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0月15日下午,南通市档案馆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检查指导组一行三人,在副馆长许建华的带领下,从海安馆赶至港闸区档案馆,莅临检查指导工作。</h3> <h3> 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根据2017年省档案局关于开展“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八一村和唐闸、天生港“两镇”作为采集标本,开展了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该工作自2018年启动以来,共采访68人,计73人次(其中有5人采访了两次)。共采录音频数据35.2GB,录音时长3599分钟(部分录音进行了剪辑),视频数据699.7 GB, 录像时长4174分钟(录像未做剪辑)。形成录音逐字稿45.1万字,拍摄、征集照片229张。以上各项数据,列全市之首,圆满完成口述历史采集工作任务。</h3><h3><br></h3> <h3>在口述历史采集的同时,宣传工作上做到“三同步”:一是同步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采集信息。在现场采集同时,及时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了15秒短视频51人次及采集主题、人员、内容,运用微信第一时间宣传口述史档案工作的进展情况;</h3> <h3>二是同步踴跃参加国家、省档案部门征文活动。将口述史中采集到的典型事例“磨刀老人”吴锦泉的口述史档案和获省最美家庭档案中的《选民证》编写成文。参加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报社承办、安徽宝葫芦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宝葫芦”杯“新中国的记忆”征文活动和江苏省家庭档案研究会、《档案与建设》编辑部举办的“家庭与祖国共成长--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活动。10月15日,《家庭档案中的大爱记忆---记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的慈善人生》一文,获省征文三等奖。11月14日,“家庭档案中的《选民证》-新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的记忆”一文,获得国家优秀奖。</h3> <h3>2019年11月14日出版的《中国档案报》,揭晓了《新中国的记忆》征文活动名单。</h3><h3>据悉:从4月21号征文活动办公室收到第1篇征文,截止到7月31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征文8437篇。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3个阶段,最终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9篇,优秀奖82篇,并从众多参与单位中评选出50家优秀组织奖单位。</h3><h3>江苏:获得一等奖1篇,三等奖2篇,16个优秀奖,优秀组织奖5家单位。</h3><h3>据统计南通获奖情况如下:</h3><h3>优秀组织奖:如皋市档案馆</h3><h3>一等奖《父亲的档案》夏宇欣</h3><h3>三等奖《光影穿梭70年 家庭档案岁月留痕》李小霞</h3><h3>优秀奖:陈红、陈天扬(家庭档案中的《选民证》——新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的记忆)、胡永华、陈根生 。</h3><h3>家庭档案中的《选民证》</h3><h3>——新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的记忆</h3><h3>我家家庭档案中,有一宗档案在2018年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档案局联合举办的“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中,入选全省100个“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它就是我母亲的10张《选民证》。</h3><h3>我母亲一生珍藏了10张《选民证》。第一张《选民证》,是极其珍贵、极具文史价值的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字的竖排法、繁宋体印刷、黑色毛笔填写。上方自左至右横排“选民证”3个大字,中下方内容分为三部分:右边的“注意”栏目,标明“一、凭证参加选举;二、只准本人使用”;中央一栏是姓名、性别和年龄,分别用毛笔写着“傅芳、女、二十五岁”;左边是填发机关和填发时间。《选民证》上盖有 “宜春县民主乡选举委员会”方形大红印章。另外,珍藏的还有9张选民证的年代分别为1956年、1958年、1961年、1965年、1980年、1990年、1992年、1997年、2002年。</h3><h3>母亲于1930年农历七月初十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县,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母亲的第一张《选民证》,是在1954年2月领取的,她在宜春县民主乡划分的选区参加了选举,投下了自已庄严神圣的一票。</h3><h3>母亲的第二张《选民证》是1956年11月18日填发的,正上方盖有“许家塘街道办事处”红色横条印章、左下方盖有 “宜春县宜春镇选举委员会”大红圆形印章、反面盖有“已参加选举”红色横条印章。这一年,由于全国农业合作化,全国乡的行政区划普遍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的提议,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作了调整,增加了县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故全国举行了第二次基层普选。