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b></h1><br>单选题<br>1.古往今来的儿童都爱游戏,爱活动,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特征具有()<br><br>A.阶段性<br><br>B.稳定性<br><br>C.可变化性<br><br>D.整体性<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B<br><br>【解析】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r><br><br>2.强强能理解3个皮球和1个皮球合起来是4个皮球,但不能理解“3+1=4”,这说明幼儿思维特点是()<br><br>A.行动性<br><br>B.具体性<br><br>C.抽象性<br><br>D.简单性<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B<br><br>【解析】学前儿童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学前儿童容易掌握那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题干描述的现象说明幼儿思维特点的具体性。<br><br><br>3.儿童心理发展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是()<br><br>A.遗传<br><br>B.生理成熟<br><br>C.环境<br><br>D.教育<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A<br><br>【解析】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br><br><br>4.幼儿正在画“汽车”,听到别人说“这像汽车吗?”他立刻说:“我画的是房子。”这一现象表明幼儿()<br><br>A.以想象过程为满足<br><br>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br><br>C.想象的主题不稳定<br><br>D.想象受兴趣的影响<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C<br><br>【解析】在成人的指示下,3~4岁幼儿有时也能在活动之前说出主题,但是后来的行动并不实现他自己所说的主题。他的绘画主题多变化。题干描述的现象表明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br><br><br>5.幼儿知道凡是刚从锅里蒸出来的东西都是烫热的这种认识的获得是通过()<br><br>A.感知<br><br>B.记忆<br><br>C.想象<br><br>D.思维<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D<br><br>【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题干描述的现象是通过思维获得的。<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b></h1><br>单选题<br>1.《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br><br>A.直观性原则<br><br>B.启发性原则<br><br>C.激励性原则<br><br>D.巩固性原则<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B<br><br>【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学记》中的思想,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br><br><br>2.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良,它的类型包括能力分组和()。<br><br>A.成绩分组<br><br>B.作业分组<br><br>C.兴趣分组<br><br>D.技能分组<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A<br><br>【解析】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所谓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br><br><br>3.为了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可以使用以下哪种教学质量监控方法?()<br><br>A.专业培训法<br><br>B.现场指导法<br><br>C.教学反馈法<br><br>D.角色改变法<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C<br><br>【解析】我国学者申继亮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1)角色改变法。其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2)教学反馈法。其目的是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3)现场指导法。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背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故选C。<br><br><br>4.有位教师在讲授完峻青的《秋色赋》后,将欧阳修的《秋色赋》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也一同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和讨论,这种结课方法叫()。<br><br>A.归纳式<br><br>B.比较式<br><br>C.悬念式<br><br>D.回味式<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B<br><br>【解析】比较式结课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故选B。<br><br><br>5.()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为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一步。<br><br>A.编制教学目标<br><br>B.设计教学方法<br><br>C.撰写教案<br><br>D.准备课件或教具<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C<br><br>【解析】教案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策划而编制的关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为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一步。教案可反映出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综合素质</b></h1>单选题<br>1.在课堂上,有位同学未经许可离开教室。对此,最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br><br>A.在几分钟内如果不能找到该学生,应当立刻报告给校长<br><br>B.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去找他<br><br>C.立刻把他带回教室,但不要太关注他<br><br>D.事后和他进行谈话,严肃地对他说清楚不经许可不能擅自离开教室<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B<br><br>【解析】学生未经许可离开教室通常有三种原因,一是对教室里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兴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学生离开教室,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寻找他。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不会走得太远,如果不能马上找到他,应该通过内线电话告知办公室或叫一个学生报告校长,但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扰其他学生。故B项做法不合适。<br><br><br>2.荀子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又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下列对荀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r><br>A.荀子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教学的最终目标<br><br>B.荀子认为教学只要尽量发挥我的本心,扩充我的善性,就可以知天了<br><br>C.荀子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br><br>D.荀子认为教学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在于实践“行”。只有学而能行,才能算完全的认识<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B<br><br>【解析】荀子这段话指出了学习或教学的过程是从闻到见、到知、最后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从感性的思考到理性的实践的过渡,而不是纯粹的思辨。故B项不正确。<br><br><br>3.京剧的花脸所属的行当是()<br><br>A.生<br><br>B.丑<br><br>C.净<br><br>D.末<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C<br><br>【解析】“花脸”又称“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br><br><br>4.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研究领域是()<br><br>A.计算机软件<br><br>B.光纤技术<br><br>C.集成电路<br><br>D.量子物理<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B<br><br>【解析】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因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br><br><br>5.《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相同点是()<br><br>A.作者所处时代<br><br>B.图文并茂<br><br>C.吸收外国科学知识<br><br>D.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br><br>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br>▼<br>【答案】A<br><br>【解析】《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三人都是明朝人。<br>💯<br><br>你今天全做对了吗?<br><br>刷完题记得留言打卡互相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