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片”嘉绒的服饰文化符号

嘉绒大叔

<h5><b>  嘉绒地区服饰自成一体。其中最具一致性和标志性的是一种当地人称着“三片”的女子服饰。所谓“三片”即搭在头顶的头帕和系在腰间的前、后围腰。</b></h5> <h5><b>  “三片”属女子便装。从布料上看,有棉布和平绒两种;从颜色上看,有黑、白两种,以黑色为主,白色仅在个别地区用作头帕;从装饰上看,有绣花和素色两种。由于地区的不同,各地略有差异,以丹巴最为典型和著名。其实在丹巴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是这种差异一般不容易被外人轻易发现。但这种差异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们只需从“三片”的色彩、绣花图案或穿戴方式上,便能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年龄大小,来自何方。</b></h5> <h5><b>  “三片”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头帕,而头帕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颜色、花型和穿戴方式等方面,而这些差异又主要取决于穿戴者的年龄和地域两大因素。</b></h5> <h5><b>  从年龄上看,中老年妇女的头帕多为素色,或绣简单、素雅的图案;少女、少妇的头帕不仅绣花,而且花色鲜艳。而在少女、少妇之间,依然存在鲜明的区分标志。如少女头帕的四角或前两角吊有彩线须束,而少妇的头帕则无彩线须束。</b></h5> <h5><b>  从地域上看,巴底一带的头帕全部用黑色布料制成;中路和革什扎一带则有黑色头帕和白色头帕两种。巴底、革什扎一带的头帕多用粉红、淡黄、蔚蓝等色装饰,绣花颜色鲜艳、明快,花型夸张而富丽;中路、梭坡一带则多为青、蓝、淡黄、红等色装饰,绣花朴实,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头帕的穿戴方式上,巴底一带的一般将头帕折成四叠,用粉红色绒线系于头顶,头帕宽度相对较窄,仅到两边鬓角或略过一点,头帕前端略略向前伸出并超过额头,两角微微向上翘起,脑后长度以齐肩而不过肩为宜,给人以温婉、俏丽的感觉;而其他地方的头帕则只折为三叠,多用金黄色的绒线固定在头顶,头帕前端不超出额头,额头两边位置低于眼眉,双角也不卷翘,脑后长度低于肩部,给人感觉沉稳、端庄。</b></h5> <h5><b>  与头帕相比,围腰的差异相对要小得多,但围腰上所记载的信息依然十分明确。如,少女的前后围腰都绣有色彩艳丽的花朵图案,而中年妇女的后围腰则不再绣花,与其年龄特征十分吻合。</b></h5> <h5><b>  综上,嘉绒文化是藏文化体系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墨尔多山、琼鸟、苯教、碉楼、嘉绒语、猪膘、“三片”等符号,既是这个独特文化系统的固态内涵,也是这个独特文化系统的物质性表征。通过这些符号,我们既能看到他与藏文化之间的联系,更能看到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