</h3><h3>第三张《选民证》是1958年3月22日填发的,选民证中央位置盖有“宜春县新田乡选举委员会”大红图形印章。同年,由于人民公社化和行政区域的扩大或建制合并,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再次调整各级人大代表名额,规定经上级政府批准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可以超过选举法规定的名额。</h3><h3>第四张《选民证》是1961年元月12日填发的,纸张颜色特别黄、且非常粗糙,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选民证上盖有三枚红色印章,中央偏右处有两枚:一是“已参加宜宥镇选举”长方形竖排印章;二是“湛郎大队选区”横排长条印章。左下角盖有“宜春县宜宥镇选举委员会” 圆形印章。因为母亲这期间在宜春专署中心支行和宜春县支行下属的营业所及宜春专区三阳煤矿、宜春陶瓷厂、宜春县供销社等单位工作过,所以参加了不同选区的选举。</h3><h3>1962年6月母亲从江西宜春调至江苏省南通市交通局财务科、后又在南通地区行政专署交通局养路段、南通市税务局城区分局内勤组等单位工作过, 1965年6月调至南通机床修配厂(后来的南通第二机床厂)财务科工作。同年12月20日她领到了南通市选举委员会颁发的《选民证》,这是第五张,选民证的纸张为黄色,正下方骑年盖月处印有“南通市选举委员会”红色圆形印章。这是她第一次在南通市参加选举。史料记载:1963年,经过决议,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由1226人增加到3000多人。这次代表名额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各界人士到人民代表大会中来。在基层选举中增加了流动投票箱等举措。</h3><h3>“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把新中国建国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民主和法制破坏殆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被迫停止活动,人大代表失去了作用,基层代表的选举也就停止。分别印发给母亲的1965年12月20日和1980年3月的两张《选民证》见证了这一段历史,这14年间民主选举竟是一段空白。 “文化大革命”摧毁了正在不断进步的选举制度,公民的正当权利被剥夺了。</h3><h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7月1日,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地方组织法和选举法。决定县和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它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上出现了3项重大突破:一是选民有联合提名候选人的权利;二是推行差额选举;三是县、公社(镇)两级人大代表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任期也由过去两年一届改为三年一届。反映这一时期民主发展历程的是母亲的第六张《选民证》。这张《选民证》1980年3月由“南通市城中区选举委员会”印发,选民证的颜色改为粉红色。后来,每次区级人大代表选举,选民联名提出候选人很多,经过几次反复筛选,再定正式候选人,这使选举民主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h3><h3>1986年7月母亲从第二机床厂退休后,一直在南通市崇川区任港路新村居住、生活。其间她参加了辖区6届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保留了4张选民证。</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今,已有70年时间了,这10张《选民证》,既体现了一位共和国公民对自己以主人翁态度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无比珍惜,同时又见证了70年来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h3><h3>母亲珍藏使用过的不同时期、不同颜色的10张《选民证》,是人民欢天喜地获解放、扬眉吐气做主人的历史见证,是建国70年尤其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年以来,我国选举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缩影。我们视10张《选民证》为我们《家庭档案》中的珍品,要珍惜它、爱护它、继续珍藏它,并适时捐赠给档案馆,永久保存它……同时,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而高声欢呼!</h3><h3>我们将10张选民证摆成一个圆,形似一枚铜钱,又形似树木的年轮,正好一个甲子。喻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见证新中国民主发展的历程,让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h3><h3>我们敬重母亲的民主情结和档案情结!从而更加地怀念她!母亲的10张《选民证》成为了新中国民主发展历程的永恒记忆!</h3><h3>作 者:陈天扬 </h3><h3>性 别:男</h3><h3>年 龄:58岁</h3><h3>单 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档案局(馆)原局(馆)长</h3><h3>地 址:南通市城港路58号</h3><h3>邮 编:226005</h3><h3>电 话:0513—85609892 18751309658</h3><h3>Q Q:393780713</h3><h3><br></h3> <h3>三是同步积极向国家、省级报刊和“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投稿。