3>1937年第二战区的划分是以山西察哈尔两省,也经历了东条山争夺战等激烈战役。另外在兵力部署方面,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兵力包含了第6集团军(杨爱源)、第7集团军(傅作义)、第18集团军(朱德)及预备军。</h3> <h3>八路军于1938年在午城、井沟伏击日军,取得了胜仗。日军来势汹汹,朱老总就被赋予了指挥山西东南方面所有中国军队的权力,除了我们自己的八路军以及决死队,朱老总还指挥着曾万钟的第3军、李默庵的第14军、高桂滋的第17军、赵寿山的第38军、李家钰的第47军、武士敏的第98军,还有朱怀冰的第94师、王奇峰的骑兵第4师等部队。他此时能指挥如此多的部队抗击日军,主要还得感谢一道禁令——不准山西抗日军队的一兵一卒越过黄河,必须全部在敌后坚持进行对日作战。</h3> <h3>  秋林二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共有窑洞36孔,是陕西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h3><h3>全面抗战爆发后,进入1938年的4月时,中国军队虽拼死抵抗但却节节败退的情况下,1938年日本侵略军围攻吉县,-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阎锡山率部同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等于3月20日由小船窝西渡黄河,驻扎秋林镇,主要机关单位驻扎达数年之久。1939年12月6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在此与阎锡山调解新旧军武装冲突。1940年2月25日,党中央派留守处主任肖劲光和八路军副参谋长王若飞在此地同阎锡山进行谈判。1939年3月,臭名昭著的“秋林会议”在此召开,拉开了阎锡山公开-的序幕。目前,该旧址保存完好。</h3> <h3>阎锡山开始进驻宜川秋林镇居住期间,首先修通了宜川到韩城的公路,当时叫韩宜公路。而大岭以西属宜川,以东归韩城行政区,两面是韩宜军用公路的最难修筑段,山峰陡峭,林木茂盛,石头坚硬,施工难度大。为了打通战备通道,固保千里黄河堤防,不惜一切代价,历时3年,动用两支部队,耗资巨大。</h3> <h3>朱德总司令与阎锡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