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憨发少年狂,自驾神游万里疆<4>

孙三

<h3>文字:李性刚</h3> <h3>自驾游美篇之四 首都北京</h3> <h3>游览八达岭长城</h3> <h3>  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的《清平乐•六盘山》词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早已演变成为到北京的旅游者誓言登长城的必然选项和豪情逸致。<br></h3> <h3>不到长城非好汉!</h3> <h3>  万里长城既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又是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厚凝结和最佳体现。它不但蕴含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更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荣辱。作为以战求和的载体,长城传达出古人乃至人类对和平安宁的梦想;作为古时的军事防线,长城的存在使得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从混乱的抢掠走向有序的交流;作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长城有效地保护着农耕地区的稳定,延续着农业文明的香火;作为地处拱卫京畿、屏蔽中原的重要门户,长城自古以来就见证着不同民族从不断征战中得到融合,各民族从宗教信仰到生活方式,从民族利益到国家社稷,在岁月流变中营造出大中华这方共同家园。因此,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长城所起的作用远非一般防御工事那样简单。</h3> <h3>  此前,驱车在晋北大地飞奔,当年军事角逐、逶迤蜿蜒在丛山峻岭中的长城遗存触目可见,成为这一地域显著的文化标志。</h3><h3> 长城并非一道庞大而简单的墙,而是一个由城墙、军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完整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穿行在那高高低低的墩台垛堞之间,长城虽像河流一样弯弯曲曲,却在任何一个点上,都能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致,感受到深深浅浅、长长短短的生命印记,都能加深对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垛城堡的深入理解。</h3> <h3>30年前后两次登长城对比</h3> <h3>  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前给儿子的绝笔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毕生从事抗金事业并为收复中原失地而呼嚎奔走的陆游,临死也没看到中原失地的收复,留下了终身遗恨。在古人眼里,晋北大地拔地而起的长城和烽燧带来的是一种血腥征战和直击人心的震颤。而事实上,矗立千年的晋北长城更是一种独特的边塞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边塞从征战走向和睦,从破坏走向建设,在频繁流动和激烈碰撞中逐步实现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共同演绎出一曲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黄土文化和马背文化相互交融的华彩乐章,最终勾勒出一条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合”文化轨迹。</h3> <h3>  在历史上所建的长城中,规模以明朝为最,并在山西境内长城沿线设偏头关、雁门关和宁武关,称为外三关,在河北境内长城沿线设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称为内三关。明朝还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称为九边、九塞或九镇,每镇设总兵官领辖。“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是古代九个长城要塞中最险要的一关。这些雄关险隘,均是从塞外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记得2013年也是9月初,笔者在进行丝绸古道国内段考察时来到雁门关下。过去听说,关门两侧曾张挂着山西文人傅山先生所书“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可惜被入侵日军焚毁了。</h3> <h3>  听当地人说,历史上,晋北一带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加上战火频仍,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h3><h3> 到了元代,中华实现大一统后,山西籍诗人元好问曾据这首民谣反其意而用之,写了《雁门关外》一诗:“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h3><h3> 而今天的晋北大地,早就旧貌换新颜。高速公路呈网状分布,汽车穿梭往复;玉米高粱熟了,正待收获;随处入眼的大红枣儿压弯了枝头……</h3> <h3>国庆前夕天安门前留个影</h3> <h3>  又一次到了北京。从当年“文革”的学生“大串联”开始,此后或路过、或公干、或旅游,今生曾无数次来到北京。</h3><h3> 谁都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成为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祖国标志,并以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h3><h3> 中国从秦始皇到现在的2000多年中,前100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在西安,后1000年基本上都是在北京。北京自秦汉以来,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中都、大都、北平、顺天府、北京等,是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和我国当今的首都。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的天安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更名为天安门,其间曾遭遇两次毁坏重修。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的天安门位于整个皇城的“城脊”之上。所谓“城脊”,就是自元朝始,延用于明、清共三代至今,纵贯皇宫所有正门,习惯上所称的一条“中轴线”。过去,天安门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现在对广大民众开放。</h3> <h3>现在的我与30年前的我</h3> <h3>现在的我和大串联时期的我,还看得出来是同一个人吗?</h3> <h3>每次到京,都要在天安门前留个影。2013年进京,曾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四面八方观览巡视,并留下了该次到京的历史见证。</h3> <h3>这是天安门城楼上的大厅。每次举行重要活动,国家领导人先在这里休息等待。</h3> <h3>在天安门城楼上</h3> <h3>镜头从天安门城楼射向天安门广场</h3> <h3>游览前门大栅栏</h3> <h3>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也是古时候进入北京内城的正门,包括箭楼和城楼两部分。但严格意义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市口、大栅栏等区域。</h3><h3><br></h3><h3></h3> <h3>以下几幅图片是北京有名的大栅栏,这里能感受到老北京的风采。</h3> <h3>游览圆明园 </h3><h3> 圆明园是在明万历年间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基础上,于康熙末年始建,由康熙皇帝命名,雍正时期逐步完善而成。乾隆时期有较大扩展,在圆明园东部和东南部新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统称为圆明三园,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的“四十景”,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魏阙广宇,也有细腻精美的亭台、楼阁、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一位外国传教士称: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h3> <h3>  1860年10月6日晚,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次日,侵华军头目开始争抢园内珍宝。下级军士也纷纷入园,将园中金银财宝和艺术珍品抢毁一空,将这处精美园林毁坏得满目疮痍。10月18日,侵略军3500余人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除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因无法顾及才得以幸免,其余全被焚毁。大火持续三天三夜,烟云笼罩整个京城。有太监、宫女、工匠等300余人被活活烧死在鸿慈永祜。 </h3><h3> “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仅是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这三山和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正当圆明园的熊熊大火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已经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并签订了《北京条约》。 </h3><h3> 园中的西洋楼被烧毁后,连遗址上的汉白玉也多被清政府军阀和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坊买去,就地改刻其他,以牟暴利。</h3> <h3>以下几幅画面是焚毁后的西洋楼遗址,是最令国人痛心,最令国人发指,深刻记录民族耻辱的一个景观。</h3> <h3>30年前后对比,岁月不饶人啊!</h3> <h3>在雨果的雕塑前</h3> <h3>游览颐和园 </h3><h3>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于乾隆二十九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烧毁,修复后,又于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有各式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和休闲养生的地方。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沿昆明湖岸的“长廊”,号称“世界第一廊”。</h3><h3> 昆明湖是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仿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而建。万寿山则是由挖昆明湖的土方堆筑而成。整个园林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h3> <h3>万寿山下</h3> <h3>700米长廊,世界第一长廊</h3> <h3>颐和园的昆明湖畔</h3><h3>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h3> <p class="ql-block">今昔对比</p> <h3>在京期间,有幸得以拜会姑妈家大表哥一家</h3> <h3>  记得1989年春节期间,受州政府分管领导嘱托,带妻女到京参加几个关系单位的节日团拜会。公干完毕,一家人参观游览了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故宫、北海等众多历史文化景观,留下大量珍贵瞬间。今夕相比,景依旧,人老矣!尤其是圆明园遗址观后,使两个女儿接受了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的中国屈辱史教育。在此,特翻拍几张老照片嵌入美篇,以勾陈美好记忆。<br></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