目前,《中国档案》杂志2019第8期“风采“栏目上,已刊出题为《“磨刀老人”吴锦泉的最美家庭档案》一文。(陈天扬 摄影/撰文)</h3> <h3>【聚焦征文评选信息】本周一(11月4日)早上一上班,在江苏档案信息网上通告栏里,查到了关于“家庭与祖国共成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评选结果的通告,本人撰写的《家庭档案中的大爱记忆--记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的慈善人生》一文,获三等奖。同时,还看到了我认识的同仁:如皋市档案馆副馆长陈红和南京市建邺区档案馆馆长张兴春,榜上有名!组织奖中,泰州市档案馆和如皋市档案馆,都有我熟悉的领导。</h3> <h3>家庭与祖国共成长--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h3><h3>家庭档案中的大爱记忆</h3><h3>——记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的慈善人生</h3><h3> </h3><h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三农"问题进入最后决胜阶段。</h3><h3>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记录"三农"工作发展历程,构建"三农"问题社会记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h3><h3> 为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三农"工作,更好的保存乡村记忆。近年来,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积极开展"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工作,共采访68人,计73人次。共采录音频数据35.2GB,录音时长3599分钟,视频数据699.7 GB, 录像时长4174分。形成录音逐字稿45.1万字,拍摄、征集照片229张。现撷取一组:在2018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档案局联合举办的“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中,入选全省100个“最美家庭档案”的“磨刀老人”吴锦泉的口述档案和实物档案。</h3><h3> “磨刀老人”吴锦泉家庭档案,分别由口述类(包括音频和视频)、实物类、捐赠类和荣誉类四个部分组成。这组珍贵的档案,是“磨刀老人”吴锦泉的慈善人生写照,更是新中国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的大爱记忆。</h3><h3> </h3><h3> 说起这位爱做善事的磨刀老人,大家并不陌生。几十年如一日,吴锦泉时时处处做好事、做好人,他将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积攒起来,再捐出去用于慈善公益。他是南通市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曾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等称号。</h3><h3>口述故事事事体现大爱</h3><h3> 在采集中,笔者得知:吴锦泉1928年出生在一个乐善好施的农民家庭,父母育有6个孩子,还收养了3个弃婴。新中国成立初期,吴锦泉被传染了"二号病(霍乱)",多亏乡邻拼命跑了很远请来医生,才死里逃生。从那时起,吴锦泉内心就萌生了一个承诺:一辈子,做好人、做好事。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担任过生产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建筑站工程队长,现在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h3><h3> </h3><h3>口述人顾文泉(1936年出生、退休教师)介绍:吴锦泉能成为港闸走出来的一个公众人物,不是一天就成功的,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他一直对人有一种爱心,一种关爱。纵观他的一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1959年到2008年,是他做好人好事的量的积累,2008年开始捐款是一个质的飞跃。</h3><h3>口述人吴锦华(1951年出生、退休干部)介绍:1959年他入党之后,不管党安排他在哪里工作?他都能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到建筑站当队长,新工程来了,他都是带头亲自给大家做示范;在胜利针织厂工作14年间,维修工、木匠、瓦匠的活儿样样都干,是厂里的多面手。年轻时,上下班或者外出,他总会在自行车后绑把小铁锹,遇路况不好,就停车修路。他家附近有几条小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一到雨天经常有人摔跟头、甚至摔到河里。吴锦泉出钱出力,有空就修一点,日积月累将这几条路都填平筑实。1989年从胜利针织厂退休以后,62岁的他干起了年轻时候学过的磨刀这门手艺,开始充实他的晚年生活……</h3><h3>从以上的口述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公民的大爱人生。</h3><h3>实物档案样样感动社会</h3><h3> 窄条凳、自行车、吊金龟、工具篮……每天一大早,吴锦泉带着这些磨刀工具,骑上自行车就出门了。“哗嚓、哗嚓嚓、哗嚓、哗嚓嚓……”他甩着吊金龟走街串巷,熟悉的人听到声音就知道是磨刀老人来了。</h3><h3> 遇上要磨刀的顾客,老人架起条凳,跨坐上去,躬身埋头在磨石上反复磨着刀,汗水顺着额头淌下来。磨一次刀要花许多力气和时间,却仅有几元钱收入,一天下来,收入最少十几元,最多不足百元。