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讲坛2016、06、02

无语

赵盾作为故事的主赵盾作为故事的主角已经讲了很久,现在终于去世了。 简单总结一下。 先说赵盾这个人 赵盾一生都在为保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努力,但因为经常“用力过猛”,所以反而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扰。 但这个人能力非凡,在对抗各种反对势力中显示了强悍的风格,而且笑到了最后。 在晋国内部激烈的政治争斗中,赵盾虽然一直以晋国大局为重,但采取的手段却和政客一样,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结果赵盾在历史上仍然不能逃脱“权臣”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个形象为后世的执政树立了一个榜样,赵盾之后,晋国权臣不断出现。 整个春秋中后期,晋国君弱臣强的政治态势由此奠基。 直到最后晋国被诸卿瓜分,我们说源头在赵盾也不为过。 赵盾时代晋国的主要对手是西边的秦国,但是和秦国的紧张关系完全是赵盾因为废立君主自找的。 再加上内部没完没了的争斗,所以赵盾时代晋国在中原的实力其实是衰落了。 而南方的楚穆王则趁机北上,攻打郑国,此时赵盾集团则忙于镇压国内的叛乱无暇他顾。 公元前618年,郑国经不住楚穆王的打击,归附了楚国。 中原大国郑国归附楚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宣告晋文公开创的晋国霸业到此结束。 不过这一切,赵盾是顾不上考虑了,他临终前要处理的事情,和封建时代所有的一把手差不多:找谁做接班人? 我们知道,赵盾之前晋国正卿的传承有父传子的例子,但从赵盾之后,晋国再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似乎可以推断,赵盾在这里立了个规矩,做了个榜样。他没有把正卿让给自己的儿子赵朔。 但赵盾也没有超越他的时代。 在传统的儒家观点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放在治国之前的。 所以为了家族的兴旺,赵盾选择的接班人既要符合自己的治国理想,又要对赵家人有利。 此时,赵盾已经把自己家族的领头人的位置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 而亲儿子赵朔,赵盾希望他能进入六卿的行列。 朝中六卿中,士会能力最强,也最有贤德,赵盾很看重他,但因为公子雍之事,与赵家关系始终有个心理疙瘩。 荀林父性格厚道,但能力也平平,与赵家关系也一般。 栾盾、胥克身后的两大家族与赵氏家族关系比较疏远。 合适的人选只剩下一个:郤缺。 郤缺的身世很曲折。 他的父亲郤芮是晋惠公的头号谋臣,晋文公回国时,郤芮极力反对并谋划刺杀晋文公,后来行刺失败,被晋文公杀了。 郤氏家族被贬为庶人,郤缺流落乡间,成了一个野人。 在周朝,筑土为城,城市和城市之间相隔比较远,城外周边称“郊”,郊再往外,就称为“野”。 所以那时说的野人,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 有一天,大臣胥臣路过郤缺家,看见郤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送饭到田间,二人在野地里也是互相尊重,相敬如宾。 胥臣认识郤缺,他看郤缺成为一个普通人之后,能够不为环境所困,依然坚守个人所受的道德教育,觉得郤缺是个人才。 胥臣就向晋文公推荐郤缺,并建议晋文公不要因为他父亲有罪而摒弃人才。郤缺因此回到了贵族政治圈。 后来郤缺在晋国伐狄之战一战俘获了白狄首领,声名大振。 最后赵盾选中了郤缺托付后事,郤缺成为晋国正卿。 郤缺刚刚上任,就找了小理由,让胥克回家养病,安排赵朔顶替胥克的位置,赵朔顺利进入六卿执政集团。 一年后,赵盾扶植的晋成公去世,他的儿子即位,为晋景公。 郤缺上任之后,为了晋国的霸业,下了一招狠棋。 当时中原有一个小国,叫雍国。 位置大概在今天河南焦作,沁阳一带。 雍国与离楚国和齐国都不远,如果晋国能把国土扩展到这里,则对齐楚两个大国的动向的了解和反应都会快很多。 郤缺准备干掉雍国。 如果国家弱的话,一般是希望离强国越远越好。 而郤缺主动策划向其他大国边境延伸,足以见得他们对自己国力的自信。 晋军大军压境,雍国自然不能抵挡。 在雍国灭亡之时,雍国国君雍伯整理衣冠,面色坦然地走出宫闱,在晋国虎狼之师的面前依然仪态端庄,从容不迫,尽显华贵气势。 晋军上下在雍伯的君王威仪下肃然起敬,不知是谁带头,居然全体向雍伯行军礼。 投降仪式搞得像检阅仪式。 我们的汉语词汇里从此有了“雍容”一词。 