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说教为启发

望美人兮天一方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化“说教”为“启发”</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读后感</h3><h3>&nbsp;&nbsp;&nbsp; &nbsp;&nbsp;昨天晚上得知班里的一个叛逆男孩小恒,仅仅一个礼拜内翻墙出校旷课无故请假,不考试不做作业等问题频出,而且还说不了他,叫他写总结反思,结果第二天就不来了。</h3><h3> 听起来的确是很糟糕。</h3><h3> 面对叛逆的孩子,我们老师该怎么办?这一下子让我陷入了困境。想起上一次我便碰了这颗钉子。一次,我让学生订正月考卷子,唯独他没有做。</h3><h3> 再确认后我便点了他名字,随着他站起来后拖着长长的音问说的那句“那是站着补,还是坐着补”,便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h3><h3> 下课后我找他聊,结果糟糕地发现他卷子丢了,前些日子还被停课过,伶牙俐齿,却言行不一致。我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块不好啃得骨头,怎么办?</h3><h3> 幸运地,最近跟着我们21天终身成长营打卡,接触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两本书,我明白了对待叛逆的孩子,我们要千万克服去不断批评、否定和说教的冲动。</h3><h3> 于是我脑海里不断闪过樊登老师给我们举的三个例子:“打人”“不喜欢”和“捉弄人”三个对话范例。</h3><h3> 这三个范例都是解决孩子与别人的矛盾问题,而我要解决的是他的行为和学校纪律的冲突问题,并非完全一样,可也有可操作性的借鉴作用。如多问“感受”、“为什么”、“如何”“怎样”“后果是什么”。</h3><h3> 于是今天,趁早读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把他从位置上请了出来,引到了办公室,还恭敬地请他先坐下。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与他交谈的诚意,从中提升他的自尊水平,他对此时不时掩嘴笑,我知道我的第一步成功了。</h3><h3> 第二步是最关键的,是如何沟通。于是我便开始采用“表扬+为什么+如何”的谈话模式展开。</h3><h3>“从考卷上,你写的字很不错,已经超过班里不少同学了,看着很舒服。” &nbsp;&nbsp;&nbsp;&nbsp;</h3><h3>“是吗?我还写得有点赶,因为不知道要写在答题卷上,有人提醒了我才知道。”</h3><h3>“也就是,你可以写得更好是吗?嗯,很不错。昨天语文课代表拿卷子来跟我说我们班的恒上次生物没有考试,这次语文不知道有没有,我一听就绝望,说那肯定没戏。没想到还是改到了你,可见你对语文这本学科的尊重,我很感动。”</h3><h3>“嗯,毕竟语文是门大学科,有我们中国的灿烂瑰宝嘛,所以应该尊重的。”</h3><h3>“从你这句话中看出你很明理的。只是听说你曾翻墙出校,旷课,无故请假,为什么?”</h3><h3>“因为我觉得我比我同龄人成熟,有思想,而且我曾休学,在社会上打过工,闲的时候跟着别人去酒吧,听过有人干掉了店长自己当店长等的故事。”</h3><h3>“你是说你了解更多社会黑暗的一面……”</h3><h3>“是的,所以我想把我的思想好好利用下。”</h3><h3>“能具体点吗?你指的思想是?如何利用?”</h3><h3>“我的思想是好好跟我的同学交朋友,最好达成一片,互帮互助。”</h3><h3>“对此我完全认同,那你觉得你翻墙出校,旷课,无故请假,同学们会怎么看你吗?”</h3><h3>“他们一定会觉得我在混日子,流里流气的。”</h3><h3>“那有什么办法才能不仅跟同学打好关系还能让自己有收获?”</h3><h3>“好好学习。”</h3><h3>……</h3><h3> 整个过程,我对这个叛逆的孩子,没有否定,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控制自己想帮他解决问题的欲望,顺着他的思路,引领他思考,帮助他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h3><h3> 这就是启发教育。在他转身离开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h3><h3> 感恩好书给我带来的启发!</h3><h3> 感恩我们一群有正能量的书友们的陪伴!</h3><h3> 感恩好学的自己!!!!</h3><h3> 加油吧,继续我们的探索路程,愿明天更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