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景德镇

归来

<h3>王鲁湘</h3> <h3>  说起和景德镇的缘分,就要扯回20多年前的1998年。刚刚在中央电视台做完《改革开放20年》大型电视片,纪录片部的领导就找我,无论如何要救个场,三天内写出《景德镇》的本子,没有时间去景德镇,只能凭资料。救场如救火,又都是哥们,居然三天交出了上中下三集本子,后经康健宁导演剪辑成上下两集,播出后反响热烈,至今仍是央视国际公司外卖片中卖得最火的。再后来,就是同几位朋友一起从世界40多个城市收购回来上千件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外销瓷器。</h3> <h3>这个有点疯狂的行动持续了好几年,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办了个“归来•——远嫁的公主回娘家”的展览,后来又在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用翔实的文物雄辩地证明了早在全球化发轫的16至18世纪,景德镇就是“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了!接着这个展览又去了深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作为一个常设展向观众静静讲述波澜壮阔的景德镇故事,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全球化的故事。你看,我和景德镇的缘分就是这么来的。</h3> <h3>  有了这批外销瓷,我同景德镇的关系便越来越密切,可以说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包括策划“名瓷进名城”展览,去深圳演讲《为何是景德镇》;带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摄制组三进景德镇,采访景漂、工匠、考古学家,拍摄了六期节目,这可是中国任何一个其他城市没有享受的待遇。有人统计,2018年我来过16次景德镇!当然,我也是赶上了景德镇历史上又一个千年机遇,中央对景德镇的发展空前重视,国务院批准成立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工作时又特别嘱托:“要建好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h3> <h3>景德镇多了许多创业机会和发展机遇。我服务的香港凤凰卫视也看好景德镇,在山环水抱的浮梁境内,投巨资打造“世界传承者大会”永久会场,让千年瓷都再次同世界携手,成为人类优秀“非遗”项目永不谢幕的聚集地,让山清水秀文化深厚的景德镇成为中国中部中小城市的国际会议承接地,从城市功能和结构上让景德镇跃上历史新台阶。为什么凤凰卫视要这么做?因为她看到了景德镇的未来,愿意陪伴景德镇共同成长。</h3> <h3>还有一件让我高兴的事,我的工作室于近日在风光秀丽的月亮湖落成了,我还引进了著名的李可染画院在这里成立了陶瓷艺术中心,让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资源被更多优秀艺术家分享。这些都是发生在短短三年里的事,而在我的印象里,景德镇城市面貌的改观和人心的提振也是这三年多的事儿,与我那年初次来到景德镇的印象形成了很强的反差。说一件真事:法国巴黎某博物馆是专门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馆长清水女士是位著名的陶瓷专家。好几年前,她初次来到景德镇,站在景德镇街头哭了,那一天下着雨,她任由雨水和着泪水流淌,边哭过说:“这不是我的景德镇!”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第一次看到景德镇时也在心里喊:“这不是我的景德镇!”变化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是从城市“洗脸洗脚”开始的。先是那些乱七八糟的房子消失了,平整出略带坡度的绿地,走在城里觉得可以透气了。接着是一条条种满花草树木的绿色大道拉开了城市的躯干,延伸到郊区,东南西北四座大门巍峨壮观,周边景致优美宜人,让从各个方向进入景德镇的客人心旷神怡,感觉受到隆重的礼遇。一路上山水相伴,大大小小的水面如明镜散布在绿茵草地的包围中,倒映出密林烟树的座座山丘,时或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博物馆和学校的身影闪过,树荫花影中间,又点缀着粉墙黛瓦的赣派民居。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有旅居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历,大家非常惊喜地发现,今天的景德镇,居然让人觉得很有些欧美中小城市的范儿了!疏朗从容,宁静优闲。景德镇的城市形象变了,气质也在渐渐变化。我每次下了飞机路过西河湾,看到市民们阖家出动,男女老少在夏夜星空下于此戏水,在那片人造沙滩上奔跑嘻闹的情景,总是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有时候,一个城市的进步无须看冷冰冰的GDP数字,也不必为林立的高楼大厦魅惑,看看清晨旭日下年青人朝气蓬勃的脸和傍晚余晖中老人们安宁的漫步就够了。在昌江边的红色步道上,在御窑景巷的弄子里,在三宝的山谷中,在陶溪川的创意园区里,在市区的森林公园,我都会经常不期而遇这样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青年。 &nbsp;&nbsp;</h3><h3> &nbsp; 什么是幸福指数?什么是获得感?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安详、从容、微笑、自信,就是最准确的幸福指数;清新的空气,澄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整洁的街道,𓈱达的交通,鲜花和绿地,星空和灯火,也应当是“获得感”的应有之义。景德镇自打北宋开始,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工商城市,她没有城墙,沿着昌江和那些奔腾的溪水,都是水车、舂碾、瓷窑,无以计数。“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里从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今天,在这个人口不多的小城里,散居着3万多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陶瓷工作者,有日本人,美国人,韩国人,英国人,澳洲人,甚至还有非洲人。人们亲切地称他(她)们为“景漂”。我认识很多这样的“景漂”,并釆访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有些“景漂”实际上已在此安家。他们不仅是被景德镇辉煌的历史吸引而来,也是为景德镇的当下魅力感染而来,因为在这里,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体系完备的陶瓷科研、教育、设计、生产、供销、物流支持系统,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艺术陶瓷和仿古陶瓷生产从业人员和交易市场。他们在这里可以获得最广最前沿的陶瓷创意信息,激发出无穷的创造潜力,从而圆自己一个陶瓷梦。当然,他们也是为景德镇的未来而来,他们看到了景德镇日新月异的变化,感觉到了这座千年瓷都的当代脉动,他们愿意给中国文化中的“景德镇力量”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nbsp;&nbsp;&nbsp;&nbsp;&nbsp;</h3><h3>&nbsp;</h3> <h3>  现在在景德镇你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在拍照,有些是游客,更多的是市民。他们在工作之暇,随手拍下一些令自己小小感动的画面,既有壮丽的大场面大风景,也有温馨的小景色小角落。这些随手拍下的照片,记录的都是景德镇近年来的情景和事件,以及城市建设的某些片段。这些用光的速度记录下来的瞬间,真实感人,我一张一张翻阅着,仿佛听到每一个拍照者都在内心或呼喊或呢喃:“这是我的景德镇。”是的,这也是我的景德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