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残缺才是最美!

木子

<h1><b>我生于此长于此,对此的一山一草一砖一瓦,都有着浓到化不开的感情,就像那雾,生生不息…</b><b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h1><h3><br></h3> <h1><br></h1><h1><b>这是我读一年级的小学,校址在一座山的顶部,这里一年四季,难得有几天不是烟雨朦朦,记得我放学回家,头发眉毛睫毛上都是水珠。一个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眼睛抖了抖上面的凌毛……当时没能领悟其天马行空派比喻手法,现在想起来,还真是那样。</b></h1> <h1><b>这里是当时矿部最高机构,我母亲曾在这里做话务接线员,我和妹妹常在这里玩耍,有一次,我捡到一块破了的瓷电线轴,当宝贝一样,藏来藏去,一不小心,砸脚背上,那个血啊,汩汩地流,把姐姐吓坏了,赶紧撕下作业本贴在上面,有用吗?答案是完全没用!赶紧去搬救兵,被老妈用手指把额头都戳肿了,而我的脚背上,留下了三公分的光荣疤……</b></h1> <h1><b>这里,是小伙伴们躲猫猫的绝佳地,那个时候,没有人贩子,几个孩子可以在一起疯一天,每天晚饭时间,妈妈们都是扯着大嗓门吆喝,然后我们作鸟兽散……</b></h1> <h1><b>这里,曾经是那些知识分子出入的办公场所,那时的贵州汞矿,是经济支柱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b></h1> <h1><b>此处破烂不堪,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几十年前,在这里忙碌工作的人员,都是佼佼者……</b></h1> <h1><b>万山有个地方,名叫三角岩,因在山顶有三大块石头呈三角状竖立而得名,站在石头边,往下看,矿区的老宿舍区尽收眼底,曾经站在这里,看到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现在,却是门可罗雀,破败不堪。</b></h1> <h1><b>浓雾笼罩的这栋楼房,曾经是贵州汞矿职业技术学校,从这里走出去一拨又一拨的技术性人才,现在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孤独的砖与瓦,还有那空洞的窗,仿佛在等着它的孩子们归来……</b></h1> <h1><b>这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牵着母亲的衣角,扒在高高的玻璃柜台上,眼巴巴的望着橱柜里的商品。</b></h1> <h1><b>这影院修建于哪年,我不知道,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突然,天花顶板掉了下来,把老师和学生吓得够呛,电影也没看完,就被家长一个个接回家了。</b></h1> <h1><b>后来,长大一点,在这里看电影的时候,最喜欢抬头看着天花板,一是害怕它掉下来,二是觉得菱形的图案好看。那个时候的人,衣服都是蓝黄灰,亮色的天花板,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b></h1> <h1><b>这二层楼,在公路边上,七八十年代,那是牛哄哄的存在,水泥的空心砖建造,跟现在的独栋别墅一样,那是土豪得不要不要滴。</b></h1> <h1><b>这里是每个来到丹砂古镇的客人都要游玩的地方,装修前一栋栋老旧的楼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修建,那个时候,这里人声鼎沸,农民卖菜,卖米,卖山货,人来人往,如今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来此观光的游客,已经看不到原滋原味的建筑了。</b></h1> <h1><b>听母亲说,以前的工人,是拖着用竹子编成的萁(农村用来挑土的那种容器)装红岩(炼水银用的石头),从这样低矮的矿洞爬行,那时候的工人,基本上都有腰病,还有矽肺病和汞中毒,到了一定年龄,咳嗽咳到身体弓成大虾,痛苦万分。</b></h1> <h1><b>妈妈换工作,到了成品库上班,这个单位的工作就是把朱砂水银最后装箱出口的。我们小时候,经常跑去玩,看到大水池满满的水银,银白色的波浪荡漾,看到地板上有洒落的水银,就用吸球把它们吸干净,再挤到大池子里。水银的比重很大,把小孩子放水银池里,都是浮在上面的。水银很重,用一次性杯子装满,得有七八斤重。</b></h1><h3><br></h3> <h1><b>这是土法炼水银的灶,水银就是汞,毒性很大。炼贡的人,把红岩放锅里(家庭用的那种大铁锅),上面扣一个锅,在两个锅接触的地方,装一根细管子,再把锅口用黄泥敷上,然后在灶里烧火,水蒸汽通过细管流到外面的容器,冷却后,就是水银,不过,那是粗货,还得加工成成品。</b></h1> <h1><b>万山的一大特色,就是雾,一年四季,大多数时候都是雾朦朦的,能见度很低,家里的被褥衣服,经常湿漉漉的,万山的夏天很凉快,根本不用空调,冬天非常冷,冰天雪地,大雪纷飞……</b></h1><h3><br></h3> <h1><b>我和朋友慢慢地在旮旯游走,专门寻找没有被粉饰被染指的地方,这里没有涂脂抹粉,这里才是万山,这里的人文精神沧桑内涵,被丢弃,被遗忘!</b><br></h1><h1><b>好希望现在的经营者不要再破坏原有的风貌啊!既然是贵州汞矿地质公园,汞与矿才是本质,原有的线条和构造,沧桑与颓废,无助与落寞,才是而今矿区的灵魂,不需要让她像网红一样的存在,应该让每一个来此的游客,看到曾经挑起共和国经济大梁的贵州汞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让震撼与感动并存。舍本逐末,大肆涂抹,毁掉了她,亵渎了她,硬生生把地球上唯一一个丹砂古镇穿上了庸俗不堪的外衣!</b></h1><h3><b> 木子2019-10-16</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