</h3><h3> 磨刀的收入是吴锦泉唯一的经济来源,但他却总是将钱积攒下来捐献出去。老人的生活并不富足,至今还住着破旧的瓦房,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烧煮用的是土灶,收音机是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这样清苦度日的老人,一次次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辛苦钱捐献出来,就连政府奖励给他的慰问金也被他捐了出去。</h3><h3> 老人家里的墙上挂着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拍摄于2012年4月10日,吴锦泉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楷模”荣誉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接见并与他三次握手。一张是2010年跟老伴儿的合影,那年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两位老人又一次捐款后露出笑容。照片上老人的笑容,淳朴而满足。</h3><h3> 窄条凳、自行车、吊金龟、工具篮等一件件实物档案是"磨刀老人"凡人善举感动社会的见证。</h3><h3>捐赠证书张张记录爱心</h3><h3> 吴锦泉的第一笔捐赠要追溯到2008年。那年5·12地震后,吴锦泉和老伴儿从广播中得知灾区的灾情后便商量决定捐款。吴锦泉回忆说,那天一早他就和老伴儿背着一袋子硬币就出了家门,他们并不知道红十字会的募捐点在哪儿,就这么摸索着上城了。骑车从家出发,到找到募捐点,折腾了两个多小时。那天,他们捐出了902枚1元硬币和20张5元纸币,合计1002元。</h3><h3> 自此,老人的捐献没有停止。</h3><h3> 2009年1月,为残疾儿童捐款1316元;</h3><h3> 2010年4月,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h3><h3> 2011年5月,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款3000元;</h3><h3> ……</h3><h3> 五角一元地挣,成千上万地捐,一张张捐赠证书记录下老人的点滴爱心。累计至今,这位磨刀老人的捐款,已超过15万元。</h3><h3> 就在2018年7月11日,90岁高龄的吴锦泉又一次来到了南通市红十字会捐款,将近几个月磨刀赚来的钱以及省、市里给他的慰问金一并捐出。同行的还有三位老人,他们都是受到吴锦泉的影响来捐款的。</h3><h3> 一个人温暖了一座城,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近几年,在南通,“锦泉一元爱心社”成立,“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设立,爱心人士和企业家的纷纷捐赠,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使孤寡老人、困难学子、因病返贫的家庭及时得到接济。“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h3><h3>奖杯证书件件献给楷模</h3><h3> 以耄耋之年坚持公益,吴锦泉感动了无数人,沉甸甸的奖杯和荣誉证书是这位时代楷模的真实写照。 “博爱特别奉献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全省脱贫攻坚奖”“中国好人”……收获诸多荣誉,他说“我做的这些事很小,人们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让我很感动。”</h3><h3> 还记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评选,在候选阶段,无数网友通过网站、手机等方式为吴锦泉投票,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最终,吴锦泉获得2989400票,排名第二,走上央视的领奖台。那一年,他的善举感动中国。</h3><h3> “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的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主持人白岩松如此感慨。领奖台上,吴锦泉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质朴地说,自己想到是在做好事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h3><h3>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吴锦泉的颁奖词。这是一位平凡老人的大爱记忆!</h3><h3> 成为“名人”后,吴锦泉的日子简单如初:磨刀、捐款。磨刀时他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磨一把刀只要4元,知道他是在做善事,大家总是多给一些,有的给5元,有的给10元。而老人总是会细心记录下这些好心人的姓名地址,捐款时请红会开出票据。</h3><h3>自古我国就有互助互济、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不过,经济条件好才能做公益慈善的误解多多少少存在,也制约了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人人皆可慈善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此次"磨刀老人"口述档案和实物档案中的一个个大爱故事、一样样实物档案、一张张捐赠证书、一件件奖杯证书,见证了慈善走入百姓,志愿精神深入人心。</h3><h3>这组珍贵的档案,成为了"磨刀老人"吴锦泉与祖国共成长的见证,也是他大爱人生的写照,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宝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