由于郤缺的努力,晋国的霸主地位开始恢复,中原各国又开始追随晋国。 可惜郤缺命不长久,在位仅仅四年后就去世。 荀林父接过了正卿权柄,并让郤缺的儿子郤克入六卿。 晋国的新一代领导班子这时要面对的是一代雄主楚庄王的挑战。 楚庄王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我们继续沿着时间坐标,追踪赵氏兴衰。 郤缺死后,赵盾构建的政治局势力出现重大变化。 赵朔和郤克都很年轻,需要积累经验和势力。而六卿集团里的几位老政治家:荀林父、士会都和赵氏关系不那么紧密。 郤克继承了父亲的风格,有效地建立了家族权威,郤氏后来在晋国崛起,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势力,一度权倾朝野。这是后话。 而赵朔却碰到了难题。 赵朔很年轻,知道自己资历不够。面对荀林父、士会家族的崛起,赵朔准备采取地是积极跟进的策略。 也就是在自己资历不够的时候暂时承认他们的权力,与他们搞好关系,积极合作,先求得和谐环境,再图发展。 但赵朔有三个强悍的叔叔,也就是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同,赵括还生活在赵盾时代的荣耀里,在他们眼里,荀林父、士会都不值得尊重,更不要说听他们的了。 所以赵同,赵括坚持赵盾时代的方针:亲近郤氏、先氏;压制荀氏、士氏;排挤栾氏、胥氏 由于叔叔在辈分、资历、功劳各方面都比赵朔要强,赵朔没法说服叔叔接受自己的思路。 赵氏内部开始出现了裂痕。。。 就在赵氏家族出现问题的时候,晋楚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 这也是春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斗之一,史称邲之战。 战争的起因,是楚庄王伐郑。郑国向晋国求援。 荀林父应郑国之请,决定起兵救郑。但起兵之后,晋军军事将领内部却出现了意见分歧。 荀林父虽然决定起兵救郑,但他的真实想法却是做做样子,以晋国目前的力量,没把握和实力强大楚庄王硬较量。 赵朔与郤克同意荀林父的意见,觉得做做样子就好了,最好不要直接和楚军打仗,让郑国在旁边看着得利。 士会和栾书也同意这个意见。但赵同,赵括和先榖却坚持要和楚军一战。 没有了赵盾,郤缺的晋国高层,互相不服气,重大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而且这次,赵氏家族自己的内部居然也没有统一意见。 赵朔要退兵,赵同,赵括要决战,赵家内部的矛盾开始公开显现出来。 晋军到达前线,楚军派樊姬来与晋军交涉,顺便看看晋军的状态。 这在春秋时代的战斗中是交战双方的标准礼节。 樊姬说,我们只想教训一下郑国,不是要得罪晋国,晋国就不要掺合这个事了,你们回去吧。 荀林父,士会派人回答樊姬:当年周平王东迁时,给我们国君留下一句话,晋国要与郑国一起辅佐周王室,我们就是来问问郑国,和你们楚国没关系。 这话里面就有个意思:你们楚国还算不上中原圈子里的诸侯。 这话让先榖赵括知道了,觉得士会这么回答太软弱了,我们强大的晋国怎么能在楚国面前丢这个面子呢? 先榖赵括自作主张地让樊姬带话给楚庄王:别以为我们怕你,我们这次就是来赶你们走的。 就这样,楚庄王发现了晋军内部的矛盾,开始给晋军玩起了谋略。 楚军派人向晋军求和。 这是荀林父所希望的,所以他很快就答应了。 到了约定的休战时间,楚国又突然派了几个勇武之士跑到晋军阵前求战。 这几个楚国勇士在前线玩出了花,耀武扬威的同时,瞅机会串到晋军内部杀了一个人,还活捉了一个人回去。 这下晋军高层内部更混乱了,他们完全不能判别楚军的意图,更没法达成一致意见了。 即使是主和派,也开始产生分歧。 士会和郤克虽然主和,但他们一直强调,无论是战是和,军队一定要按照马上要打仗进行战备。 先榖则认为等我们定下来到底是战还是和,再做准备不迟,你看楚国内部其实也挺乱的…… 赵氏家族内部也有分歧。 赵同赵括要打仗,而赵婴齐则在为他自己的部队准备渡河撤退的船。 士会搞不掂其他诸卿,只能自己行动,派人在敖山设了七道警戒哨,以便自己所驻扎的位置能够预警。 晋军将领各自为政,败象纷呈。 就在这时,晋军内部又生变故,其中再次涉及了赵家人。 晋军有两位晋将:魏锜、赵旃。战前,魏锜想提升做公族大夫,赵旃想进入士卿行列。荀林父都没同意。 附带说明一下,这位赵旃是赵氏的旁族,后来封地在邯郸,即邯郸赵氏。 邯郸是中国少数成立之后从来没有改变过名称的城市之一。 春秋末期晋国的政治风暴就是从邯郸掀起的,这也是后话了。 魏锜、赵旃各自因为需求没被满足,而对荀林父心怀怨恨,他们计划假借荀林父之名,擅自向楚军请战,希望能造成晋军的失败,让荀林父下台。 晋楚之间的对峙局面,就在魏锜、赵旃擅自向楚军挑战中被突然打破。 楚军这边早有准备,一见对方进攻,反应极其迅速。