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浙江常山为衢州市辖县,位于浙江西部,金衢盆地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上游,与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开化县,淳安县及江西上饶玉山县接壤,素有"四省通衢,西浙首站"之称。</h3> <h3>我的父亲曾经参于常山轴承厂的筹建,并在那边工作了20多年直至退休。而且我当初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也插队在常山芳村。这就是我们对常山芳村难以忘怀的情结。</h3><h3>有时候人与人遇见也是一种缘分,由于家里的房子装修,木工师傅是芳村人,谈起芳村我父亲的老朋友徐则义(曾任芳村学校的校长,后又任芳村的村支书,是村里唯一有高中学历的文化人),知道徐伯伯80多岁高龄还健在,就这样串起了中断几十年俩家人的联系。</h3><h3>金秋十月,我们姐妹应徐伯伯和他儿子徐华平的热情邀请,去常山芳村漫游。一来看望徐伯伯,二来去看看父亲工作过的轴承厂和我插队过的地方,了却我们的心愿和挂在心头的情结。</h3> <h3>据传常山芳村这个古镇曾经因改名而免遭血光之灾。</h3><h3>芳村在北宋之前叫"方村",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朝有两位方姓兄弟是忠臣,为免遭迫害带家人迁来常山县(当时的定阳县),建房定居。并在村口造了座凉亭,亭门题写"方村"二字,从此这个地名才被世人所知。</h3><h3> 北宋宣和年间,方腊起义一举攻下衢州,途经方村时受到当地村民热情接待。</h3><h3>次年正月,宋徽宗命令童贯率精兵15万余人南下镇压方腊起义军,凡义军到过之处就烧房子杀人。这时村里有位方老伯急中生智,找来笔墨赶到村外凉亭,果断的在"方"字上加了个草头,变成"芳"字,然后又在柱子上写了一幅对联"芳草萋萋喂牛羊.村民庸庸种稻粮"。意思就是说芳村的村民都是只会劳动种粮食的普通老百姓。</h3><h3>当天下午官军到达芳村,为首的头领叫张叔夜,他略通文笔,看到这付对联,觉得"芳草萋萋"明明是黄鹤楼的词句,用在这里却很恰当,想不到在这荒野之地还有这么一位熟读唐诗的儒生。看来芳村的村民还算老实,只会种地劳动,于是手一挥号令部队绕过芳村。这样全村才得以逃过一劫,安然无恙。自此村民就延用了"芳村"这个村名。</h3><h3>由于芳村山清水秀,田野宽阔,经常有外乡人迁此安居,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代时,村民中除了方姓外,还有王姓,徐姓等等,人口大大增加,农业,手工业有发展了,形成了一个小乡镇。</h3> <h3>以前去常山要转好几趟车,早上出发要傍晚才能到。现在方便,动车直达常山县城,2个多小时就到了。一出站小徐就开车接上我们。</h3> <h3>一路驱车到芳村,仅用了20多分钟。先到小徐家里,以前的泥墙平房已荡然无存。房子造的相当不错,装修也很漂亮豪华,见到了健康幸福的徐伯伯。跨度几十年的相约相见,大家都分外激动和高兴。</h3><h3>第一站先去我曾经插队的地方。</h3> <h3>这个是我印象中以前的芳村溪,也是流入常山港最大的一条溪,很宽阔,溪水清澈见底,下面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我就住在离溪水不远的泥墙平房里,对面是一片望不到头的绵延大山。</h3><h3>那时没有电灯,用煤油灯照明。烧的是石煤石,取之于大山,不要钱只要力气,拉回来敲碎即可使用。当地人用一个大的铁桶,放入石煤石点燃,因为点火比较费力,就常年烧着不 熄灭,烧的火蓝幽幽的,还有气味,应该是石煤含磷质的缘故。</h3><h3>然后在火上放一个大铁锅,锅里加水,水里直接放一天需要的大米,水开后米捞到一个蒸桶</h3><h3>中放锅里蒸,中饭晚饭就吃蒸桶里的饭,早餐就是锅里留下的米煮成的很薄的稀饭,菜主要就是辣椒,一日三餐就这么简单。</h3><h3>那时的芳村贫穷落后,自己种的粮食不够吃,每年要政府救济,溪水和稻田都有血吸虫的虫卵。有时候我站在清澈的溪水边,望着对面的青山,常常感慨万千,想起毛主席的诗词"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就是对这里的真实写照。</h3><h3>而且我一到芳村,过一个晚上第二天全身除了头颈面,手脚面都会发一颗颗类似荨麻疹的红色痘痘,奇痒无比。白天下地干活分散注意力倒还好,晚上一静下来就痒得难以入眠,于是拿清凉油涂满全身,结果凉意沁入骨髓更是睡不着。一回杭州,就会自愈,而且还不留一点疤痕。此情景至今还心有余悸。</h3><h3>所以这次重回芳村,我选择不住芳村,还是住常山县城的旅馆保险点。</h3> <h3>现在是大变样了,家家户户都造了水泥墙的房子,烧的是煤气,喝的是自来水。路也修好,交通也便利了。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在家里。原来的溪水有一半造了路,留下一半已没有了原先的模样。</h3><h3><br></h3> <h3>在原来溪水的桥上和徐伯伯,小徐一起拍照留念。</h3> <h3>随后小徐开车带我们到当年常山最大的国企,芳村镇边的常山轴承厂(旧址)去。</h3><h3>在企业改制的大潮中,诺大的一个厂已经廉价卖给了个人。父亲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痛心不已,他说这个厂是他和他的同事们一手筹建起来的 ,厂房的建造,设备的购买,材料的采集都一清二楚,300万就卖掉了,哪怕就是厂里的废铜烂铁也值1000万都不止啊。</h3><h3>虽然老厂房现在已经废弃,也能看出当年轴承厂的规模,生产车间和生活区分别在路的俩边,设计布局在60年代算是比较先进的。不愧是当时常山最大的国企。</h3><h3><br></h3><h3><br></h3> <h3>这是老厂房,已空置很长时间了。新厂后来的老板已经搬到县城的开发区去了。</h3> <h3>马路对面的生活区</h3> <h3>办公楼,也是我父亲工作过的地方。</h3> <h3>我们姐妹在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拍照留念,缅怀我的父亲。父亲为了山区的建设,离开热闹的大城市和一家老小,在山区几十年,兢兢业业一直工作到退休,实属不易。</h3><h3>随后小徐和徐伯伯一家,还有小徐的好朋友同学小俞夫妇,小徐特意在常山县城最大的最豪华的酒店设宴招待我们姐妹。席间满桌的美味佳肴,还品尝了常山有名的贡面。</h3><h3>考究的小碗内,加入肉油,酱油,味精和碧绿的葱花及少量开水,再放入沸水中汆过细如发丝,银丝万缕的贡面,非常清爽。哧溜溜吸入嘴里,细腻爽滑,口齿留香,味道好极了。</h3> <h3>到常山的第二天,一早小徐和徐伯伯就来到我们下榻的宾馆,陪伴我们开启游玩的一天。</h3><h3>先去了常山石博园参观。常山有丰富的石资源,有优质的石灰石,石煤,还有丰富的青石,花石,砚瓦石,颜色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千奇百怪,雕刻的艺术品形象逼真,可以和玉石媲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h3> <h3>从石博园出来,小徐开车直奔球川镇,和他的同学小俞夫妇及球川镇当地领导一行,参观球川古建筑"三十六天井"。</h3><h3>这是一个建造考究,雕刻精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庞大的墙门式的房子,每一进都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共有36个天井,虽然已经很破旧,但还能看出来雕梁画栋非常精致,连封火墙都是用大块的砖头砌成。里面曾经住过55家人家,现在大部分都已搬走。该古建筑已被列入历史文化保护起来,待修缮开发。</h3><h3>一路上小徐和小俞还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球川的地理风貌。球川有浙西唯一东水西流注入长江流域的球川古溪,还有球川的特产:球川豆腐,球川雪片糕,贡面等特色小吃。</h3><h3>贡面银丝缕缕,纯手工制作,是明嘉靖年间进贡朝廷的贡品。现在是当地人送朋友亲戚的佳品,喻意牵挂不如见"面"。</h3><h3>雪片糕也是名不虚传,其片如薄纸,色白如雪,入口即化,甜味适中,芝麻香特浓。</h3><h3><br></h3><h3><br></h3> <h3>下午又去了新开发的景区"不老泉"。</h3><h3>不老泉座落常山县白石镇,景区负离子含量高达45000个/立方厘米。其泉水PH值大于7,且含硒和多种矿物质,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拂尘洒水。我们坐观光车一直到达山顶。山上风景优美,空气新鲜,绿意盎然,就是个天然的氧吧。</h3><h3>景区茂密的森林中,有红豆杉等名贵植物,还有3000多颗野樟树,散发的芬香沁人心脾。</h3><h3>还建了好多度假小屋,被誉为精品木屋民宿,成为游客体验原生态的野趣之地。据说生意兴隆,经常客满,很受游客喜爱。</h3> <h3>结束了愉快的常山.芳村之游,满载着徐伯伯和小徐全家的深情厚谊及常山的土特产:贡面,雪片糕,猕猴桃,小徐还开车一路送我们直达杭州。途经常山,衢州,浙西大峡谷,建德,富阳等地,饱览了沿路美丽风景。</h3><h3>谢谢小徐的盛情款待,谢谢徐伯伯这么大年纪还全程陪伴,谢谢小徐同学小俞夫妇的热情,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h3>