令尹孙叔敖当即下令全军出击,于是楚军“车驰卒奔,乘晋军。” 猝不及防的荀林父面对楚军的“突然”进攻,下达的命令是:撤退。 这时只有士会带领的上军立刻发现了楚军动向并用伏兵应敌,其他部队则对楚军毫无防备。 按照前面的描述,晋军的驻扎地被靠黄河,撤退意味着要渡河。 由于没有提前准备好撤退的渡船,撤退变得非常混乱。而楚军进攻的气势把混乱变成了恐慌。 史书记载由于大家都争船抢渡,没上船的用手扒住船舷,导致船没法开。 于是先上船士兵就挥刀去砍抓船舷的手,船中断指之多,可以一捧一捧地捧起。。。 不过晋军虽然溃败,战斗素质依然很强悍。 士会带领的上军因为事先准备,打退了楚军进攻,然后从容过河,没有遭受损失。 下军大夫荀首的儿子荀罃在混乱中被敌人活捉,荀首为了救儿子,干脆不退了,率领自己的军队反攻楚军。 这下轮到楚军猝不及防了,反冲入楚军阵营的晋军大砍大杀,结果楚国大夫连尹襄老战死,楚庄王的弟弟也被晋军生擒。 荀首的反击延滞了楚军的进攻,为晋军撤退起了重要的掩护作用。 但他的儿子荀罃却没有救回来,做了楚军的俘虏,不过这个荀罃却因此磨练了自己,后来荀罃回到晋国,成为新一代正卿,带领晋国再次走向霸业,这又是后话了。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晋军的实力是相当强悍的,如果不是领导班子混乱和指挥失误。楚军还真就没有胜算。 这场战争在史书中还留下了一些轶事,可以算是战场奇闻,这里也说说,博大家一乐。 晋军逃跑的时候,有战车陷入泥坑,慌乱中怎么也弄不出来。 后面追击的楚军士兵边跑边喊,你们把车前横木抽掉就可以拉出来跑了。 晋军士兵抽掉车前横木,马车依然动不了。 追击楚军又提示:你们把大旗扔了,把车的重量减轻撒。 这边晋军听话地扔了车上的大旗,马车还是不动。 楚军又喊,马辕的横木也要去掉啊。 晋军扔掉辕前横木,才把车拖出泥坑,开始逃跑。。。 大家猜猜逃跑中的晋军士兵是啥心情? 晋军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对楚军喊话:“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来我们没你们楚国擅长逃跑啊。。。 这段历史读起来好像是春秋版的奔跑吧兄弟。 春秋时代的战争有点像体育比赛,分出胜负就可以。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就残酷多了。 晋军渡河后,楚庄王下令停止追击,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 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复习一下历史,35年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晋国从此称霸。 春秋时代,晋楚两国打过三次大仗,邲之战是其中的第二次,前两场,大家打成1:1平。 楚庄王的历史以后再讲,回来继续晋国这边。 荀林父兵败回国,自请死罪。这在尚武的晋国是正常的结局。 晋景公想答应荀林父的请求,但大夫士贞子劝谏晋景公不要杀元帅,晋景公权衡之后同意了,不仅没有杀荀林父,而且继续任用荀林父为中军元帅。 荀林父是个荣誉感非常强的正卿,他任上的后期拼命补偿邲之战的过失,而且特别强调统一军令,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后来荀林父带领士会灭了南方狄人,为晋国拓展了大片疆域。 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决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年迈的荀林父觉得自己任上的工作已经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后,主动宣布退出晋国政坛。 荀林父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声誉,大家都非常认同这位中军元帅,称他为中行,后来荀氏分家,荀林父这一支就被称为中行氏。 荀林父成为晋国中行氏的祖先。 先榖因为求战,导致了晋军的混乱,但他没有荀林父毅然请死的勇气,干脆叛逃了。 先榖逃跑到北方戎狄,并协助狄人密谋偷袭晋国。 先榖的行为为先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这个诞生了先轸,先且居两任元帅的显赫家族在先榖这里戛然而止。在晋景公的命令下,先氏被灭族,称为继狐氏之后,第二个退出政治舞台的家族。 邲之战后,晋国在中原的霸业遭到重大打击,晋国和赵氏家族的后事,我们下次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